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庄生 晓梦 迷 蝴蝶

54.《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

  这又是一本融合了很多学科,并且提出很有意思的观点的书。第一次认识这本书,在罗辑思维,说到作者的一个观点,国家和民族其实是我们想象的共同体,我被这新锐的观点所折服。

智人

当合上这本书的时候,发现自己之前看过的很多书的故事又被串到了一起,这是偶然吗?在《气候创造历史》一书中,花了很大的篇幅讲到亚欧人的起源,对智人与尼安德特人融合还是征服也做了自己的假设,故事依然还是从这里开始。

我们都是智人,我们所知道的Human,原意是“属于人属(Homo)的动物”,但是在过去的一万年里,属于人属的不只是在

  • 非洲的智人(Homo Sapiens)
  • 在欧洲和西亚是尼安德特人(Homo neanderthalensis)
  • 亚洲是直立人(Homo erectus,就是山顶洞人那一拨)
  • 印尼是梭罗人(Homo soloensis)
  • 西伯利亚的丹尼索瓦人(Homo Denisova)

演化与代价

以前一直认为是非洲的智人一直到处扩张,每到一个地方就消灭了当地的人属,这就是“非洲走出论”,2010年的DNA检测表示各地的人类相互混种繁衍的多地区演化理论的可能性也越来越大。

退化

人类和黑猩猩是近亲,虽然黑猩猩讲道理讲不过智人,但是能直接把智人像布娃娃那样扯个稀烂,这是因为智人付出承受庞大的大脑带来的代价。占身体总重2%的大脑在休息状态下却消耗了25%的能量,其他猿类只有8%的消耗,导致智人得花更多的时间找食物,同时也导致了肌肉退化萎缩。

早产儿

与其他动物相比,人类的婴儿不能不说是个早产儿,因为许多的重要器官都没有发育完全,比如小马,出生没多久就可以跑步,小猫出生几周就可以独立觅食。

三次革命

人类世界先后有过三次革命,我说的不是十月革命这种社会意义的运动,而是对人类这个物种有里程碑意义的变革,

  • 第一次是认知革命
  • 第二次是农业革命
  • 第三次是工业革命

“八卦”推动人类进步

区分人属的关键是语言,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的语言,但是人类的语言蕴含的信息量很大,关键是人类可以通过语言构建自己的想象,换句话说,白日做梦的能力造就了人类的特殊。作者认为,语言对人类最关键的不是觅食,比如哪有一头牛,哪有狮子,而是八卦,嚼舌头,换句话说,因为可以背后对漂亮妹子指手画脚,成就了人类伟大的事业。

认知革命

认知革命说的就是这个,“讨论虚构的事物”是智人语言最独特的功能,正因为这个功能,所以陌生人合作才能变得有可能,也是阶层社会存在的基础,在人类近亲黑猩猩的族群,首领仲裁着谁能吃什么、谁能和谁交配,出现争议的时候会介入调停,在争夺首领的时候也会在族群里通过亲密接触来寻求支持,但是一个族群的大小是有限制的,一般是20-50只,极少数是100只,而且族群间不会合作,遇上之后弱势的会被屠杀。

神奇的数字

完成认知革命,能够八卦的智人,其实是被困扰在150这个数字上的,只要没达到这个数字,群体管理是不需要规定正式的阶层、职称与规范的,靠着大家相互认识就能正常的运作,一旦突破这个数字,就会遇上各种问题,所以这就是一般家族企业做大后不得不彻底重整的原因。

色即是空

智人能跨过这个门槛,建立城市,超大规模的帝国,根源在于大家认同这个虚构的故事,无论是国家、宗教、部落、企业,都只存在人类自己发明并相互讲述的故事里,除了存在人类的想象之外,这个宇宙根本没有神、没有国家、没有钱、没有人权、没有法律、也没有正义。

农业革命

作者认为,虽然我们已经进入现代社会,但是我们的身体和心灵还是以狩猎和采集的生活在思维,如果不考虑祖先的时代吃到甜食的机会甚少,所以饮食习惯中对甜食有特殊的嗜好,就无法解释现代人明知甜食对健康不好但也难以抵抗;甚至有其他演化心理学家认为,现代社会采取的一夫一妻的制度,与祖先中小族群需要群体抚养与群体性支持的需要是违背的,因为这样的制度会形成强烈的占有欲与私有财产。

