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机器纪元与智人灭绝

下决心不能再拖了,因为今年看完的第一本书就是《未来简史》,毕竟是对未来的展望,作者的视角很独特,还是别有一番风味的。这是今年买的第一本书,在罗胖的跨年演讲的时候在他的微店买的,算是又上了一次罗胖的当。

过去人类的三大难题

好几千年,人类都在“饥荒、瘟疫与战争”中徘徊,想尽一切办法来应对,直到原子弹降生,出现了核威慑之后,这个几个问题逐渐淡出来我们的视野。

饥荒

至少在当前,已经不再有自然造成的饥荒,只有政治造成的饥荒。对于大部分人来说,真正严重的不是饥饿,而是饮食过量。现今住在比弗利山庄的有钱人吃生菜沙拉,清蒸豆腐,而在贫民区的小女生则大口咀嚼着汉堡包和披萨。

瘟疫

过去的黑死病,让欧洲的人口锐减,而如今大部分的传染病已经得到来控制,甚至只有实验室存在。生物科技的发展,让人类与自然的博弈过程中获得来优势,但是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威胁。未来的流行病危及人类只有一种可能,就是为了某些残忍的意识形态,可以造成的。

战争

在核威慑与全球化的作用下,和平这个词有了新的概念:

过去想到和平是,暂时没有战争;而现在想到和平是,难以想到会有战争。

发动战争获得的利益,远小于和平共处下的自由贸易。然而随着信息化的发展,APT(高级持续性威胁),就是那些潜伏在各种设备中可被远程唤醒的恶意代码,将会成为当下最可怕的武器。

恐怖分子最可怕的是制造恐慌以及让社会反应过度,这比恐怖主义本身造成的安全威胁更大。


当下的三大议题

作者认为,当下及以后,人类的几个很重要的议题是“不死、快乐、神性”。未来简史其实是本书的副标题,主标题是Homo Deus,就是神人,也可以理解称神族。不要以为作者哗众取宠,作者还是有和充足的理由的。

  • 在减少了饥荒、疾病与战争以后,人类会希望克服年老甚至战胜死亡;
  • 在拯救人民脱离各种不幸之后,我们希望他们能幸福快乐;
  • 而在提升人性超越挣扎求生的动物性之后,我们希望把人类升级成神,让智人化身做神人。

不死

大家对生的向往,必然是发展生物医学,延续生命的动力。

快乐

什么是快乐?什么是幸福?

过去,德法日这些工业化大国虽然打造了巨大的教育、健康和福利系统,是为了国家强大而不是为了个人福利。

  • 之所以成立学校,是为了培养温顺而有技能的国民,忠实地为国家服务。
  • 卫生系统也是如此,不是为了人民快乐,而是国家需要健康的士兵和工人,需要健康的妇女,才能生养出更多的士兵和工人。
  • 福利制度,也是为了满足国家的利益而设计,俾斯麦开办国家养老金和社保是为了确保国民忠诚,而不是增加福利。

快乐其实很不容易。我们通过各种方式寻得的愉悦,很快就会消退,迟早变成不愉快的感觉。更可怕的是,愉快的体验是痛苦的开始,比如以外升职的喜悦或许能持续个几小时,如果想再次体验必须等下次升职,万一失败,感受到的痛苦和愤怒可能远比当初一直当个小职员更大。

这是进化的结果。进化会用各种不同种类的愉悦来控制我们。我们的感觉是生化反应,制造出痛苦和快乐的感觉只是为了增加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而不是快乐与幸福。只要是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行为,生化系统就会用愉悦的感觉来回应。也就是说,我们努力获得食物、追求伴侣,就是为了避免饥饿带来的不愉悦,享受进食的快感与性爱的高潮。

但是为什么会出现越来越多的同性恋?难道这也是进化的要求,还是人口太多,处于种群数量的控制?

