听父母说,在以前,被这样说的人通常生活得很痛苦。慢慢的,长大了一点,发觉小资其实不是什么坏事嘛,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遭遇?到现在,忽然发现周围都是小资。小资在我的心目中倒是这样的一个形象,有很高的文化造诣,有很高的修养,过着丰富的有滋味的文化精神生活,专注文化,对物质的要求很高,但是不为炫耀,只是为了追求一种文化的感受。小资不会很有钱,但是却会比一般的人多些。小资们是一种纯粹的文化人,不断的增加自己的艺术造诣。或许小资会喝酒,但是喝酒的小资也会有异与其他人,因为他们的脑中充满了思考,充满了错综复杂的文化基淀,喝酒也会若有所思。感觉上小资的特殊,是因为他有一种觉悟,有一种感触,有一份文化的责任,但是他却无法改变,造就了一种忧郁的诗意的人。看起来这样人很不同,感觉是很有文化,因为他们感受文化的内涵,因为他有自己的定位,有自己的世界观,在社会的文化中有他们独特的定义。越来越发现我原来是想成为一名小资,有自己的特殊的社会定位,有自己的造诣,有自己对文化的理解,有自己的独特的观点,成为我理想的文化人。也算是一个追求吧,说不上高尚,谈不上什么入流,但是算是一种和谐的生活,不一定很有上进但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思想的高度和社会地位的高度是不能等同的吧。发现自己迷失了很久很久,向往小资或许可以令我从迷惘走出,找到一种生活的渴望,寻求文化和思想的归属。追寻小资的生活,不断的提升文化修养的造诣。做一个体验文化的小资吧。----------------------------------------小资是怎样的一群人袋袋裤/文小资们到底是怎样的一群人?小资情调又是个什么东西?什么人被称为小资?什么人又自称为小资?掀起小资们的盖头来,让我们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所谓的小资首先要有个硬件水准,并不是什么人都可以称之为小资的。首先大部分小资是有文化有修养的人,他们一般都受过高等教育,受过一些欧美文化的熏染(要不怎么叫小资呢?)英文未必很棒,但口头禅里一定时常夹带几句。其次,小资的经济基础在中产阶级边缘,高于普通民众,一般工薪阶层是肯定的。但也没超过中产阶级的上限,在这个边缘的人最多。小资们未必都有车有房,但也是要住公寓,打出租的。大部分小资有比较稳定的职业和收入来源。这是小资的硬件水准,当然仅仅有了这两个硬件还是不能算小资,就像没有操作系统和各种应用软件的电脑,即使你有颗”笨死”的心也只能是裸机一台。小资最重要的软件就是小资所特有的品位、情趣、格调,也就是被称之为小资情调的东西。小资们是喜欢穿休闲服的,在非工作状态和非正式场合,而且是品牌服装,但很少有人会穿Adidas和NIKE那样招摇的大众名牌,正像《格调》那本书里所说的,小资们认为,只有贫民才喜欢那样标榜自己,小资们是有格调的,小资不是城市贫民,所以小资不选大众名牌,他们选择的是一流品牌的二线产品,这不仅是他们的服饰标准,也是他们选择一切生活用品的通用标准。既要跃升于大众之上,又俨然与暴富分子划清界限,限于经济基础,又无力追逐超一流品牌。这正是是典型的小资情调之一。小资们一般都会有些固定的喜好与习惯,有些人喜欢咖啡,有些人喜欢鸡尾酒。无论是哪一种,他们的喜好通常固执而与众不同,”我只喝那种放冰块的苦咖啡”,”这种Pisa我只在一家店里才吃”,这是小资常用的句式。典型的小资要么对星巴克、三里屯酒巴街喜爱到依恋与沉溺,要么厌恶到不屑与不齿。都是固执与狂热的心态,不过是两个极端而已。小资们是比较钟情于艺术的。他们喜欢珍藏经典的DVD,喜欢看美片,而且只看英文原声的,绝不看中文配音的。资深的小资则只愿意谈谈黑泽明,说说《红》《蓝》《黑》三部曲,讨论一下法国意大利的艺术片,而不屑谈好莱坞。对畅销书和大众艺术他们是不屑一顾的,他们只谈村上春树,怀旧的会翻出梅里美和玛雅文化。他们未必懂歌剧,但他们总爱说起《公主彻夜无眠》,他们总是站在主流与大众的边缘和角落里。小资不屑与流行为伍,在流行到来的前夜,他们是着力追捧者,在流行的巅峰到来之时,他们又成为流行的唾弃者。小资们也要为生计奔波的,但绝不会把这些挂在嘴边,所以小资们大多是忧郁和含蓄的,他们本质上向往稳定的生活,但又经常把自己装扮成漂泊者和流浪者。概括起来所谓的小资情调其实就是一种固执与狂热,边缘与非主流,忧郁与含蓄,并以此来标榜他们的与众不同。这就是小资,他可能是月光下一个忧郁的诗人,可能是酒吧里一个狂放的歌者,也可能是写字楼里一边品咖啡一边整理文件的职业女性。《中国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