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欧洲之行作为蜜月之旅,我们还是下了很大决心的。毕竟去欧洲的签证麻烦,而且作为两个并没有任何出国记录的人,万一被拒签,以后的麻烦就可大了。而且还要交上一笔不菲的保证金,确保不会在旅游的时候偷偷开溜,更要命的是要单位开具不少的证明,不是一般的麻烦。此前我们还考虑了澳洲新西兰,毕竟那边的签证没有这么麻烦,不需要单位开这么多的证明,而且签证也比较好拿。一边是浓厚的人文观光,一边是原生态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还是自然风光呢?最后还是选择了具有浓厚人文气息的欧洲。最开始我们想跑去爱琴海边,跑去那个拥有全世界最多蓝色的希腊,想去看看宏伟的雅典卫城,想看看诞生伟人柏拉图的雅典到底是个什么样子。最后因为担心那个团报的人太少不能成团,并会影响出行的时间,于是选择了莱茵四国游(荷德瑞法)。对我而言,欧洲是一片在梦中的大陆,做梦都想去的地方。欧洲在我心中的地位远比美国要高,因为每座城,每条河都见证着欧洲两千多年的文化变迁,帝国的兴衰荣辱,王朝的不断更替,见证着神权的崛起,文化的复兴。那些屹立在城市的高耸的教堂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故事,作为近代科技文明的发源地,欧洲是我心中如同圣城麦加一般神圣。我爱听交响,我愿意聆听巴赫的勃兰登堡协奏曲,愿意聆听巴洛克时期的曼陀铃音乐,愿意聆听贝多芬,斯美塔那…虽然我不一定能听懂,但是每当这些音乐响起的时候,我就不由自主的跟着节奏摇摆,愿意跟随着这种节奏前进,心中就会莫名的舒展。相比起豆来说,每段音乐在她脑中浮现的画面都不一样,而她的描述却近似于书本上对这些音乐的描述,面对这种音乐鉴赏水平的巨大差异,我不得不承认很多对音乐赞美的文字确实是作者的心声,而不是矫情,附庸风雅的描述。对此,我并不难过,这种原始的感动和愉悦是超越言语的,听音乐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愉悦和感动,虽然方式不同,目的一样,殊途同归罢了。豆把我这种对欧洲的向往和敬仰归结为崇洋媚外,我听后极为不满,后来仔细想想多少还是有点这个感觉。从我懂事以来,我的生活中就充满了很多来自欧洲的故事,比如描述阿喀琉斯的小人书,阿里士多德和柏拉图的各种故事和名言警句,还有画鸡蛋的达芬奇,做小板凳的爱因斯坦等等,甚至还有那神秘的记录在理想国的亚特兰提斯,那些人不人神不神的希腊神话,还有柏拉图创立的学院派,还有庚子赔款留学欧洲的中国留学生,林林总总的故事让我感觉欧洲如同天堂一般,不仅有文化的大师,还有科学的大师,我幻想着大学应该是像柏拉图那样的,每个人都很睿智,都很愿意为了真理牺牲一切,愿意时时刻刻讨论哲学和科学。其实有这样的想法却只能在国内长大的小朋友是很可怜的,因为现实和理想的巨大的差异无时无刻不在打击着这个脆弱的小心灵。小学的时候的我,想象和憧憬着中学的生活应该是那样的。上了中学后又继续想象和憧憬着大学的生活应该是那样的。上了大学之后又继续想象和憧憬着研究生的生活应该是那样的。上了研究生之后,我发现那就是个梦,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我曾经想过成为爱因斯坦,但是直觉告诉我我不可能,上大学之前,我幻想着有一天能成为开普勒,成为一名天文学家。从签证下来之后我就一直处于极度兴奋的状态,以致我都忘了要找找攻略,看看这次每一个城市的介绍以及可以带回来的旅游纪念品。回来之后也一直念念不忘,处理照片的时候仿佛又再次回到了旅途之中,以至于拖了一个多月才开始写欧洲之行的所见所闻所想。动物园南门2013.5.22——————bonjour,moi ami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