如果我们认定快乐就是稍纵即逝的快感,并且渴望获得更多,我就别无选择,只能不断的追求下去,反而变得压力重重,无法满足。于是我们有两个解决办法:

  1. 用生化的办法开发出各种的产品,让人随时获得,正如那些毒品一样。
  2. 像佛教那样,减少快感的渴望,不让渴望控制我们的生活。其实作者忽视了老子,无欲则刚。

地球的神

在寻求不死与快乐时,本质上人类是通过控制自己的生物根本,来达到一种神的境界。只要你想要获得,大力神的赫拉克勒斯的力量、爱神阿佛洛狄忒的性感、智慧女神雅典娜的智慧、酒神狄俄尼索斯的疯狂,都可以变成自己的。

要升级成为神,作者觉得人有三条路径可以走:

  • 生物工程
  • 半机器人工程
  • 非有机生物工程

从DNA改造生物体开始,到人和机器的融合,最后把大脑从生物体中迁移至有机体外,就完成了这个过程。当认识到这个过程的时候,或许对2001太空漫游中那个黑色的方块有更深入的理解。回到我们的科幻电影中,对人类未来的猜想,也没有脱离这三个阶段,无论是《银翼杀手》中的生化人,还是《终结者》中的机器人。当人离开生物躯体的时候,我们的长时间星际旅行就变得可能,银河帝国才会出现。

回到现在热门的漫威电影,无论是美国队长还是钢铁侠,抑或是蚁人,不就是我们对提升到神一般的人的想象?

在追求健康、快乐和力量的过程中,人类慢慢地改变了自己的特质,于是特质一个又一个地改变,直到人类不再是人类,变成了超人类。不只在工具上胜过远古诸神,就连身体和智力都不落后。

治疗和进化其实并没有太明显的界限,每次的进化升级,最初的理由都是为了治疗。


历史知识的悖伦

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本身就立刻失去了意义。

历史不会遵循稳定的法则,我们也无法预测未来的走向,研究历史不是为了预测未来,而是要将自己从过去中释放出来,想象是否还有另外一种命运;当然我们不可能不受到过去的影响,所以永远不可能得到完全的自由,然而部分的自由总比全无自由要好得多。

我们每个人都出生于某个特定的历史现实,受特定的规范和价值观制约,也由独特的经济与政治制度来管理。现在的状况既非自然而然,也不会永恒不变;过去曾经是另外一个样子,只是有了一连串的偶然的事件,才创造出现在的这个不公平的世界;只要我们采取明智的行动,就能改变并创造出更好的世界。

历史不是单一的叙事,而是同时有着成千上万种不同的叙事,我们选择其中一种,等于选择让其他失声。

贵族的标志

草坪是一个很常见的风景,但却是一个政治权力、社会地位和经济实力的象征。人类社会的早期,无论是雅典卫城还是北京的故宫,都不曾有过广阔的草坪。

这种在私人住宅和公共建筑前设置一片草坪的想法,诞生于中世纪晚期英法两国贵族的城堡(香波堡),到现在,这个习惯已经根深蒂固,成为了贵族的标志。因为以前,想要一片漂亮的草坪,除了有地还得付出很多的心血,那个时候没有自动洒水装置与割草机,因此这片草地意味着:

本人财粮满仓,威权显赫,领土仆人无数,区区绿色岂在话下。

草坪越广阔,修整得越完美,就代表着这个家族越强盛;如果看到一位公爵家门前的草坪维护不佳,就知道他肯定有麻烦了。

如今大部分的修整漂亮的草坪只能供观赏用,牛津大学草坪只有一天能够走上去或坐一坐,足球或网球重要的比赛用的也是草地,许多政府大楼前面的草地只有重要庆典或社交活动时才能用到。

唯一不变的事情是一切都会改变

这是作者的感叹与总结,与东方哲学中对易经的的诠释是很相似的。

易之为名也,一言而函三义,简易一也,变易二也,不易三也

就是说易的易说的是,变化的道理很简洁,正如大道至简,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变化是一直持续不断,不会停止的;但是变化是遵循一定的规则的,那些规则一般不会变化。


