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听·流星

  刚刚吃下一小块自己亲手做的黑森林芝士,嘴里细细的咀嚼着那依然爽口的黑樱桃,心中甚是高兴。比起前两天带着浓浓黄油香气的玛芙琳,黑森林可谓是一个耍酷的甜点,因为芝士蛋糕的必须冷藏的缘故,黑森林总能让人想起那冷冷的美人。自己做的蛋糕,用料的品质有保障,而且热量很高,小小的一个蛋糕足以让我撑足一个上午,我想这是外面面包店买的蛋糕无法比拟的,而且烘焙过程中散发出的甜美喷香的黄油味,会让你瞬时感觉到生活的美好。看着这些可口的美食,也能让我自己找到我存在的意义。环顾四周,到处充斥着暴戾和矛盾,而后进而连牛奶也不安全,为了口感和成本控制,各种各样不应该添加的添加剂,在人体这个非线性系统,最后会有什么样的影响,我们现在都无法知道。因此,最近我开始用大量进口的食品替代了我生活中的日常食品,比如牛奶,饼干以及休闲的零食。我仔细看了看牛奶的食品含量表,发现伊利蒙牛引以为豪的3.3g乳蛋白,原来几乎每款进口牛奶都能达到,而人家的价格却还没有特仑苏和金典高, 我忽然有种被欺骗的感觉。呜呼哀哉,如果连国人都不支持国货,国货如何生存和发展?但是国货如果天天想着怎么骗国人钱的话,这也必然是一个恶性循环 。为什么会这样,我想是我们的价值观出了问题,逼着我们价值观出问题便是后面的金钱,想想一切是平衡的,没人吃怎么会有人卖。上上周去电影院看了听风,看完之后除了对背景音乐有点抄袭变形金刚之外,我还是很喜欢这片子的。不过看电影的时候旁边的一对情侣的旁若无人的胡闹,大声的问一些白痴的问题,让我很是生气。或许很多人都不喜欢听风,都觉得这片子太扯,剧情毫无新意,充满情爱什么的。其实作为一名曾经的密码分析者来说,看到这部电影能有多么的激动,我想或许只有喜欢硬科幻的人和搞加密解密的人能有共鸣。人对声音的捕捉,本来就是在一定范围内的,有人听觉有特殊的天赋,能听到常人听不到的声音也是合理的。至于主人公从电台中搜索到需要的电台,其实我觉得也是可以解释,电磁波都是可以通过傅里叶变换得到一个单独的波,我们通常接受到的波也便是这些波的组合。至于主人公通过电台的声音的强弱和时间长短来判断一个人的性格,很多人都觉得有没有这么厉害,我想这就是不同指挥家指挥同一部作品的时候存在的差异,有特殊的风格。对于电台跳频,只不过是保密通讯的一种方法而已,通过约定信道的随机性来减少监听的可能性,当监听到的密文,需要解密的时候那是一个更困难的过程。很多人都是果粉,痴迷于苹果的产品,别忘记了那个缺口的苹果的苹果是历史的耻辱,因为那个涂满氰化物的苹果害死了天才图灵,有多少人知道图灵在二战的时候通过他对数字特别的敏感,发明了手摇解密器,率队破解了德军的密码,拥有高科技的德军的加密是有专门的手摇加密器的。没有图灵这些天才,我们的历史不知道会变成什么样子,电影的主人公不就是像图灵一样的天才吗,正是我对图灵的极高的敬意,让我对旁边这些无知却又不知道自己无知的人产生了离奇的愤怒。他们没有感受过一直做密码分析,抛开密钥,译出密文的那种兴奋,就如同主人公在跳频的时候找到一个频道的时候那种激动。不知不觉我的感觉又回到了5年前,把自己完全放入一种听风者的状态,白天想密码,晚上想密码,就连睡梦中还在想密码,如同很多小说一样,我也是在拂晓时分,迷糊的睡梦中获得的灵感。一个人只有在一个工作上做到了极度的投入和专业,或许才能明白听风者的内心,才明白为何英雄之间能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那都是被周围不在工作状态下的人天天逼出来的。