吃货的可怕

从智人对其他的物种的影响来看,智人的存在使得很多史前动物甚至是巨兽消失,譬如在澳大利亚,存活了150万年的门齿兽,在4万5千年前灭绝,很多理论把责任推卸到了气候变迁,然而海洋的生物在4万5千年这个时候却没有出现显著的物种灭绝。不过所有都是假说,需要不断的搜集更多的证据来证实。
地球上生物灭绝的浪潮:

  • 第一次或许是由于采集者的扩张,
  • 第二波就是农民的扩张,
  • 如今是第三波:工业活动。

我驯化了你?不,是我

史前一万年,人类开始驯化植物,好吧其实在植物的角度就是植物开始驯化人类,这个是道金斯的《自私的基因》一书的观点,道金斯认为DNA的延续造就了现有的生命形式,DNA拥有的物种数量越多,这个DNA的形式就越能存活下来,从来不关注个体。

所以小麦原来是普通的植物,在人类采集回来的过程中散落到了路上,慢慢的让人类发现只吃小麦就能维持生命,于是为了保护小麦延续小麦的DNA,人类不知疲倦的一代又一代的开垦荒地,灌溉,除虫除草,为了小麦的DNA能够变得更多。

演化成功不代表幸福

在农业革命中,物种演化上的成功(DNA拷贝足够多)并不代表个体的幸福,比如为人类提供肉类的鸡鸭鹅与猪牛羊,

  • 小牛出生后立即与母亲分开,关在一个与身体差不多大的笼子里,大概四个月后送去屠宰,为了保证肉质,它不能离开笼子,不能走路,不能与其他小牛玩耍;
  • 母牛听到小牛的呼号,刺激泌乳,同时也能获得更多更有质量的牛奶。

人类的体质是适合狩猎采集的,

  • 当农业革命出现后,农民不得不在自己的土地上耕作,同时捍卫着自己的土地,虽然在风调雨顺的时候获得更好的收成,但是在气候变迁的时候却无法捱过;
  • 在采集狩猎的时代,每个人的肚子可能不会很饱,但是因为需要走动所以身体比较健康,食物来源于多种多样的植物与动物,一定会比单一来源的小麦或者几种粮食作物更容易抵御天灾,只要换一片树林采集就好。

自由与平等不可兼得

生物学的角度看,美国独立宣言中的

“人人生而平等,造物者赋予他们若干不可剥夺的权利,其中包括生命权、自由权和追求幸福的权利”。

英文create是创造,而生物学没有创造,而是演化,演化是铁定没有平等的,所谓“平等”的概念,是与“创造”相关联的,而这个观念来自于基督教。演化的基础是差异,而不是平等,每个人身上带有的基因不同,而且出生后接受不同的环境的影响,发展出不同的特质,导致了不同的生存概率。平等就得限制那些突出的人,而人人都有自由必然就会影响平等。

想象的新高度

从农业社会出发,人类的想象又达到了新的高度,为了让更多人信服,不得不的从下面两个维度来演化:

  • 一是对外的说法绝对要坚持它的千真万确,绝非虚构;
  • 二是在教育上也要彻底的贯彻同一套的原则。

佛学上说,三千世界都是个幻象,但是有三个原因会让你不会发现自己活在幻象中,正如庄生晓梦迷蝴蝶一般:

  • 第一是想象构建的秩序深深与真实的世界结合,当前大部分西方人认同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在自己的虚幻空间中,不应该象中世界那样,每个人的世界是被别人的看法决定的,活在众人眼中。
  • 第二想象构建的秩序塑造了我们的欲望,欲望本来就是一个想象,这种想象就守护了这个虚构的秩序,我们喜欢出外度假,而黑猩猩的首领是不会想去其他黑猩猩的领地度假,法老有时间只会建造金字塔和木乃伊,认同度假的观念是因为相信了浪漫的消费主义的神话,浪漫主义告诉我们,为了要尽量发挥潜力,必须尽量积累不同的经验;消费主义告诉我们,想要快乐,就要买更多的产品和服务。
  • 第三想象构建的秩序存在于人和人之间思想的链接,比如法律、金钱、神、国家。一个企业的存在是象一尊雕塑一样屹立在世界吗?不是,而是存在于很多人心中的共同影像,CEO相信,董事会相信,律师相信,银行相信等等。

