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木
我看完了这本书,心里很平静,脑子也没什么头绪。因为我不知道如何评价这本《月亮与六便士》,或许我不是艺术家,或许我没有找到共鸣,或许是我感情太麻木,或许…
也许一年前,几年前,我看完这本书之后应该会有和现在不一样的感想,也许我会说那种“一万个人就有一万个斯特里克兰德的话”,可是并没有什么意义。作者翻译得很好,上海译文出版社的译作水平还是值得称赞的。
孤独
毛姆用了一种第三人称见证者与调查者的描述方式来向我们描绘一个前证劵交易经纪人,结婚17年后留下一纸书信独自前往巴黎学习绘画,并与救他一命的恩人的女人厮混,然后到了塔希提岛上和一个当地人同居,在远离文明世界的地方创作,最后得了麻风病死去,并留下遗嘱,要求把他的尸体连同创作的最后一幅画作付之一炬。若然不是他的画作最后世界闻名,他就没什么可写的,虽然毛姆以高更为原型创作了这本小说,但是毛姆笔下的这个人物更为戏剧化,让它脱离了高更成为了一个更为鲜明的人物。
我们每个人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于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有共同的价值,因为他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的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给别人,但是他们却没有接受这种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的行走,尽管身体相互依傍却并不在一起,既不了解别人也不了解自己。
这不同于费曼对科学与艺术的认识,这是艺术家对艺术的认识。无论梵高还是高更,他们在生前都没有获得应有的肯定,潦倒过世。这些天才作出的不合情理的事情也就在情理之中了。我们太虚伪了。这种因为人家伟大,而把所有的事情用圆滑的手段来处理的时候,本身就是一种虚伪。这也就是我们思维中的双重标准导致的。
虚荣
每个人都想成为特别的人,于是在很多时候为了凸显自己的特别与才能,便故意的把很多故事与巧合往自己身上编,好让大家理解信服,并愿意膜拜。这也就是自己的一厢情愿,而我以前也是这样的,那种状态下对这本书的理解是把自己和书的主人公结合起来,感叹一下生活与遭遇。
认怂
我一直都想成为大人物,以前觉得应该有梦,万一实现了呢?现在我觉得,我不可能了,这种不积极的心态不见得太好,但是也不见的太坏,至少自己心平气和的安静下来做点事情了。
人们动不动就讲美,实际上对这个词并不理解,这个词已经用得太烂,失去了它原有的力量;因为成千上万的琐屑事物都分享了“美”的称号,这个词已经被剥夺了它的崇高的含义了,当他们真的遇到美的时候,反而认不出它来了。有的人对美的东西打心里喜爱,但是自己却只能创造平庸的东西。
毛姆引发了我们对艺术的产生与本质、个性与天才的关系、艺术家与社会矛盾的思考,我更确定我只是个凡人,而也确认了我创造出的东西极为平庸,真心坦然的面对,也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态度。
犯贱
很多时候我们是那个心肠极好的荷兰画家,也会尝试去挽救一个为情自杀的女人,这就是后来和主角通奸的女人。毛姆觉得是主角的狂野的外表引发了这个女人的情欲,让其不顾一切投身到主角怀里,而主角只是被她艺术品一般的身体激发了性欲和创作灵感,然而艺术家鄙视这种情欲的感觉,完成创作后便抛弃了她,痛不欲生的她再次选择自杀,不同的是这次是痛苦的离去了。荷兰画家很可怜,犯贱的示好,最后眼睁睁的看着悲剧发生,却无可奈何。
隐没
狡猾的毛姆,还放了另外一个线索,就是这荷兰画家不经意好心的说出当年他妻子也曾面临死亡,被他救助了的事情,让她理解他所做的事情。毛姆继续描写了到,这荷兰画家的妻子,几乎绝望的狂躁的说出同意他的做法,一个愈合的心灵伤口被突然的撕开,这才是导致她绝望,报复,通奸,自杀的根源。
人很复杂,情感,艺术,情欲,天赋,人情,面子交织出的复杂的关系,产生的不经意却又不偶然的结果,或许才是这本书真正要表达出来的。作者只是把人性解剖,却不加评价,这才是其价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