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霸王别姬

  终于在昨天晚上把张国荣的经典电影,霸王别姬,很认真的看完了。这么说可能不太妥当,这应该也是陈凯歌,张丰毅,巩俐的经典之作,长达三个小时的电影,引发了好几次的感动,戏班老板对艺术的执着,我很佩服,菊仙对小楼的钟情,我很感动,蝶衣在讨论新旧戏的时侯对艺术的理解,我很敬佩,最后文革中“霸王”“别姬”的相互揭发,我感到很遗憾,但是菊仙保留的那把剑,以及菊仙的自缢和“别姬”最后的假戏真做令我格外的伤心。­看戏之前,我听过不少对霸王别姬的评论,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偶尔,我也会附庸风雅的,审时度势的说说我的看法,现在看来,那是多么的虚伪,那对艺术是多么的亵渎,我想这样会永远变成过去。­之所以想看霸王别姬,主要是在前一天,看了半个小时的梅兰芳,发现根本看不进去,对京剧毫无一丁点的兴趣,看得我昏昏欲睡。而且听说有什么在霸王别姬中演替身的,在梅兰芳一戏中也再次演了替身,心想,或许这两片有类似之处?­最近看的电影也不少,但是像霸王别姬这样能让人看完后感慨的,真的不多,然而都是同样的导演,为什么让观众的感觉会有如此的不同?或许是时代发展得太快,我已经不入流了?­还是回到感动上去吧,导演一开始刻画了一群在戏班里头的小孩,戏班的训练很苦,有逃跑的,有自杀的,但是老班主的执着,是对这个行当的执着,对祖师爷的执着,希望的是把这个艺术好好的传承下去,要学得真本事,那就必须下功夫,可实际上的下功夫比嘴上说难多了,为让大家心中能有一份执着,老班主天天说只要是人就要听戏,只有畜生不听戏,老班主让大家天天吟诵“传于我辈门人,诸生须当敬听,自古人生一世,需有一技之能。。。。。。”,而且让大家去感受,老班主给大家讲霸王别姬,到最后归结成,人总有万般能耐,可终也敌不过天命,仔细想想,这天命蕴含在这戏的每一个镜头里。“霸王风云一世,临到头,就剩下一个女人和一匹马还跟着他,霸王让乌雎马逃命,乌雎马不去,让虞姬走人,虞姬不肯,那虞姬最后一次为霸王斟酒,最后一回为霸王舞剑,而后拔剑自刎,从一而终啊!”“人得自个成全自个”。老班主对京剧艺术的执着的要求,应验了那句严师出高徒,言传身教,从不含糊。之所谓严,就是犯错误就必重罚,最轻的也得屁股开花。实话说我就希望遇到这样的老班主,当蝶衣再这样要求他捡回来的那小四的时候,小四已经开始不听训教,起身造反,恰好赶上了那个时代,成为了风口浪尖的人物。这样的老班主,说是泰斗,园丁,毫不过分,艺术是艺术,做人是做人,买卖是买卖,分得清清楚楚。我的感动不完全是老班主的人格,还有就是自己的感触。想当年,在品高实习的时候,那个小心翼翼,那个如履薄冰,那个兢兢业业,其实也就是这么个情况,李总就好比那老班主,技术没得说,要求严格,不留面子,我自当努力的学习,虚心的接受批评。一个星期的活,几乎把我本科一大半的东西给串上去了。但是当我在这边同样做培训,同样像李总那么要求的时候,我就遇到的很大的阻力,感触,感触。做学问的人,应当是学问是学问,买卖是买卖,该是什么是什么,不能忽悠。为师者,就必须传道授业解惑,否则,就是混世魔王,有损祖师爷神威。然计算机没有拜祖师爷这一礼节,也就不会担心祖师爷怪罪下来,没有祖师爷,也就是说人人都是祖师爷了。罪过,罪过。­菊仙原本是一青楼女子,因爱上“霸王”段小楼,自己赎身,离开了青楼,一辈子跟着霸王。