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介绍丛书:人类学

  51.《介绍丛书:人类学》2016.11.30

这套书一共九本,是图文并茂的小册子,快速梳理主题内容的发展史,主要的观点与流派,我在念研究生的时候翻阅过《混沌学》与《分形学》,前不久也翻完了《统计学》。

因为阅读《气候创造历史》中提到了不少考古人类学与体质人类学,甚至有语言人类学的内容,我想起了这本小册子的存在,在《气候创造历史》过半的情况下,提前完成了这本书的阅读。

不得不说,我此前对《人类学》一无所知,现如今大概了解一点这个学科的观点,是个进步。人类学有4个分支,考古人类学、体质人类学、语言人类学与社会人类学,大部分的学者都是属于社会人类学的范畴。

从这个学科的历史可以看出,原初的《人类学》是有严重的种族主义成分的,是西方白人主动研究非白人种族与群体的社会习性与生物习性的学科,学科的进步是伴随着帝国主义扩张一起的,因为他们秉承“上帝是白人”。

从这个角度回看当初的鸦片战争与阿兹特克帝国以及印加帝国的覆灭是一个新的视角。

  • 对于美洲印第安人,他们称做原始人,
  • 东方的中国人,他们称野蛮人。

这个观点是伴随西方科学革命一起成长的,包括达尔文的“进化论”、与“进化论”相反的“原始论”、继承古希腊的“自然法则”、起源于德国的“观念主义”以及“印第安学”。

此前我参加辩论会,支撑中国传统文化对创新弊大于利。当我把我的所有认知放在一起发现,西方在今天的进步是必然的,不管过程如何,东方的突然落后让李约瑟提出了“15世纪以前中国的科技领先世界,但是却是落后的西方国家率先进入工业化与现代化,为什么?”的“李约瑟难题”。

从人类文明发展的角度看,东方文明需要在一个短时间内认知西方的知识体系,在这个过程中并没有像美洲文明那样几乎被《钢铁、枪炮与细菌》扫荡一空,进而还能保全自身知识体系的特质,不能不说一个人类社会的里程碑事件

超短时间内,我们能进口技术与装备,但是缺乏西方文明知识体系,是无法做到立马基于人家技术与理论去创新的,除非这两个文明的知识体系在不断的融合,以达到创新需要的理论与技术积累后,才会出现。

孤立的看国内的互联网事业,大家都会有许多的抱怨,但是如果从人类学的观点来看,一个相对孤立的社会群落,拿到了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技术积累后,可以出现一个完全独立于先进的社会文化群落并且能够旗鼓相当的景象,这又是一个人类发展的里程碑的事件,虽然在这个技术体系内很多维度的对比,我们是落后的,但是这不也是一个调转主体与客体的李约瑟难题?

虽然我从MIT Technology看来的资讯说美国的互联网骨干速度并不算太快,互联网用户的网络速度很慢,宽带的加速也出现了数据公平性的问题。

西方的文化体系发展过于庞大,对于文明而言是个好事,对于文明自身而言就会出现很多的需要考虑的问题,这些问题在没有这些学科体系的文明是不会出现的。比如数据的公平性,就是说凭什么你netflex财大气粗给了钱,网络设备上交换的数据你就有优先级,对使用同一台交换机的其他公司的数据是不是就不公平了?所以谷歌与Facebook才有说,我不跟你玩了,我自己假设一个足够快的骨干网总可以了吧。接着联邦政府耍流氓,哎呀,我不能在他们建设之前建啊,不然我的技术落后了对纳税人不公平啊。

或许这就是为什么最近亚马逊说“我数据中心之间的数据迁移用卡车的费用最低”,在中国这是匪夷所思的吧?

回到人类学中,最近(1972年)印第安人在怀疑,

“你们白人老研究我们,不是为了让我们活得更好,而是为了提出更新颖的观点,好变成一个新的专家”

事实也确实如此,这种厚黑的论调是不是在各个领域都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后来又出现顶级的专家,被发现故意搜集能证明其老师观点的证据来形成观点,这和平时为了统计数据精心挑选统计样本也是异曲同工的吧?

慢慢的人类学进入了一个后现代人类学的范畴,因为发现每个人类学家的论述,其实就是他本人人格特征的投射

然而对一个“原始部落”观测久了,动力学影响就出现了,带来了部落的内战与疫情等等。这和量子力学中,“薛定谔的猫”的内涵非常一致,就是没法在不影响这个量子状态的前提,获得这个量子的所有数据,一观测就不可逆转的产生了影响。

所以我忽然明白为什么西方的科幻作品对于不同文明间沟通有许多的人类学的原则,比如“不要影响低等文明的观测低等文明”、“不能干预低等文明的演进过程”,我以前以为是人文关怀,原来是人类学范畴。

东方文明没有这样的知识体系的历史,因此《三体》是不会出现太多人类学范畴的东西,但是对人性的认识却有一定的升华,比如“丛林规则”,东方文明关注的就是社会中人的关系。

忽然发现,知识为人类创造的福祉,不是那些制造门槛与学术地位的大师,而是推到门槛娓娓而谈的巨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