很无奈的是现在缺乏专业精神的人比比皆是,于是才有了这么多的企业文化,邮差弗雷德这样的书籍,我想一个具有专业精神的人,他的责任感是发自内心的而不是来自别人的恐吓和压迫,虽然我们的生活充满着各种无奈,但是也不要因为这些事情影响了平时工作时候的专业精神。现在这个社会无奈得让我们发现出现了对的事情的时候会产生无尽的喜悦,而事情原本就是这样的。关于专业精神,其实什么是专业精神,其中包含着职业道德,因为精神的层面太高,而不能很好的诠释和规范,于是在各行各业出现了自己的职业道德,而这些职业道德只是让我们做对事情,就可以了。还是那句老话,大道废,有仁义。而我从事计算机行业,我就有我的专业精神,或许我代码写的不多,但是代码后面的力量我想我一点都不少。正如我最拿手的C#来说,我在从事开发的时候,我尽我的能力去完善自我,写出漂亮的代码,提高开发的效率,满足客户的需求,从技术说话,从不轻易纠结技术外的东西。作为一个专业的软件人,我会因为看到恶心的代码呕吐,会拒绝使用没有人性化的UI,尽量的增加人与计算机的互动,减少人的操作与计算机的计算。而那些注册资金几个亿的公司,为什么偏偏就完全没有这样的共识?莫非我的身价在几个亿之上?不知道什么时候身边出现了职业规划这个术语,簇拥着许多的光环和许多人的膜拜。正如我一如既往的憎恶概率一样,我同样憎恨那种机械的规划,因为概率让人获得了借口,而机械的规划是另外一种强迫症的体现。小的规划是每天几点起床,吃点什么,干点什么,花多少钱,一旦出现了异常便暴跳如雷,大的规划是我这几年干什么,下几年干什么,五年我要成为一个什么角色,10年后我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角色。前者是简单的机械强迫症,而后者便是被成功学成功洗脑的强迫症患者。人是一个非线性的生物体,于是我们有了灵感,这些是通过线性规则不可能推导出的,人的伟大就在于往往会出现意想不到的创造力。如果人是一个机器,没有了灵感,每天便会过着那种强迫症的生活,然后在社会的作用下因为成功学继续做了一个虚拟的机器。成功也是一个非线性的产物,如果通过线性的的叠加能产生的时候,成功便不是稀罕物,因为谁都能成功,或许那个时候不成功才稀罕,成功学是成功人士安慰弱者的理论,为了得到这样的效果把时间尺度变大,忽略了那些非线性的因素,天时地利人和,老祖宗的智慧,大家放弃了,投奔成功学去,是倒退还是悲哀?最近伟大的摩托罗拉移动处境悲凉,处处被动,而且大规模裁员,这个和我一年多前预测的几乎一致,当年谷歌收购摩托,而moto作为领先的android手机的生产商,联姻之后只有两个结果,要么就是android不再开放,成为了moto专有的系统,或者android为moto做最大限度的优化,从而提升moto的产量,要么就是moto全线关停,只留下最值钱的专利。显然最终后者出现在了人们的视野当中,其实moto你有多么的恨微软啊,但凡你理智一点叫微软收购了,你的下场绝对不是这样。看来在技术这条线上,对微软的偏见是用久存在,但是在这么开放的国度,这么自由的氛围下出现这样的东西,只能说明一点偏见是永远不会消失的。moto一家首先研究出gsm的公司,第一家研究出模拟移动电话的公司,第一个能够发射几十枚通讯卫星的公司,最后能让世界观赏最凄美壮丽的人造流星,最终移动部门最后还是成为了一颗流星,真是让人唏嘘。——————bonjour,moi am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