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花市应该每个广府人年前必做的事情了吧.其实逛花市也挺讲究的,一般都是年前几天才开市,到了年三十最为热闹.广府人都喜欢过年都喜欢买些鲜花,点缀屋舍,添加生气,喜气,还希望来年顺顺当当,图个吉利.买盆桔,是最平常的,因为大吉大利,在粤语中”吉”和”桔”是同音的,买回家后挂上大利是,就是名副其实的”大吉大利”了.昨天是大年三十,我和妈妈一起逛花市,得买花过大年了.其实今年我已经不是第一次逛花市了,和老爸就已经走了两趟,鞋底都磨破了, 依然两手空空.之前也和妈妈去过一趟,结果又是无功而返.不是看不上那花,就是觉得那花贵.习俗选择了年三十,仔细想想,似乎是买家和花农的博弈产物喔.平时的花漂亮,但是肯定是贵一点,到了年三十了,花农也急着回家过年,得赶紧将花转手,买花的人就赶紧跑来,希望可以买到物美价廉的鲜花,但是毕竟漂亮的鲜花就有可能很早就会被卖掉,是不是也逼着买花的人早点买呢?买花的想用低价买好花,但是担心好花售罄,卖花的希望高一点的价格转手,但是担心花卖不完.毕竟有更多的人倾向把眼界放低,不对花要求这么高,所以嘛,就出现了年三十的热热闹闹的逛花市的习俗了.当然我家也是选择买便宜的好花,其实嘛,大家都希望买好花,只要有人忍不住了,贵点就贵点吧,把最漂亮的花买下来的时候,其他等待他降价的人就郁闷了,期待和郁闷不断的交错,好花就一点一点的被买走了,那些徘徊不定的人想回头都没得回了.其实这个并不是我们这小城镇特有的,也不是咱家特有的想法,无所谓是小气还是抠门,因为大部分的人还是不富裕的,都希望尽量少花钱.正是因为这个想法,绝顶聪明的荷兰商人提出了著名的”荷兰竞标法”,简单的说,拍卖必须在有限的时间内进行,一开始招标人会给出一个很高的价格,当竞价开始的时候,那价格就会线性的下跌,在坐的投标人们,就陷入了上面的博弈问题了,”to buy or not to buy”成了他们的心理上的大战,结果就是只要是大家觉得不错的货都可以买得个好价钱.统计表明,这样的竞标比普通的”价高者得”的方式更能使买卖方觉得公平和服气,其实卖家赚得更多了.同样的道理,其实还是卖方赚了,但是买方也得到了心里的安慰,是不是双赢呢?虽然跟着妈妈到处去走,始终是价格和花的质量使得我们不得不继续走下去,回头觉得原来可以买的花又已经被买了,加上老天不断的淅淅沥沥的洒下水滴,我们就在花市跳来跳去,看着那花不断的少,价格不断的下调,我不晓得妈妈怎么想的了,我倒是觉得很亏,毕竟打算买插花的花话,花价和花的质量是成正比的,只不过想是到花市逛逛,把价位高,原本不舍得买的盆栽,遇到机会的话就捧回去,这倒是最好不过的了.毕竟盆栽是拿来养养的,觉得不太顺眼的话回去有加工的潜力,但是插花的话若然有什么地方伤着了,花的这个美就大打折扣,怎么看怎么不顺眼.说到这里我还想到另外的一个问题,就是有关消费观的差异了.我暂且往大的来说把我说成是八○年代中,我父母的是五○年代中,正如他们所说的,现在的人的消费是跟着感觉走,按照我的情况来说,也确实是,但是我觉得他们的消费观念很注重实用性和价格,不实用的再便宜也不买,实用的不便宜也不买.买大价钱的讲价的幅度还不大,但是买小东西的时候就很较真了.或许对小商品来说,买得多了,心里有数了,大商品,买的本来就少,心里也没个底.说起这买东西,我又想起了一桩郁闷的事,有天我到电脑城去了,打算买个小东西,忘记了是什么,反正我过去问了下价钱后,想了解多一点东西,故意的说了我以前买这东西的情况,说着说着她劈头劈脑的给了我一句,”你买东西不讲价的啊?”天哪,这可是从一个商人口中说出来的,严重打击了我买东西建立起的思考体系,她怎么能这么说我!反正后来就在这郁闷的状态下,后来买无线路由的时候,磨破嘴皮子买了一个DLINK的之后,去另外一家店买鼠标磨嘴皮子的时候,又一个打击出现了,他说你买那大玩意多少钱,我说255,他,他说来我这买才220,你大玩意不计较,对小玩意就计较得这么多,至于嘛?打击,又一个打击,摧毁了本人的买东西的思考体系.想想,我买东西的时候确实是要买什么的时候才去买什么,天晓得他市场价怎么样,只不过以前去几家都取个均值,这次是因为前几天被郁闷了,有一雪前耻的想法,但是却”吊死在一棵树上了”.想想,明年再逛花市的话,好好的去鲜花店仔细的询问价格后,在伺机行事,了解行情,做到知己知彼,郁闷下那些卖花的家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