共同想象的副产品

农业革命后的几千年的历史,就是人类创造出由想象构建的秩序、发明了文字,弥补了我们基因的不足,但是孰好孰坏,其实并无标准,譬如权利与特权,压迫和歧视,就是这个东西的产物。以前,为了稳固阶层,为了贩卖黑奴,为了种族主义,于是虚幻出各种包括印度教的种性文化黑人在生物学上不是人,亚欧人是自然选择出来要维护人类种群的,这种自为因果、不断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就不断的影响的人类社会,直到现在。

然而天生的能力可能影响社会阶层的差异,但是种种不同的能力和性格还是会受到想象的阶级的影响

  • 第一,大多数的能力需要培养和发展,这个积极培养、磨练运用需要耗费大量的资源和成本;
  • 第二,就算身处不同阶级的人发展出了完全一样的能力,因为她们面对的游戏规则不同,最后的结果也可能是天差地别。

什么是自然

文化总会说,他只是禁止“不自然的事”。但是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这个是世界没有什么事不自然的,只要是有可能发生的事,就是自然的。真正的完全不自然的事就是违背自然规律,这种事情本来就不回存在,也没有禁止的必要。所以自然不自然,合理不合理不是生物学的概念,而是神学与宗教的概念。比如,生物上,男和女的区别在于X与Y染色体,而性别是社会意义上的男女的区分,换句话说就是够男人和够女人,意味着,这其实又是从他人眼中决定的事情。

文明的博弈

人类从出生到死亡,都被各种虚构的故事和概念围绕,让他们以特定的方式思考,以特定的标准行事,想要特定的对象,也遵守特定的规范,这就是文化。我们都说日本人的菊花与刀的信仰,让他们整个民族都处在一个无所不在的矛盾中,然而自由和平等不也是一个极度矛盾的结合体?在地球很长的一段时间,各个人类文明各自构成了不同世界,在1450年,至少有五个规模与复杂程序相当的世界:

  1. 中美洲世界(阿兹特克,玛雅),
  2. 安第斯世界(印加帝国),
  3. 澳大利亚世界,
  4. 大洋洲世界
  5. 亚非世界。

接下来的300年间,亚非世界尤其是白人的世界吞噬了其他所有世界,而这个影响无法回头,今天几乎所有的人类都

  • 接受同一套地缘政治体系,
  • 使用相同的经济制度,
  • 采用一样的法律制度,
  • 同样的科学系统。

文化中共同的选择

在这个进程中,所有的人类似乎都是接受下面几个大的全球秩序的:货币秩序、帝国秩序与宗教秩序

货币是什么?货币是有史以来最普遍也最有效的互信系统,人们愿意使用它,是因为大家接受了这个关于货币可以以物易物的想象,最关键的是“别人相信”。

有意思的是古罗马的迪纳厄斯(denarius)银币把皇帝的名字和图像都印上去了,穆斯林的哈利法把这个名字阿拉伯语化,于是它们的货币名字就叫第纳尔(dinar),一直沿袭至今。

历史没有正义

历史没有正义,多数过去的文化,早晚都是遭遇到某些无情的帝国军队的蹂躏,最后在历史上彻底的遗忘,现在还能被历史记住的,都是曾经的胜利者,不然只能剩下一堆废墟。

帝国是一种政治秩序,

  • 得由不同的民族组成,
  • 并且有独立的领土,
  • 而且疆域可以灵活调整,
  • 几乎可以无限扩张。

帝国的功过

然而,经由帝国统治后,民族多样性一定会减少,比如始皇帝统一度量衡与文字,在一定程度上就是削弱了民族性,增强了帝国的实力。对于帝国,大家第一反应就是多民族统一肯定很难有效率,接着就是不道德的统治一定会造成各种毁灭与剥削。

从历史的角度看,这是有问题的。帝国的倾覆通常是因为外敌入侵或者精英内斗。被征服者奋起追求自由、对抗帝国统治,多半是不成功然后持续臣服数百年,通常这些被征服者的文化就会被帝国消化,最后连自己独特的文化也烟消云散。很多时候,某个帝国崩溃了,并不代表属民就能独立,明朝灭亡,汉人独立了么?

