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要回到那个2010年的春天,地点在暨大校园。没有记错的话是3月份的周末,我还在深圳,而王晶还在广州。至于选择暨大校园见面,那是因为我要提前看考场。那时候,我们在谈有木有东西能让我们脱离QQ。最后发现只有移动手机,最具有潜力。而手机号码和每个人的电话号码便是我们最大的资源。当我们把角度切换到电话号码的时候,王晶便做了一个思维的拓展,我们的手机经常丢失或者联系人资料丢失,也或者我们经常换号码。于是想起其实可以用电话号码共享的形式来开发一个应用,每个人用手机号码注册,然后上传电话本以作备份,当该电话号码也被注册了的时候选择朋友是否绑定,当选择绑定的时候,只要该朋友换了电话号码,只要选择全部更新,便会自动发送更新提醒的指令。基于这个核心的功能,拓展PC端给手机端发短信,手机端给PC端发短信,手机端给手机端发消息,PC端给PC端发消息,那个时候飞信的业务正遇到一个瓶颈,就是运营商的应用之间无法互发短信和消息。然后希望从android出发,逐渐覆盖IOS,symbian,以及为运行商定制这个软件。后来等我回到广州的时候,王晶也回了深圳,后来有对这个模型进行了很多的完善,譬如认证审核机制,个人私隐保护机制,以及后台运行存储机制。当我们讨论下来之后,付诸实施的时候,由于生活琐事,一直耽误了我的开发。而且同期还有几个通讯录软件,也类似我们的功能,但是软件的功能太烂,不能很好的同步更新android的电话本,总会丢失或冗余一些信息。后来这个事情由于个人原因和技术原因一直被耽搁,直到后来出现了米聊,微信等成功产品后,我发现我已经远远落后其中,但是这些软件更注重的是社交方面,而非个人资料的处理,和我们设计的重心不一样。无论如何,虽然我们失去了一个很好的时机,不过也证明了,我们紧跟着这个时代的脉搏。或许有一天,我还是会做出来的。—2010.3. 于暨大 与挚友王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