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名的,竟然到电影院重新感受了一次大片Titanic。一直没打算看的,因为小时候看过。我依稀记得15年前看titanic的时候,那个时候我才初一,没有去电影院的习惯,看的是珍贵的VCD。之所以珍贵,是因为那个时候家里并没有VCD机,因此是在亲戚家看的。清楚的记得当时炒的沸沸扬扬的便是写真的那一段,当时还小,看起来毫无感觉,现在有想看的欲望却又被剪掉了。印象最深刻的是乐师在沉没前依然在演奏,船员临危不惧指挥众人撤退,船长拒绝撤离回到驾驶室,消失在涌入的海水中。虽然心中激动,眼睛湿润但是始终没有流下泪水,而旁边和我一起看的人却打湿了一大张纸巾。进入放映厅,看到满座着的都是学生模样的情侣,刹那间感觉自己不再年轻,一个将近而立的人。电影开始了,号称3D,但是效果并不明显。15年后重看Titanic,感觉是完全不一样,15年的人生积淀以及认识,让我可以置身于那个工业革命的年代,感受当年的人文气息,关注那奢华的船舱,陶醉于那像凡尔赛宫一样的圆形顶盖,感受电影的每一个细节。Titanic作为工业革命的荣耀的产物,一艘冠以史前巨神名字的钢铁大船,号称永不沉没的大船,象征着人类必然征服自然的决心。乘客中不但有附庸风雅的贵族们,还有那些怀揣美国梦的欧洲平民。财富,地位永远划分着人和人之间的界限。即使在贵族之间,也有着不成文的界限,没落的贵族希望巴结当前得意的贵族,新兴的贵族被视作暴发户,但是新兴的贵族也在不断的试图融入老贵族的圈子。有些故事,1000前是这样,今天还是这样,或许1000后还是这样,变化的只是财富和权力的象征物。和老贵族不同,新贵族来自于一个较低的阶层,于是便有着同情底层人民的情结,就如那个胖胖的女富商,借衣服给jack一样。这次观影,我发现里头的每一件事我都能理解,理解他们的所做所想,或许这就是15年的人生积累吧。那些怀揣美国梦的欧洲年轻人,与当年开拓美国殖民梦想,西部淘金梦以及现在怀揣出国梦的中国人何其的相似。为了心中的光荣与梦想,有多少人葬身于异国他乡,甚至永远的停留在求梦的路上。我们现在总是树立榜样,教导成功学,一位位西装革履的CEO与一位位传奇的天使投资人,其实我们平民没有几个人能做到那样,在每个人的混沌系统中,每个人的初值,参数,反馈都不同,怎么可能从相同的方法得出相同的结果呢?古老的寓言夸父逐日,多少人笑话夸父的无知,而忽视了自己本身就是一个夸父。Titanic的处女航和其他邮轮不一样,没有做洗礼的仪式,这也为后来的沉没带来了神秘的色彩。作为一个工业时代集大成的产物,人类认为自己已经征服了自然,只要有足够的钢铁和煤炭,就能折服自然。科学从神学脱离,然后宗教和上帝变成为了科学主义折怀疑的对象,摒弃一切与宗教和神的东西。以史前巨神命名却不接受洗礼,足以说明当时人对科学的痴迷到了宗教的程度。关于宗教和神,在titanic上本身有着一种悖论,神应该爱护每一个生灵,不管其虔诚与否,那不虔诚的人也能得到神的祝福,似乎对虔诚的人不公。记得老子有一句话就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所以神衡爱人话,是否洗礼,都应该得到神的祝福,而不应该不洗礼,神就发怒将其弄沉,这样的话,神岂不是作恶了?或许这个小小的悖论能够解释为什么当时Titanic不接受洗礼吧。15年前,在看到rose问你知道弗洛伊德吗,然后大家茫然的一幕,我笑了,因为我觉得我知道弗洛伊德还有其著作梦的解析,心中暗爽觉得贵族真没文化;看到rose收集了毕加索,莫奈的画的时候,便觉得rose真是一个伟大的收藏家,同时也暗爽觉得自己也知道这几个人,心里萌生暗暗的优越感。