被帝国统治的好坏是不能简单的衡量的,英国殖民印度,数百万印度人丧生,但是统一了印度大陆上原本错综复杂相互交战的王国与部落,建立了民族意识,奠定了司法体系,创立了行政架构,建立了铁路网,虽然有当地语言,但是不同母语的印度人可以用英语来沟通,今天会有多少的印度人会为了去除帝国的一切,去让大家投票,抛弃民主、英语、铁路网、司法系统、板球和茶?就算要去除某个残暴帝国的遗绪,希望能重建并维护之前“纯正”的文化,很有可能最后恢复的不过也是之前没那么残暴的帝国留下的文化。

主上

宗教从历史上看经过了泛神论(万物有灵),多神论(掌管不同领域的神),二神论(善恶两种神),一神论(主),但是最后的一神论反而是个大杂烩。不信你看,基督徒大致上是信奉一神论的上帝,相信二神论的魔鬼,崇拜多神论的圣人,还相信泛神论的鬼魂。宗教可以解释很多事情,唯一无法解释的就是为什么有‘恶’

事后诸葛亮,事前猪一样

过去的历史有很多种可能,但是最终只有一条轨迹。马后炮的人多了去了,他们能解释历史如何发生的,但是无法解释为何如此发生。历史上看起来无法避免的事情,在当时看起来是丝毫不明朗。

历史是混沌系统,由

  • “不会根据预测而改变”的系统(譬如天气,以及我一直学习的)和
  • “会受到预测的影响而改变”的系统(因此无法预测)。

按我说,其实两者可以统一起来,但作者只是为了更好的说明观点,也就无所谓了。

从定义来说,革命就是无法预测,如果真能预测有革命,革命就永远不会成真!历史不像是物理学或者经济学,研究它不是为了要知道未来,而是要扩展视野,要了解现在的种种绝非自然,也并非无可避免。

千万不要天真的认为历史的选择是为了人类的利益,不是!决然不是!没有任何的证据表明,对人类有益的文化会成功扩张,而对人类无情的文化就会消亡。不同的文化对善的定义永远不同,也没有大一统的标准可以决定何者为佳,然而胜利者永远相信自己的定义才准确。作者的观点和我此前的想法高度的一致,我终于不孤单了。

科学革命

第三次革命就是科学革命,恰好之前刚看完一本科学革命的书,所以对作者的观点有更深层的认识。现代科学最重要的三点就是:

  1. 愿意承认自己的无知,
  2. 以观察和数学为中心,
  3. 获取新的能力。

在欧洲发生了科学革命,而其他文化就没有发生,显然是因为其他文化都假设世界上所有的重要的事情都已经为人所知或为神所知,对于不知道的事情,要么就去问当地的智者,要么就是这个事情完全不重要。

科学与技术的联姻

此前的科学只是个哲学,对技术没有太大的影响,培根在17世纪提出科学技术要接轨时候,是个革命性的想法。经过科学革命后,科技与帝国的联姻使得两者发展迅猛。

科技与帝国是殊途同归

当年库克船长发现了坏血病可以通过吃水果来预防,使得远征的科学家与军队能够去更远的地方,他发现了塔斯马尼亚,不仅屠杀了大量的当地人,而且强迫剩下的当地人学习西方现代生活的技能与生活方式,当地人心灰意冷,放弃生育与学习,最终灭绝了。

最后一个塔斯马尼亚人,“楚格尼尼”也被科学的名义取走,解剖测量,发表论文,直到其去世了100多年后,博物馆才松手将其安葬,又过了30年,英国才归还她的皮肤和头发标本。科学和帝国根本就是一家。

15世纪末,欧洲成为了军事、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摇篮,在他的主持下,世界出现了全新的秩序,虽然我们不愿意承认,但是现在全球所有人的穿着、想法和品味几乎都是欧洲人的穿着、想法与品位。即便中国经济突飞猛进,基础仍是欧洲的生产和金融模式。 欧洲之所以可以称霸世界,很大程度考的就是军事、工业和科学领域的合作,先进的后勤物流保障的贡献远胜于武器机枪。

关于李约瑟之问(为何15世纪后科技强大的中国竟然会落后?),作者有自己的回答,中国缺乏西方的价值观、故事、司法系统和社会政治结构,西方化了数个世界才形成与成熟,就算想抄,也无法一夕之间内化。

从15世纪到18世纪中叶,这段时间的亚洲虽然是世界的霸主,但是经过科学革命积累了3个世纪后,欧洲终于厚积薄发。正如两家建筑商建设高楼,一家用木材泥砖,一家用钢筋混凝土,虽然一开始兴建速度没什么差别,等一旦到了某个门槛,前者无法支撑,颓然坍塌,后者却可屹立不倒,继续延伸人类极限。