一切都是算法

这个概念贯穿全书,一直引向作者最后的总结观点。生物体是算法控制的,社会关系是算法控制的,因为我们的存在就是信息处理的过程,而信息处理的方式就是算法,这个信息是信息熵的信息,而不是简单的说计算机的概念。

从信息的原始处理方式出发,一直到神人的阶段,其实詹姆士·格雷格在他的《信息简史》(或许简单粗暴的直译英文标题《信息洪流》让人有更直观的感觉)。

算法指的是进行计算、解决问题、做出决定的一套有条理的步骤。重点是它指的不是某次计算,而是计算采用的方法

控制人类行为的算法是基于基因的生物体通过感觉、思想与情感来实现。对于生物体而言,想要在这套算法中权衡所有变量和概率之后得到的最好的结果,就是活下来。这种算法通过自然选择,形成来稳定的质量控制,因为只有正确计算出概率的动物,才能留下后代。

对于生物体而言,整个身体就是计算机,而所谓的情感和感觉各是一套算法,比如看到恐怖的场景会害怕,看到好吃的东西会产生唾液,这一瞬间袭来的种种感觉、情感和欲望,都是计算的过程,更有趣的是计算的结果也是一个感觉,让它选择逃离,还是扑上去进食。

要把基因传给下一代,光是存活还不够,还要解决繁衍的问题,或许这也有赖于概率计算,自然选择进化出喜好和厌恶的反应,作为评估繁衍机会的快速算法。第一眼觉得这是帅哥,这是美女,或者这很性感,有媾和的欲望,这个瞬间也是算法计算的结果,而当你问他为什么漂亮,有多爱你的时候,他只能用它的其他认知去表达或掩盖这瞬间的算法计算的结果。所以很多时候,表达对异性的喜好的时候,大家都很强调感觉,但又无法描述这种感觉。

人类的99%的决定,关于配偶、事业和住处的重要选择,都是有各种进化而成的算法来处理,丹尼尔·卡尔曼在《快思慢想》中称为系统一直觉与系统二理性,作者则用来感觉、情感和欲望来描述。

自圆其说

人类的农业革命,驯化了植物与豢养了家禽,让人类文明上升了一个层次。驯化是相互的,但是人类慢慢打破了这种制衡,被驯化的动植物在物种上得到了无与伦比的成功,当然说的是道金斯提到的种群数量,但是物种个体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灾难。人类知道他们在剥削这些家畜,满足人类的欲望和任性。他们的理由是:

新的有神论宗教,因为有神论宗教看来,整个宇宙不是由万物共同构成的议会,而是由一小撮的神或者是唯一的神所控制的神权政治

现代科学和工业的兴起,带来了人和动物关系的第二次革命。农业革命的时候,人类已经删去动物的台词,让泛神论的大戏只剩下人和神之间的对话,而到了科学革命,连诸神的台词也被删去,整个世界已经成立独角戏,也催生了人文主义的新宗教。

心灵?

有什么事是发生在心灵中但没有发生在大脑里?对大脑,对神经元研究得越多,越发现心灵的多余。几千年里,我们一直用神来解释许多自然现象,用灵魂来解释我们的行为与决定的发生,或许心灵也会和灵魂与神一样被扔进科学的垃圾桶。

革命

革命体现了大规模合作的极端重要性,胜利永远属于合作更顺畅的一方,不仅是人数,更重要的良好的组织能力。别人吃肉,那些冒着生命危险,在广场抗议的群众却只能喝汤,就是因为他们不知道如何建立一个高效的组织来维护自己的利益。大部分的人类王国和帝国都极度不平等,但是其中许多国家的稳定和效率却好的出奇。威胁与承诺通常能很成功的创作稳定的阶级制度和民众合作网络,前提是民众小心自己是在顺应不可避免的自然法则。

数据处理

  • 最开始的人类在维护共同的“想象的秩序”,是通过自己的大脑,口口相传,这样的计算能力实在有限
  • 苏美尔人发明文字与货币,可以向成千上万人收税,组织建立复杂的官僚体系。