15年后,我忽然觉得大家不知道弗洛伊德很正常,前沿科学家的工作一般不能为常人接受,或许未来有一天我成名了,但是或许我已经不在的时候,不就是这个状态吗?大家都固守着一种平衡,即使是错误的无知的平衡,只有有一天大家看到赤裸裸的真相的时候,哑口无言的时候才能打破这种平衡。梵高莫奈生前的潦倒穷困说明了什么,后面的高价和附庸风雅又表示了什么?包括现在的古董,其中的人文涵义有几个人懂,作为家里的摆设,无意间提高自己的身价而已。其实不要轻易的笑,应该感到悲哀,应该为人类这个种群感到羞耻。我一直不明白,在rose和jack站在船头,双手伸开,感受海风的瞬间,为什么如此的出名。直到我听到这句台词,我感觉我像飞一样。我明白了一切。在这个钢铁巨物上,矗立船头,似乎在飞翔,完成了一个人类永恒的梦想,也宣示了rose决定让自己飞,逃离这个婚姻和阶层的牢笼,象征着自由。飞翔给人类带来的意义绝不是简单的短时间位移,更重要的是人类的一种亲近自然,完成梦想的过程。titanic的爱情故事,其实并不是那么精巧,经不起推敲的。但是设计师静静的站在时钟前,把沉没时间凝结的那一瞬间,我感受到了作为一个工程师的纠结。设计一艘不沉没的船最后还是沉没了,要求有足够的救生船,因为上级的命令而否决了,工程师的技术只能取悦于财富,那就是一种悲哀,成功的时候光环满载,而失败的时候身败名裂。着原本不是工程师的错,却让其担起了最重要的责任。记得在一个群中有个人提到贵族决然不是有财富这么简单,而且贵族有一种贵族的尊严和气质。没有尊严和气质的富商就只能是暴发户,至少电影是这么描述的,头等舱的贵族男人们,并没有骚乱,静静的遵守着船长的命令,反而是三等舱的平民引发了大骚乱。虽然后来有报道说当时应该是头等舱,妇女和儿童先撤离,然后说本该坐1200人的船,才坐了700多人,很多空船并未救援落水的人们。无论如何妇女和儿童是大部分得救,这是事实,这已经是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了,人类得有多文明才能做出这样的抉择。关于事实,本来贵族就掌握着财富和权力,在这个时候,仍然有不少人舍弃了生命,救助妇孺,这就是贵族的尊严和气质。其实关于人性,在饭堂和厕所便可以看出,从饭堂就餐完毕放回餐具,倒掉剩菜的一个举动就可以看出一个人的人性和修养;另外就是厕所的干净程度。人只有在不被监管的时候体现出来的时候才是他的本性。关于那个在沉船前拉奏《求主垂怜》,看了傅先生的书,才明白为什么他们在快要离开人世的时候,需要这样的旋律来抚慰人心,因为基督教中强调意念的转变,临死前的忏悔,求神宽恕,是可以上天堂,因此对死是坦然的,没有遗憾和害怕的。还有那位在船头闭目祈祷的牧师和那些虔诚的教徒。这个时候宗教的作用原超其他一切东西,因为宗教可以排除一切不确定感给人带来的迷惑。宗教的意义还在依他与真诚,以及不断的忏悔,因为一个人在道德上不曾有过失,不尽然代表其道德水平真的优于他人,而可能是其不曾受到真正的诱惑和试探。换个角度,若然没有做过坏事,又怎么知道坏事是好还是不好?如果一个人心中不曾出现不纯洁的念头,那恐怕是温室的花朵,未经历过任何考验,那么这种纯洁又有什么值得肯定的地方?相反,一个人在社会摸爬滚打,出淤泥不染,才值得真正的喝彩。——————bonjour,moi am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