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创造历史》
感谢
  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我竟然看完了52本书,而且为每一本我看过的书写下一点点的读书笔记。
翻看这50余份读书笔记,其实是可以看到自己的进步,感谢同路人的支持,因为每一篇发到公众号的东西点击率都能保证20次以上,顿时感觉人生其实也没有这么孤独了。或许这是本年度最后一篇读书笔记,因为接下来的工作任务很繁重,我怕是没时间能够读完一整本书了。
意外偶得
这本书是我在今年书展上收获的,又是一本台版书,作者许靖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瑞士联邦理工大学常任教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华人。决心买下这本书,一方面是看到他美国国家科学院的院士头衔,另一方面是看到竟然还是个华人,随便翻翻目录,发现竟然谈到了雅利安人,谈到了中国的明朝的终结,谈到小冰川时期,还谈到了全球变暖其实和人类排放的二氧化碳相关性很低。这样的非主流的书,我想也就是我这种非主流的人会去阅读的,但毕竟是学术界的人,说话时有根有据,这就是我看这本书的坚持的立场,事实证明,确实如此,虽然有的时候老许说的话也比较主观。
小冰川
台湾的大鬼湖的湖底竟然发现了来自于甘肃戈壁的黄土,对这些从湖底采集上来的岩石样本发现,这些黄土分别来自公元420-520年与公元1350-1800年,这两段时间在欧洲,就是所谓全球冷化的小冰川期。明崇祯是个勤劳的君主,但是扛不住小冰川期带来的干旱与气候异常,这个时候中国中原已经成为了沙尘盆地,同期的欧洲也是冰川前进幅度最大的时期。
1摄氏度的蝴蝶效应
小冰川期全球平均气温仅比正常年份略低1摄氏度,英格兰时1.5摄氏度,看起来不起眼的差别,却对欧洲的社会结构造成了巨大的影响。欧洲和中国一样,寒冷与饥荒同时出现,对农牧业是个绝对的打击,谷物的生长时间不够,收成会受到影响,潮湿寒冷的气候会使得夏季的草无法晒干而腐烂,畜养的牛羊无法撑过寒冬。
人口的数量与这个现象一致,13世纪欧洲人口持续增长,在13世纪中叶翻倍,到了小冰川期的14世纪前半叶,人口数量大幅减少,既有黑死病大瘟疫夺去了四分之一的人口,也有连续5年的饥荒使得人口继续减少。同样的事情出现在了十六和十七世纪,欧洲的滨海国家的人民开始出海谋生,所以北美的殖民地大多就是建立在十七世纪。那些到殖民地谋生的殖民者,同样遇到了很大的困难,很多白人到了北美,甚至撑不过第一个冬天,这故事情节和哈代的《苔丝》中安吉尔的遭遇是一样的。留在欧洲的人日子也没好过到哪去,为了存活而去抢夺食物,便开始了无休止的战乱,残酷的战争没有赢者,只有输家,人民是最大的输家。这一时间的中国,其实也没好到哪里去,1331年的5月竟然下起了暴风雪,所以窦娥冤的六月飞霜或许是真事,1618年的广东连续下了8天的雪等等。对比欧洲与中国的记录,几乎同时进入小冰川期,时间大概差个几十年。
寒冬将至
所以来源于16世纪英国玫瑰革命故事的《权利的游戏》,不断的强调“Winter is coming”,也是有道理的。许家的家谱很全,能追溯到春秋,被楚灭以后定居河北高阳,第四十三代许氏为晋朝大臣,接着南迁到杭州,因为出现了匈奴的“五胡乱华”,然而平定匈奴后,家人并未搬回河北,其他人也没有。作者认为当时恰逢全球冷化,中原土地无法耕作,不得不南迁,因此作者说“别怪匈奴,祸首是气候。”西方历史怪罪“匈奴”,因为他们进入欧洲,赶跑了高加索的阿兰人,阿兰人跑去西边赶跑了东歌德人,东歌德人往西赶跑了西歌德人,可怜的西哥德人跑去西边意大利灭掉了罗马帝国。接下来的全球暖化,就是征服的时代,譬如出现了大唐盛世,阿拉伯的伊斯兰教的崛起等等。
雅利安人的起源
关于金发蓝眼的雅利安人的故事,的确是个有意思的话题,经过作者复杂的证明后认定为
雅利安人是生活在北欧的印欧人的后代,他们是克罗马农人的后代,而克罗马农人是尼安德塔人与智人混血的后代,在新疆楼兰出土的吐火罗人也是印欧人的后代。
作者从语言人类学切入,因为印度的梵语与希腊语和拉丁文很像,认为有共同的起源,这其中包括这个语言里头的植物种类与动物种类是不是类似,譬如海边的民族语言鱼类的词汇多,相对而言植物的词汇就会少,于是“桦树、山毛榉和鲑鱼”就成了一种试金石。科学上有证据证明雅利安人是北欧人,流浪到欧亚大陆的各个地区,同时德国的种族主义就开始崛起,认为亚利安人种是个优良的人种,曲解了达尔文的进化论与尼采的哲学,便出现了纳粹。
寻根