在神的名义下,一小撮人对庞大的帝国进行管理,正如尼罗河的法老存在于百万古埃及人的脑中,这个想象中的神比法老的肉身要强大的多。

在没有文字的社会,人类通过大脑完成来所有的计算和决定;再有来文字之后,人类就能组成网络,每个人完成巨大算法的一个小步骤,而最后的重要决定由整个算法来判断,这也就是官僚系统的本质。

科技的神话

神话仍然主宰着人类,科学只是让神话更为强大。科学非但没有摧毁互为主体的现实,反而让它比遗忘更能完全控制客观现实与主观现实。

人们以为宗教就是迷信,、灵性以及超自然力量或神的信仰。对大部分人而言,自己信的是“真理”,别人信的才是“迷信”。

宗教认为,人类受制于某种道德法则系统,这个系统并非有人所创,也并非人所能改变。不论任何宗教的追随者,都相信只有自己的宗教才是真实的。

但是灵性就不是这样了:

灵性之旅是以神秘的方式把人带向未知的目的地。

宗教要巩固世俗秩序,而灵性要逃离世俗秩序。

  • 宗教在乎的是秩序,目的就是创造和维持社会结构。
  • 科学最在乎的是力量,目的是通过研究得到力量。

今天,对全球法律和秩序造成最大威胁的是那些继续相信唯一真神的和伟大计划的人,对神怀有敬畏的叙利亚,比世俗的荷兰要暴力许多。

宗教与科技总是跳着探戈,双方互相推动,互相依赖,不能离对方太远。科技之求于宗教是因为需要先知觉得应用落地的方向,而宗教之求于科技是新科技杀死旧神催生新神。


人文主义

现代生活是一个在没有意义的宇宙里不断追求更多力量的过程。

过去,大部分的文化都会认为我们的生活是伟大计划中的一部分,他们放弃了力量,他们相信他们的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上天的旨意。

科技革命后,所有的意义都被打破,我们不是活在神的控制下,生活没有剧本,人类知道了自己的无知,但是却不知道我们活着的意义。

人文主义出现了,代替之前有神的宗教,让人类摆脱了无意义的困境。人文主义崇拜人性,过去认为是伟大的宇宙计划为人类带来了意义,人文主义让角色逆转,认为人类体验为宇宙带来了意义。

人文主义的训诫是:为无意义的世界创造意义。

人文主义的口号是:

要聆听自己的声音,对自己真诚,相信自己,追随自己的心,做让自己快乐的事情。

本质上,人文主义是讨好每个人的宗教。意义与权威的源头从天上转移到人的内心,整个宇宙都发生了变化。

  • 对于天使与魔鬼的概念,已经从漫游在森林和沙漠中的实体,转换成人类心灵中的内部力量;
  • 天堂与地狱不再是云层之上和火山之下的世纪地点,而是人类内在的精神状态。

尼采所谓的“上帝已死”,恐怕就是这个意思。

知识的公式

  • 科学革命前,获得知识的公式是:经文x逻辑=知识
  • 科学革命后,获得知识的公式是:实证数据x数学=知识

但是这个公式有致命的弱点,无法处理价值和意义的问题。
于是人文主义觉得,获得知识的公式是:体验x敏感性=知识

体验和敏感性会形成一个彼此加强的循环,没有敏感性,就无法体验任何事物;没有体验各种事物,就无法培养敏感性。

三个分支

传统的人文主义(自由人文主义)是自由主义政治的拥护者,他们认为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拥有独一无二的声音,永不重复的一连串体验,无论何时个人自由意志都比国家利益或者宗教原则更重要。具体表现在

  1. 人文主义政治:选民能做作出最好的选择
  2. 人文主义经济:顾客永远都是对的
  3. 人文主义美学:看的人觉得是美的,就是美
  4. 人文主义伦理:感觉对了,就做把
  5. 人文主义教育:自己想的才是最重要的
    然而除了“自由人文主义”,还有“社会人文主义”(社会主义)与“进化人文主义”(纳粹种族主义),后两种都认为自由主义对人类体验的理解还存在不足,人这么多大家的欲望有冲突了,怎么办?正如当下的难民对德国的冲击一样,绝望的难民与焦虑的德国人,如何解决?

