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儿是中秋,大家口中的月饼节。个人而言,春节中秋,似乎都已经不在敏感,但有一点很明确的是,春节一定吃年糕,而中秋一定吃月饼,怕是感官官能退化,唯独只剩张嘴了。难得的假日,偷来的闲时,还真是好久没有好好的休息过了。然而今天做了三件事,让我有把它们记录下来的冲动,一是聊了会天,二是吃了块饼,三是看了部片,凡人琐事,野百合也有春天,俗人也难免有感怀的时候。中秋,英文翻译成Mid-autumn,还真是蛮准确的,但是今儿想装逼用英文给朋友带个祝福的时候,竟然说成happy midfestival,说完想想不对,还是赶紧把语音撤回了,不曾想到我的英文竟然弱到这个地步。有两句诗词,只要是过节,都是合适说的,一句是九龄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另一句便是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其实这两句诗,一年365天是天天都应景啊。只要心中想着的人当下未能见面,就唯独借助明月这颗卫星转发念想,而明显月亮不是个东西,从来就未曾转发过这些带着或长或短的信件,这信件要是堆叠起来,估计每天都是一笔可观的收入,嫦娥你也未免太狠了点,好歹分我点啊。和过年一样,今儿我在微信上给所有的朋友留下语音的祝福,偶尔顺带几句唠嗑的话语。有的人已经多年没见,聊天记录仅有这祝福一句;有的人也数月未联系,上一次的聊天记录,便是过年时候的祝福;更有甚者,一句祝福过后,发现竟然要重新发送朋友申请。想到其实自己有这么多的朋友,而自己一年半载都未曾联系,也是蛮惭愧的,而给每一位朋友一句语音祝福,算是作为一个话唠最好的方式了。严格算起来我应该是一个内向的话唠,我也不知道打哪时候起,我可以滴水不进的说上好几个小时;倘若是喝上几杯,那根本是手都收不住,等嘛时候停下了,也便是我完全醉了的时候。当人真诚的做一件事的时候,别人是一定能感受得到的,纵然是说上一句祝福,简单的中秋快乐,我想我的朋友们一定能从我的口气和语速中感受到我的心意。微信真是一个革命性的产物,因为它恰好顺应了这个历史与技术的潮流,正如凯撒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一样。人的思维是意识流,但是人说的话,可是非连续,一句接一句,除了一些特殊的场合,想微信留言这种东西,正好是大家需要的,我们需要沟通,但是我们总是愿意等对方把话说完再继续说话,我们大部分的时候是生活在这种实时性不这么强的世界,微微的延时,恰恰满足了沟通的需要与思考的延时,这是一个顺从人性的产物。我们看西方电影,少不了接触两样东西,一个是电话录音,一个是留言信箱,微信的出现,让我们一下子就拉低了和西方的差距。当然你说facebook的messager之类的也是同样的东西,可是能在大墙之内实现得好,又运营得好的就只有微信了。今儿花了半天的时间,和朋友叙叙旧,浮现出大家一起的各种美好回忆,也是一个难能可贵的事情,什么你说不会出现痛苦的回忆?实话说,给我我带来痛苦回忆的朋友不在通讯录里头,但是这句话反过来说是完全不成了的!和很多人一样,我也爱戏称中秋节为月饼节,但是有一点不同的是,其实我是爱吃月饼的,准确的说,我是喜欢吃和儿时记忆中味道相似的月饼。好多年以前,月饼是散装的,没有独立包装袋和所谓保鲜剂,选好之后用油纸包上,外面再贴上一块方形的红纸,具体上面是否有字,有什么字我可是记不清楚了。但是我记得很深刻的是,那时候韶关酒家还很兴旺,唯有国民酒家可以和它平分秋色,每到中秋总能吃上一块半块的月饼,豆沙或者单黄红莲,吃完了就得等下年的中秋,你说我能记不住这儿时的月饼味道么?话说回来,原来吃货是从小养成的。某个时候,忽然韶关酒家装修暂停营业,后来韶关再无韶关酒家,那里的早茶和那里的月饼的味道,成为了我这一生永远不能忘掉的记忆。不久国民酒家也更名了,而熟悉的味道也渐渐变得不熟悉了。每到一个茶楼喝早茶,我总会点一份凤爪,并不是那些泡在各种汤里加点花生米的凤爪,而是那种把炸完之后用南乳煮成红色后调味,配着几块香芋垫底蒸出来的点心,遗憾的是,迄今再也没有找回这种味道。韶关酒家关张前的一两年,出现了特别贵的白莲蓉月饼,不过打它出现,我特别不喜欢,因为白莲蓉月饼油特别多,吃起来太腻。说到月饼,就不能不说绿茶,一杯稍微浓一点的绿茶,配着香甜的豆沙或者蛋黄红莲蓉月饼,这是一个无以言表的味道。绿茶微苦涩,咽下后微微有点回甘;月饼稍甜腻,吃下后稍稍有些黏口。吃完月饼后,喝上一口绿茶,口中残留的甜腻便与遗留唇齿中的苦涩中和,原本的甜腻消失,而苦涩又喝不出来,最后剩下绿茶的回甘,让人感觉到那种似甜非甜味的味道,也算是一种享受吧。此后吃过总多牌子出品的月饼,包括传统的广州酒家,莲香楼,也尝过香港荣华,美心的,不是太甜就是太腻,有时候还会有些说不出的味道。