作者就开始为雅利安人寻根,这回又从生物人类学出发,回到了智人尼安德塔人的时代。人类演化的第二个里程碑,是距今13万年非洲发现的的智人,这位先祖Lucy是怎么走向全球的呢,“非洲夏娃”与“多地区演化”两种假设,“非洲夏娃”是走到哪里就把那里的其他智人灭了,于是走向全球;“多地区演化”是无论是尼安德塔人还是北京人,都是同一种的智人,不同地区演进最后成为了各种民族,毕竟来个来自不同地区的人是可以生育小孩的,这就意味着必须是同一个物种。
虽然在遗传学上看起来会对“非洲夏娃”假设更有力,因为尼安德塔人的线粒体DNA在现代人的DNA上无法找到,但是如果是因为尼安德塔人头太大,在混合生育过程中挂掉了,导致无法遗传至今,也会符合“多地区演化”假设。在寻觅的过程中,忽然发现了我们炎黄子孙的身世。
我们来自西伯利亚
炎黄子孙来自于亚洲北部,也是入侵者。山顶洞人是北京人和智人的混血人种,这人种和他们在亚洲南北部的近亲是黄种人、美拉尼西亚人与爱斯基摩人未分化前的共同祖先。
我们汉藏人来自于西伯利亚,与北美西部的纳德内人(印第安人)以及西伯利亚的凯特人是同一种人,只是当时汉藏人向南迁徙,纳德内人向东迁徙跨过白令海峡到达美洲。
新石器时代的中国人是苗傜人,被汉藏人赶到了亚洲南部,即为泰国人、印尼人、台湾原住民、马来西亚人以及菲律宾人等。 这一点是与《枪炮、钢铁和细菌》的描述是一样的,总算比以前懂多了些。
雅利安人的出走
印欧人的大迁移与气候有关。
- 距今1.8万年的冰川期,北美的一半与整个斯堪地那维亚地区都被冰层覆盖,同时一种阿尔卑斯山特有的小花出现在丹麦,这小花名叫仙女木,于是这一段时间称旧仙女木期;
- 接着全球变暖冰川退去,大约1.1万年前,冰川卷土重来,这时期叫新仙女木期;
然后公元前4000年前,气候又开始变冷 ,而那个时候的撒哈拉沙漠竟然是个湖泊。但是如果是缺乏常识的古板物理学家是不认同的,作者在与WMO的学者对话的时候,学者用哈德里环流圈的计算机模拟证明了撒哈拉不可能是湖泊,但是地质学家伯替马赫有严谨的考古学与古地理学表明,重要的是季风影响导致了同纬度地区是绿洲还是沙漠,而全球冷化影响了季风导致撒哈拉从绿洲变成沙漠,同样的塔里木盆地也从湖泊变成了沙漠,至于其他的证明太复杂,我唯有记住个大概。
玛雅人的废墟
作者同时对玛雅人的忽然消失做了解释,脱离小冰川期后的全球暖化使得全球温度上升1度,导致了生活在22摄氏度的蚊子可以从北纬15度延伸到北纬20度,类似疟疾的传染病在北纬16度的科潘肆虐,导致玛雅人不得不放弃假设多年的城市到了北纬20度的玛雅城市。气候变冷会带来寒冷和饥荒,而气候变暖会带来流行病的发生。
活着是因为偶然
既然地球的气候导致了生命与物种的更替,所以进化论的假说就越来越难得到支持,进化论中“只有受惠最多的物种能够在生存奋斗中存活”间接导致了种族主义的蔓延。作者认为演化不是天择的历史,生存不取决于竞争,灭绝只是因为可居住的地方受到破坏,演化基本上是对环境的改变所做的反应。
盖亚的自我调节
作者提到了“盖亚假说 ”,
地球整个表面包括所有的生命,构成一个自我调节的整体,这就是盖亚。
这个假说对应似的是碳循环,二氧化碳从来就没有过多或过少,只是通过二氧化碳来调节地表温度。
- 40亿年前,火山爆发带来了足够多的二氧化碳,地球地表温度和金星一样,几百度,于是出现了呼吸二氧化碳的厌氧菌,在死亡后部分成为化石,剩下的变回二氧化碳和水(降温);
- 30亿年前,厌氧菌消耗太多的二氧化碳,全球冷化了,于是出现了产甲烷菌,消耗碳酸钙制造甲烷(升温);
- 15亿年前,又太热了,于是有了蓝藻,光合作用后制造石灰石,把碳固化了(降温);
- 6亿年前,又太冷了,于是又了软虫与软体动物,它们吃蓝藻(升温);
- 5.5亿年前,随着气候回暖,“寒武纪大爆炸”出现,忽然出现了无脊椎动物,然后是有脊椎动物,最后是植物,植物大量出现(降温);
- 3.5亿年前,地球又冷了,树木枯死,火山又开始贡献二氧化碳(升温);
- 1.5亿年前,植物与浮游生物进行演化(降温);
- 200万年前,大冰川期到来,智人统治地球,莫非我们就是被用来暖化地球的?(升温)
官僚无处不在
最后作者讲述了联合国里的故事,即便在联合国,也会出现大资本想裹挟专家的事。
故事就是讨论深海填埋核废料是不是道德的?因为有可能会使得某个地区的某些人死掉,所以作者坚持是不道德的,但是决议只能写科学家无法进行道德评判;在后续的正式文件修订时,若不是作者仔细与坚持,差点就把深海填埋核废料是道德的,写入了决议。
气候变暖和人类关系甚微
“人类活动导致温室效应”这个结论是不成立的,包括这个提法的作者的本意也不是这样的。这个是国际气候变迁小组的一个误解读,正确的应该是“人类活动确实改变了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成分,但并未观测到暖化石人类活动造成的”。
这本书,让我见识了更多的学科,忽然发现我还是10多年前那个追求天文梦想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