作者认为社会主义责怪自由主义过于注重自己的感觉,而不顾他人的感受,因此社会主义不鼓励自我探索,主张建立强而有力的集体制度。

  1. 社会主义政治:政党能作出最好的选择
  1. 社会主义经济:工会永远都是对的

作者觉得进化人文主义认为冲突是福不是祸,能促成自由选择,有些人就是比别人更优秀,在体验有冲突时,最适合的就该胜出。希特勒认为世界是个丛林,杀不死他们的,只会让他们变得更强大。

作者认为民主投票要具有约束力,前提是投票的人觉得大家都是自己人,只适用于一群有共同关系的人,比如共同的宗教信仰或神话,他们有基本的共识,只是仍有某些异议尚待解决。

各分支的矛盾与冲突

文化这样的雷区,

  • 自由主义会小心绕开,以免作出政治不正确的失态举动;
  • 社会主义一切教给政党处理,找出通过雷区的正确途径;
  • 进化人文主义则是开开心心的跳进来,把所有的雷都引爆,享受这场混乱。

自由主义遭受了来自社会主义和进化人文主义的冲击。

社会主义看来,

  1. 自由主义为整个无情、剥削、种族歧视的制度遮羞,高举着“自由”的大旗,在意的其实是“财富”。
  2. 说着让个体有权去做自己感觉良好的事情,最后多半演变成保护中上层阶级的财富和特权。(每个人都有饿死的自由)
  3. 鼓励个人成为独立的个体,所以同一阶级的成员相互独立,无法团结起来对抗制度。

最后就是自由主义让不平等永无止境,大众走向贫困,精英走向独立。回顾《21世纪资本论》说不平等加剧,英国脱欧、特朗普上台不就是大众走向贫困,精英走向独立的例子么。

进化人文主义看来,自由主义妨碍了自然选择,造成了人类退化,他们警告,如果认定所有人价值相同、生育机会相同,自然选择就会无法运作,身为最适者的人群就无法继续进化成超人,被平庸的人淹没,人类终将灭绝。


预言

作者预言,我们大力推进的生物科技与计算机算法是我们自身的掘墓人。

21世纪,掌握并使用上面两大能力的人与无法使用的人会造成物种的差距,远大于智人与尼安德特人的差距,不是获得创造和毁灭的神力就是面临灭绝的境地。

人类在感到要做决定的时候,大脑已经启动了指示人类决定的神经。我们以为我们能选择自己的欲望,其实是不可能的,我们只能感觉而不能选择。比如夏娃吃禁果,为什么想?有人强加于她?完全随机出现在心中?还是她‘自由选择’?如果是自由选择,为什么要接受惩罚?

生命科学戳破了自由主义的神话,自由只不过是个虚构的故事,人只是生化算法的结合体,体验自我与叙事自我就是系统一和系统二接管着我们的控制系统。

作者的预言是:

  1. 人类将会失去在经济和军事上的用途,因此经济和政治制度将不再继续认同人类有太多的价值
  1. 社会系统仍认为人类整体有价值,但个人无价值
  1. 社会系统仍然会认为某些独特的个人有价值,但是这些人是一群超人类的精英阶层,而不是一般的大众

作者对生命的预言是:

  1. 生物是算法
  1. 算法的运作不受组成的无知影响
  2. 没有理由相信非有机算法无法复制或超越有机算法能做的事

说人话就是人类会继续分化成《matrix》那样的世界,很多工作被计算机取代,只需要一部分精英管控计算机就好了,但是当AI出现的时候,智慧已经脱离了有机体进入无机生命了。

