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座城

  大连,这座我曾经生活过几年的城市,在我离开它之后,发现它和我还是有说不出来的关系。一座城和一个人的关系,无论是谁都无法彻底的梳理出来。生活在城里的时候,总是那么多的抱怨,离开之后也不见得有释怀的感觉,反而是对这座城有关的人和事和增添一份亲切感,因为之后影响着我的大部分人和事都和这座城或多或少的有些联系。这种莫名的情愫,或许是让人无法理清爱恨的根源,或许这就是宿命。再次来到中山广场,再次看见那一片欧洲折中主义的建筑,还是那么的激动,依然是那么的兴奋。人生第一次认识大连,第一次被大连的气度征服,便是中山广场。一栋建筑,一个广场,往往能表现出来一座城的气度和胸怀,加上历史的厚重便是这个城市的名片。在我脑海里,大连的名片就是中山广场,置身于广场中心,看着飞到手心啄食玉米粒的鸽子,刹那间你会忘记这是在中国北方的一座城,仿佛到了欧洲的某个小城里,然而带着海蛎子味道的背景音会让你瞬间清醒过来。当年,我曾经不明白,为什么这里的人爱名牌,爱打扮,哪怕是A货,高仿的驴包驴帽,都有不少人去买去用,而我只觉得填报肚子比身上穿的更重要,当我再次回到这里,坐在百年城的咖啡店喝咖啡的时候,看到路上的行人,无不是打扮得时尚有魅力。忽然醒悟过来无论是真货还是A货,或许只是买的人不一样,但一样的是他们同时都有对美的追求,时尚会变,同一个款式正品和赝品都不会流行太长,不同的价位标榜了不同的消费群体,但是却提升了这个城市的审美。诚恳的说,广州的行人,穿着的确不讲究,我以前没有体会到,只是因为没有去过讲究的地方。人总是这样的,不愿意承认自己的不足,千方百计的找借口,仔细想想,何必呢?人的思维总是局限的,如果不放下成见和偏见的话。行走匆匆,在大连生活的时候,经意间或不经意间总是会来到这个地方,譬如坐这里始发的901公车,去大连的新华书店徜徉。或许是以前在大连的时候,思维过于压抑,心态过于急躁,无法安静下来思考这座城的故事,更无法理解此后我与这座城的联系。体制化培养出来的结果,无非都是短视和浮躁,我一直庆幸于我的独立思维,以为跳出了这框架。其实不然,我有自己的想法不假,但是说跳出框架也未免过于抬举自己。我曾把在广州,在华工无法感受到的象牙塔精神寄托于这所浪漫的海滨城市和朴实的北方工科院校。或许我把中国的象牙塔都想象成民国时代的清华与燕大,这种天真幼稚的想法一旦被残酷的现实冲击,心底的失落已经超越了失望,而变成一种恨,恨铁不成钢的恨。而今,工作的磨练让人更真切的认识体制教育下那个的完美的乌托邦并不存在。梦一旦破碎,多半的人都会处于一种彷徨的状态,因为大部分人难以再造一个新的梦境去麻木自己。直到看完《北平无战事》,那种久违的天真的想法又不知道从哪里回来,全部充斥着我的大脑,明明知道这只是一种意淫,但是我却又挥之不去,那种久违的梦境感又再次出现。流连于中山广场的老建筑,是我这次回来最高兴的事情之一,我喜欢这些欧式建筑的大柱子,喜欢他们的的大飘窗,喜欢他们的外墙的纹饰,这些历经百年的老建筑,建筑外形和建筑风格并不逊色于大连的其他现代主义的新建筑。毫无疑问,百年以前这是东北的金融城吧。物是人非,现而今,虽然还是几大国内银行的大连分行,还有金库,但其重要程度怕是大不如前。看到金库,忽然涌起莫名的激动;再看到大连分行,再次的激动让我呼吸都变得急促了。看到金库,想起谢襄理培东;看到分行,想起方行长步亭;更甚者,想起何校长其沧,想起燕大,想起大工。游学于南北两所工学院,来回于让我千愁万绪的两座城,华工人以星火燎原把工科传承,一座城哺育一个学校,一个学校反哺一座城,城市文化激荡四方游子,游子学成提升城市文明,至少珠江水流淌之处散布着华工人的身影;大工人之于辽东半岛,或许只是一个记忆,老去的烟囱给了他们同样的记忆,他们如同蒲公英般四处飘散,彼此守望。或许百年前的这里,曾经是工业化的标杆,如今这些老去的烟囱却凝固了时间,凝固了人的思维,凝固了工业化的步伐。此时此刻,我已不知道如何描述心中的情感,说不上喜悦,也不是悲伤,既不是兴奋,也并非唏嘘,不像是憧憬,也不会是绝望,似乎全部是,仿佛啥都有。为30岁干杯!于法政路·动物园2015年4月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