Amerigo=America

美洲之所以叫America,是因为当年的意大利水手,Amerigo Vespucci发表了几篇描述美洲航程的文章,于是地图绘制大师以为是他发现的美洲,于是向他致敬,就用了这个水手的名字来命名这块大陆。

因为野心

美洲的发现对欧洲大陆上的科学革命有巨大的促进作用,因为确实发现了传统完全没有记录过的东西,此后欧洲所有领域的知识分子都学会了留白,诚实面对自己的无知,承认自己的理论不够完美。欧洲帝国的远征改变了历史,原本一些独立的民族与文化各自发展,现在则成了单一的社会进程。中国的航海技术一度领先,但是中国人不像欧洲人那样有无与伦比又贪得无厌、不断希望探索和征服的野心

与魔鬼交易

远征的队伍里,有些军官热衷于破译当地失传已久的文字,比如亨利罗林森破亿了古波斯语,不然许多的古代中东帝国的命运就不会像现在这样为人所知;威廉琼斯,发现并破亿了梵文,从而揭开了雅利安人的身世,并创立了比较语言学。这波帝国主义的军官与学者的研究,让欧洲征服者对帝国的情形了如指掌,不仅超过以前的征服者,甚至当地的民众也自愧不如。

由于帝国不断支持各种学科,于是科学研究也让帝国在思想上合理化,帝国高度重视这些知识,直到今天,讲到地理学、考古学和植物学的历史,还不能不提欧洲帝国的帮助,然而很少会提及那些遭受折磨也灭族的原住民,只是大肆赞扬库克船长。

由于纳粹,种族主义成为了禁语,但是它以另外一个形式存在于帝国并肩,这就是高大上的“文化主义”,对于精英们来说,比较不同人群的优势使用的总是历史上的文化差异,而不是种族上的生物差异。

科学家为帝国提供了各种实用的知识、思想基础和科技工具,没有他们,欧洲人是否能征服世界也是未知数,帝国则已提供信息资讯以及军事保护作为报答,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资助,没有帝国的资助,科学能否发展得如此磅礴也是个未知数。

饼真的做大了?

以前大家认为财富就是一个定量的大饼,有人分多了,必然从别人身上抢夺来的,现代经济学告诉大家,只要把饼做大,那就大家都受益,这就是资本主义的基础,资本与财富不一样,资本是指投入生产的各种金钱、物品和资源,财富只是埋在地下或者浪费在非生产性活动的金钱、物品和资源。

一开始资本主义只是关于经济如何运作的理论,现在还形成了一套伦理,但是它的基本原则是基于经济增长的依赖,而科技是编造这个故事的核心,因为科学家总能每隔几年就取得另一项发现或着发明,然后吸引金融界与政府不断的的投资信贷,企图用一个美好的未来填平当下的负债

资本主义确实加速了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它无法保证利润会以公平的方式取得活着分配,甚至为了追求利润和经济成长的目标,会决定盲目的扫除一切可能的阻挠,包括发动战争。

和平是个副产品

当下的和平是因为存在一个良性循环,

  • 核子末日的威胁促进了和平,因为战争的成本上升,其利润就会下降;
  • 和平大行其道则贸易兴旺;
  • 贸易兴旺使得和平的利润更高,战争的成本更高。

你幸福吗?

目前大多是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都说要追求人类幸福,但是幸福快乐的真正来源却还是不明就里。

  • 资本主义说自由市场,
  • 共产主义者说无产阶级专政,
  • 民族主义者说政治自决。

常有人认为,历史不断进展,人类的能力不断增加,一般来说,文明会用能力来减轻痛苦,满足愿望,所以我们会比中世界的人快乐,而他们会比石器时代的人快乐。

正如我们所见,新的倾向、行为和技能不一定会让生活过的更好,像是工业革命后人类学会了农耕畜牧,提升了人类整体形塑环境的力量,但是对更多的人来说,生活反而更艰苦,农耕比狩猎采集更为繁重,食物的种类更少,营养更不均衡,染上疾病和收到剥削的可能性更高。

快乐是一种生物学上的快感,还是存在想象中的意识,抑或是不去追寻快乐才是快乐的无欲则刚?作者把三种观点做了详细的解读,我觉得我还是认同夫子的“食色性也”,于我,这二者便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