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开始忙碌了...

  继续做老大给的任务,两天了,终于设计好数据库了,学习了PoewrDesigner,开始仿照PetShop那样来的多层结构,发现其实要自己做一份出来还是很难很难的,或许是我害怕困难?或许是我有点愚钝?反正到现在还模模糊糊的.对了,前两天,问了我们的HR的经理,说为什么这次华工人这么少?她给我的答案多多少少让我很意外,说已经很照顾华工的人了,有的还可以直接来面试或笔试的,但是,分数出来就是这样…排得很后,尤其是上午的(综合素质考试).另外就是有的同学,一看就是那种读书很厉害,考试很优秀的人,不过公司要的不是考试能力好的人!还有的同学很厉害,编程很厉害,但是不适合在公司,更适合做老师,因为太偏执,钻牛角尖,很难融入人家的团队.还有的同学,沟通不行,不要说跟客户打交道,跟同事的沟通可能都会有问题…其实说的不就是人文修养嘛?杨叔子:没有一流的文科,就没有一流的理科;没有一流的理科,就没有一流的工科。大学生首先要学会做人,其次要学会思维,第三是学习知识和技能;一个国家没有科技,一打就垮;没有人文,不打自垮.华工一直最缺少的就是这种人文精神,没有人文精神做支柱,没有强大的理科做后盾,却拥有了强大的工科,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话说回来,华工人的理科底子都不差的…虽然增加了艺术学院之类的人文学科,但是距离人文精神还是相距甚远,不过从新传人身上仿佛还是可以找到些什么.什么是大学?1854年,都柏林天主教大学校长约翰·亨利·纽曼(John Henry Newman)的定义是:一所大学就是一个群英会集的殿堂,天下各处各地的学子到这里来,以寻求天下各种各样的知识。意大利崛起有博罗尼亚,法国人的崛起有巴黎大学,英国人的崛起有剑桥、牛津,美国人的崛起有哈佛。19世纪德国人要崛起的时候,出现了柏林大学。大学精神+城市运动=西方文明。竺可桢曾经说道:教授是大学的灵魂,一个大学学风的优劣,全视教授人选为转移。假使大学里有许多教授,以研究学问为毕生事业,以作育后进为无上职责,自然会养成良好的学风,不断的培育出来博学敦行的学者。爱因斯坦说学校的目标始终应当是,青年人在离开学校时,是作为一个和谐的人,而不是作为一个专家。曾经的曾经,我就是受着这些精神的鼓舞,受着上个世纪50年代的”海归”那种满腔热血报效祖国的感召,热血沸腾的踏入了校门,梦想着能够成就一番.然而,事实与理想是那么的遥远…但是,刚入校门的那块满是棱角的石头,现在已经变得光滑,去年的这个时候,我还感触文化的缺失…但是这一年来,自己也变得麻木了…但是依然不变的还是那种对人文精神的追求,对真理的渴望.三年来,几乎每个月我都会看完几本人文的书籍,对待每一门课都相当的认真…看起来是多么笨,本来一个月就可以搞定的考试,何必认真的去看;本来是学工科的人,看这么多的破书干嘛?好端端的,担忧这么多,不是费神吗?这块石头虽然外表平滑,其实内力还是那么的火热…一个人默默的努力着,不为什么,为的还是那种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