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下载了Prisma这个软件,我便喜欢上了这个东西。
这是一个把照片艺术化处理的app,它综合了人工神经网络技术(neural networks)和人工智能技术,获取著名绘画大师和主要流派的艺术风格,然后对你的照片进行智能风格化。但是我并不想说这后面的人工智能深度学习技术,也不想说什么图片处理技术,我只想说说艺术。
蛋生鸡?鸡生蛋?
艺术或许是一种审美,或许源自于人对外界事物产生的特殊的满足。那么就有一个疑问,是先有艺术家还是先有艺术品,是先有艺术家还是先有具备审美能力的观众?这不过是个蛋生鸡,还是鸡生蛋的问题,看起来没有太特别的意义。然而如果没有具备审美能力的观众,艺术还能存在?
一个不曾听过也不曾看过梵高的“星夜”或者“向日葵”作品的人,会不会被这个作品感染,由内而外产生满足感?其他人反应如何我不知道,我第一次看到“星夜”和“向日葵”的时候,足足的看了半个小时。
满足
我想艺术必然是能调动起人的某种感官,从而产生出了特别的满足。每个人都不一样,所以每个人能被艺术品调动的情绪是不一样的,因此看到同一件艺术品,有的人很满足,有的人只有一点满足,有的人根本就没有任何感觉。
伟大的作品之所以伟大,或许是因为他能调动大多数人的情绪,让人产生满足。所以每个人都需要不同的艺术品来让自己获得满足感,哪怕是一只杯子,一只铅笔。或许是所有让人能有满足感的事物,都存在艺术。譬如管理的艺术,那必然是那个管理者通过某种方式管理好了下面的人和事,他自己获得了满足,但是他下面的人未必能有满足感。很难让一个不懂程序的人,看到漂亮的代码能涌现满足感。这种但凡要有背景知识才能拥有的审美,意味着这种艺术面向特定的人群的。
人类需要艺术,那是因为人类需要满足感,需要愉悦的体验。试想一下,生活中如果没有艺术品味将会是多么的无趣。Prisma风靡世界,不是没有原因的。Prisma提供的艺术加工方式,是模仿30多位艺术大师的风格来处理照片,所以让它火起来的是大伙对艺术的需要,而不是深度学习技术或者图片处理技术,虽然没有这两个技术也不会有这个软件。我想,倘若当时写这篇图像处理论文的作者,如果不是具有绘画的审美能力,热爱艺术的话,是不会出现这篇论文的。或许这就是这篇论文为什么不会在中国出现的缘故。我想中国的计算机研究人员同时又关注绘画等人文艺术的太少了。
创作
人类为什么需要技术,为什么需要工程师,那是出于人类要通过技术满足某种需要,而不是单纯的为了出一篇论文。所以我总不相信对人类的未来没有情怀的人能研究出什么有利于人类社会的东西。大部分的中文新闻提到这个app的时候,只是将这个app定位为一个修图软件,着力点为以后怎么用深度学习学习技术为大众做产品。
我是极度不认同的,这app本就是艺术创作的一种方式,借用布列松当年评价摄影技术的话语,摄影技术是一门让时间定格的绘画技艺,所以布列松以创作绘画的出发点来捕抓一个个经典的瞬间,而他们却能穿越时间国界,成为一件件艺术品,这或许也是美国国家地理杂志与中国国国家地理杂志的异同。
我猜想或许是这些德国工程师,一开始就想着如何处理图片的纹理,使得他们能有大师的绘画风格,恰好有深度学习技术,结合一下,而不是看到深度学习技术,去找个结合点来做一做。
里程碑
对于大多人来说,是没有办法创作一幅绘画作品,以前出现了照相机,现在出现了Prisma,降低艺术创作的门槛,我想这就是一个伟大的贡献。很难想象,Prisma能为多少人带来满足感,以后可能会有更好的软件替代Prisma,但是Prisma足以记入史册。
虽然很多人都说,这幅蓝调的表现主义的头像不好看,可是本人微笑后面隐藏的忧郁用这个头像再合适不过了。
维多利的Starbucks2016.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