然而,每到中秋,现在的单位饭堂也会做月饼,有一次同事买了一个豆沙月饼做下午茶,分给大家吃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这便是我儿时的味道!随即去饭堂买了好些豆沙月饼与蛋黄红莲蓉,吃起来发现,果然真的都是儿时的味道,随即涌出的眼泪却是所有人都无法理解的。单位饭堂的出发点很简单,不为挣钱,只作为单位员工的福利,用足心机,用足材料,如是而已!当人真诚的做一件事的时候,别人是一定能感受得到的,纵然是做上一块糕点,简单的中秋月饼,出来的味道便可以让人称叹不已。我们活的太累,接受了太多不正常的事情,忽然发现有一件正常的事情,也会激动得满是泪水。吃月饼的时候,顺便看了个电影《十二公民》,发现当下能拍出这样的电影,已经相当的不错了,至少是我这几年看的最好的华语电影,没有之一。抓妖记这样的电影,虽然没有什么营养,能博得大伙一笑,抢下了高额的票房。从侧面来说,华语电影实在没什么可看的,暴力和感情两大主线,外加无厘头,成为了当前院线的主力。暴力让血管喷张,兴奋一次也就没了;感情给小伙伴们提供了约会的里头;无厘头就把上面两种受众又合到了一起。一句话说明白了,就是人家没想拍给你看,你瞎嚷嚷个啥。那种恰到好处的让大家思考当下,思考社会的艺术作品,最近几乎是找不到的,此前的《北平无战事》是一部,《十二公民》倒是另一部。作为一个理工科背景很强的人,完全搞不明白法律这个东西到底是怎么玩的,虽然知道欧美最聪明的人学的就是法学,但是就当下而言,我们感受不到,法学的东西真的离我们太远。或许一般学法学的人,看我们学计算机的,对那一座座计算机科学的奠基理论,估计也是望而生畏的。片中以法学院补考场景中,模拟法庭中的陪审员讨论环节作为主线,让学生家长以及凑数的学校小卖部老板以及学校的小保安,作为陪审员,参与一个热门案例的讨论,当前的证据都表明一个富二代杀了他的生父。校方要求,12个人必须达成一致的结论,但是必须得有讨论,不得草率。片中的大部分的剧情还是设计得比较漂亮得,譬如学生家长大骂学校不是东西,明明是完全不同的司法体系,还折腾个啥。别说这么一骂,观众还真的被剧情吸引住了,这12个人来自社会的不同行业的不同阶层,看起来应该有圆滑的公务员,有被错判一年刑期出来混道上的大哥,有做干爹的房地产商人,有经历过社会主义改造与文革的老者,有年轻怀揣司法梦的保安,有两头受气成天装孙子的校园杂货店老板,有恨铁不成钢导致家庭破裂的老的士司机,有在北京土生土长收租过日子的房爷等,他们都是最能代表当前主流的社会阶层的人物,他们的态度和言语聚集了当下的主流的偏见与不安。譬如北京房爷对河南人为代表的外地人的鄙夷,因为房爷认为教育程度不高的外地人涌入大城市,成为了这个社会的不安定因素,他鄙夷;教育程度高的外地人进来,又抢了他的饭碗,也抢了他孩子们的社会资源,更抢了他孩子们饭碗,他嫉妒却又无能为力。老司机对儿子过于严厉,把儿子吓跑了,老婆也为此离婚了,所有的压抑都在这个场合爆发了,他就完全不能忍受案中的富二代与生父吵架,又有楼下瘸脚老人证明听到了楼上的争吵和倒地声音,同时开过火车的某位女乘客通过车窗看到了谋杀的证据,老司机感同身受,一口认定富二代有罪。对房地产商的干闺女,大家表现出了一种戏谑的态度,对房地产商代表的有钱人的不待见,房地产商辩护说挣钱后面付出了巨大的投入,整宿整宿的加班这个谁看见了。这个片子设计得精巧,不仅放入了各个行业的人,还设置了一个讨论案情的主线。什么是公平?证据如何自恰,来还原真实的现场,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经历,一定都有不同程度的偏见,这个偏见无法消失,或许压力越大,偏见越大。关于公平,或许只有那些饱受过极度不公平的人,才会大声呼号。在这个舆论一边倒的案例,模拟法庭中,辩护律师的角色并未从遵循自己的职业操守去为嫌疑人辩护,电影的设置为一学生,或许这是有用意的,当前还能坚持自己的职业操守的到底有多少人,各行各业,扪心自问?没有多少了,但是又不好明说,只能用一个学业不精的学生来做替罪羊了。面对舆论一边倒的案例,从法学的角度来说还允许质疑,可非法学的角度似乎就没有这个机会了,就历史而言,真理总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但就从法学的角度,如何去还原事实的真相,带上各种证人的自有的偏见,这应该是法学人最珍贵的能力。文明是什么,文明为何能向前发展,认识到自己的思维局限,能够通过学习训练来改造人类的思维方式,或许这才是最重要的!一部电影,带上对当下矛盾的戏剧化表现,带上我们对公平的思考,再带上我们对社会未来的期望,我就认为这就是一部好电影。动物园南门2015.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