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从车窗看到这一幕,我就知道,巴黎到了,旅途的最后一站,本次旅行最期待行走的地方大巴路过协和广场,那著名的方尖碑出现在眼前,心里一阵莫名的激动。要问缘由,我还真答不上来,关于巴黎的文学作品看得不多,关于源于这里的虚无主义,我了解得也不多,就连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的故事也是从历史书上得来的。不过我还是认得布列松,歌剧魅影,悲惨世界,虽然读书不多,但是总归还是有点印象和期待,不期望能和秋雨先生比较文化之旅上的感触,但是底层的小人物还是会有小人物的感动。小时候看书的时候,总觉得自己看的书多,比别人多,因此傲慢。等回头一看,原来还有那么多书没看,却已找不到了看书的时间和心情,徒留遗憾。这一段时间,看的都是欧式建筑,其实不同地方的建筑还是有不同的特点的,包括门,窗,朝向,顶上的阁楼,走马观花的我,细说不了其中的故事,记得有位日本女作家写了一本欧洲旅游的书,用图的形式对比了黄金列车上每个国家的列车员的打扮和装束,还有入住旅店的摆设风格,门窗的设计,饶有意思。前面便是巴黎歌剧院,歌剧魅影故事的背景,耳边还能回响起其中的唱段巴黎的车流和人流真不比广州少,倒是那种文化的氛围和城市的和谐性比广州好多了,或许你现在还能看到大革命时候的建筑,依然的精美,只是多了块招牌多个位商人。相比起广州,除了庙宇能有足够的香客钱得以修葺和重建,其他的建筑大都破败不堪,与周围景致格格不入,我想这是在巴黎我不曾遇到的,寥寥数眼,未能看得全面,然而管中窥豹可见一斑。在这里,我再也不吝惜我的快门,尽量多的拍下这里的人和物,7年前我想着过来,没来成.如今站在这里,我完全想不到我下次再到这个地方是什么时候了.这里是巴黎的老城区,每一栋房子都被完好的保留着,哪怕是成了”免税店”.对古物的保存,是必须都成为博物馆,所有东西都不能动么?这里用鲜活的经验告诉大家,有的古物被大家赋予了大多的意义,那就让他成为博物馆,有的古物只是为了让大家能够看到那过去的记忆,保留建筑,翻新外墙,一定程度上变成商铺的一部分,这样的话,还需要像我们为了城市景观,故意建立起一些做旧的建筑,美其名曰步行街,风景区.梁思成说过,建筑拆掉便不再有,假的就是假的,永远真不了.这些风景风貌,和我们在电影上看的有出入吗?没有,真的需要花大力气建个假的摄影城?看过布列松等大师的纪实照片,发现只不过图片上的建筑物更破旧一点,环境和情调却没有任何的改变.我真的很想在这里生活,工作,学习.和巴黎浪漫之都齐名的便是这里的咖啡厅,行人信步随行,走到街边一个小桌坐下,邀上一位美女或帅哥,变成一个浪漫邂逅,在这个城市,无论发生什么事情都是合理的,不是吗?这个建筑看起来不像太有历史的感觉,建筑和装饰的风格沿用了传统的欧式风格,却做了一些创新,譬如窗檐,屋顶的阁楼,还有阳台的护栏,我猜着或许是一家旅店.再次路过巴黎歌剧院,建筑,广场,人群的完美结合的作品路过咖啡厅,偷偷照下两位老者的午餐,蔬菜沙拉和面包,其实我很好奇,到底普通的欧洲人的午餐究竟是什么样的,面包片,蔬菜沙拉,一些饮料,便是这两位老人的午餐在这里能看到很多的摩托车,似乎有序的停放着,不晓得有没有人去收费了。步行在这样的街道里头,仿佛回到了以前的欧洲,城市的发展却没有改变他原有的面貌,强大的欧洲依然保持着传统的一面,新老建筑和谐的共存,丝毫没有突兀的感觉。这个卢浮宫旁边的一座侧殿的剪影,虽然是早春时节,但是前面的小树还是光秃秃的,并未长出新芽已然忘记了这个建筑的故事,照片角度也不是太好,但是记录下行走片段,或许是剩下几张不太好的照片的主题了。每座建筑的外墙其实都不一样,这座建筑落地阳台以及阳台外面的人像看起来似乎这座建筑很有故事,而且这张照片只需要取一半的景,画面打横就更好了,毕竟是坐车路过,来不及太多的思考。这张照片的问题其实和上一张一样,既突出不了圆顶的特色,又没有揭示出这里头其实是一家银行,这个时候其实镜头的作用就很明显了,当你能挪开步子的时候,距离能弥补镜头的局限,当挪不开步子的时候,唯有改变镜头和取景才能获得你想要的效果上一张图片的反思,接下来遇到的建筑,便采用了这个方式,阳台铁栏的纹饰,落地玻璃的门拱,两层楼之间的风格反差,外墙上面的精细的装饰,完全是一座艺术品。2014.7.5于动物园南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