想不被淘汰,只能一辈子不断的学习,不断打造全新的自己。不过大部分人是做不到这一点的。

数据主义

这是未来可能出现的科技宗教,我们被其他人认识,是不是通过我们的数据,无论是社交网站,还是办理各种业务,你的数据证明你是你,而你没有办法证明你是你。

数据主义认为,宇宙由数据组成,任何现象或实体的价值就在于对数据处理的贡献。其实,大部分的科学机构已经改信了数据主义,生命科学认为生物体是生化算法,信息科学家也能写出越来越复杂的电子算法,关键是似乎同样的数学定律同时适用于生化算法与电子算法,两者融合的可能性逐渐变大,动物与机器的隔阂组建变小。

数据主义的母学科是计算机科学与生物学,这也是盖茨认为最有前景的。生物学拥抱了数据主义,才让计算机科学的小小突破撼动了世界,才有可能彻底改变生命的本质。

从数据的观点看自由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上不同是数据处理系统的竞争。

资本主义 苏联式共产主义
资源处理 分布式数据处理 集中式数据处理
算法 将分析数据和做决定的工作分发下去,交给许多各自独立又相互链接的处理器 所有的数据由单处理器来处理并决定

冷战的结束,表明在这个科技加速,但处理器能力有限的时候,分布式处理的效果还是比集中式处理的效果更好。

政治科学家也逐渐把人类政治结构理解成数据处理系统,民主和专制本质上是两套关于搜集分析信息的对立机制。
随着数据量和流通速度的双双提升,选举、政党、国会这些制度就有可能被淘汰。

原因不在于不符合伦理道德,而是无法有效的处理数据

未来几十年,很可能还会看到更多类似互联网的革命,科技会抢走政治风头。人工智能与生物科技可能彻底变革人类社会与经济,而当前的正是却毫无警觉,当前民主制度的收集与处理速度太多缓慢,传统的民主政治正在失控,也提不出有意义的未来前景。

权力正在转移,但是选民不知道去来哪里,支持英国脱欧的选民与支持特朗普的民众,虽然实现了他们的诉求,但是权力是绝对不会回到普通选民身上的。

根据数据主义的观点,可以把全人类看作单一的数据处理系统,而每个人都是里面的一个芯片,于是人类发展的进程就分成了下面4个:

  1. 增加处理器数量。从10万人的系统运算能力会高于1000人的。
  2. 增加处理器种类。处理器不同,运算与分析数据的方式就不同,专业的分工开始细化,比如医生与农民。
  3. 增加处理器之间的链接。比如10个有贸易链接的城市要比10个孤立的城市的经济产出、科技与盛会创新要强。
  4. 增加现有连接的流通自由度。如果数据无法流通,或者流通缓慢,仅仅连接了处理器也不会有什么用。

最后走向万物互联,效率更高、流通更快,然后智人功成身退。

数据主义提出的价值观是:“信息自由”。新的信息自由与过去的言论自由不能混淆,

  • 言论自由保护的是人类的思考以及说出心中所想的权利,当然也保护他们缄默、把想法放在心中的权利。
  • 信息自由保护是信息,信息自由流通的权利应该高于人类拥有并限制数据流通的权利,因此可能侵犯传统的言论自由

2013年1月11日,数据主义的第一个殉道者,Aaron Swartz,美国一个26岁的黑客在自家公寓自杀。他呼吁信息流通应该完全自由,不加限制,我们不需要对信息付费。当你,我翻译Python密码学的时候,作者扉页就是对Aaron Swartz致敬的话语,我并不理解它的分量,直到现在。

数据主义将人类体验等同于数据模式,也就破坏了我们的主要权威与意义来源,带来了18世纪依赖从未有过的宗教革命。人文主义大师元初认为:

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

数据主义说:

没错上帝是人类想象力的产物,但是人类的想象力一样是生化算法的产物

如果数据主义成功征服世界,人类会发生什么事?一旦权力一旦从人类手中交给算法,人文主义的议题就会被淘汰。

最后作者提出三个问题:

  1. 生物真的只是算法?而生命也真的只是数据处理吗?
  1. 智能与意识,哪一个更具有价值?
  2. 等到无意识但具备高度智能的算法比我们更了解我们的时候,社会、政治和日常生活将有什么变化?

我不愿接受一个智能比我更了解我的时代来临,这是我作为坚守人文主义与密码分析师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