这是个聪明的女子,敏感时事,认得实务,待人接物,无不妥帖。离开青楼一刻,老鸨冷冷的说,“那窑姐就是窑姐,这就是你的命”。世事多变,沧海横流,人情世故,世态炎凉。这个菊仙陪着小楼,从一而终,即使在小楼落魄的时候。真好比霸王落魄的时候,只有一个女人,一匹马,而菊仙也就是这个“别姬”,而最后在文革中,蝶衣披露了菊仙是窑姐的时候,而“霸王”说要和菊仙划清界限的时候,这个“别姬”就已经崩溃了,这样一个“别姬”,也已经被“霸王”遗弃,虽然出于人性的自保,虽然“霸王”并非出于本意,“别姬”把象征小楼和蝶衣情谊的剑保留好,还给蝶衣后,选择了自缢。这还是天命啊,以为能够改变命运,但是天命依然不可违。弃婴小四,老班主已经告诫蝶衣,那是天命,蝶衣不信,最后成为那条农夫怀中的小蛇。天意弄人。­程蝶衣之所以能把别姬演得出神入化,这跟他对别姬的理解是分不开的,当一个人的造诣上了境界之后,便会变得忘我,进入一种无我的状态。这样的造诣,必须要有深厚的基本功。新中国成立后,戏院收归国有,一大群人讨论如何演新时代的京剧的时候,蝶衣跟青睐于有传统的装束和传统的布景,我自然不懂戏,不便评论其中是非。但是有一点的是蝶衣说的是京戏的意境不能丢,丢了的话就不是京戏了,面对质疑一切的年轻人们,蝶衣无奈的说,“等你留上三船五车的汗的时候,你就明白了”,但是一群年轻人们,却嚷嚷着“为什么古代的英雄美人上台了就是京戏,劳动人民上台了就不是京戏”。这是一个很典型的偷换概念,明明是谈的是艺术,大家有不同的见解,很正常,但是有的人到不了这个境界,还非得嚷一嗓子,给人上纲上线,这,不就是糟蹋了艺术嘛?王国维先生投湖自尽后,陈寅恪先生说其死于一种文化,文化没落,文化人心中不忍,于是随之去了。蝶衣之于京戏,也是同样的道理。我们做学问的,天天高的汗都没有出,何来的格致?也变成了小四,不断嚷嚷“新戏”罢了。天天想着以后的买卖,荒废几年光景,出来后还不知道祖师爷的学问人,悲哀。­文革是一个特殊的年代,我们这些小辈只能从前辈的口述中得知,那是一个摧残人性的时代,也是一个小人得志的年代,一个继续虚浮的年代。人的本性是善是恶,根本说不清楚,但是一旦恶人当道的时候,就不可能有善的存在,无论如何,吃亏的还是善良人。“霸王”不经意的一句话语,也成了造反派的对象,面对一个乱世,面对一个让他失去儿子的世道,人根本冷静不下来。其实文革只是一个恶人当道的极端例子,大多的时候,恶人必然存在,“霸王”必得吃亏,一代枭雄不也败在刘邦手里,四面楚歌使得英雄萌生恻隐,是一个英雄的善心导致了最后的失败。做人还需谨慎。­蝶衣爱小楼,但小楼爱菊仙。蝶衣与菊仙结怨颇深,颇因一个爱字。但是最后,在蝶衣揭发菊仙身世的时候,菊仙在悲痛之外,誓死留住了象征“霸王”“别姬”情谊的一把剑,送还了蝶衣。这需要多么宽阔的胸襟,如此大气,如此的情谊,非一般人所有,而这个出生卑微的窑姐,做到了,多少人出生名门,却小肚鸡肠,一肚子坏水,人还得自个成全自个!之后,菊仙自缢,留给“霸王”无限的悲痛,此时此时,菊仙也是“虞姬”,也是一死了断尘缘。蝶衣惊诧,内疚。于十多年后,在与“霸王”排戏时,假戏真做,以示谢罪,蝶衣,也是一代“虞姬”。两个“虞姬”的死,让我感到无比的伤心,感慨人情世故,感叹人间冷暖,感叹天命不可违。­“霸王别姬”,好戏,好戏,戏如人生,人生入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