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有感情的朗读

儿时的语文课本,几乎每一篇课文的课后题目是“请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每天早上,我们总被老师要求,课前半小时到校并朗读课文。

偶尔,在语文课上,我们能听到磁带里那课文的朗读录音。时不时,老师也会叫一两个同学站起来朗读。

那个时候,我们只不过是很不情愿的念经似的把课文念出来。所以我一直不太明白,什么是“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什么怎么努力总是没法像录音的效果那样直入人心。不都是划分停顿,抑扬顿挫嘛?许多年后,我终于明白,是因为我们没有带上感情,没有重现作者的情绪,自然无法带出课文的情景。

生性愚钝

或许不能怪我们,因为那个时候,我们还只是个不懂事的孩子,难以理解课文中那些平凡的句子后面厚重的感情。或许不能怪老师,也不能怪年纪,或许只是自己木头脑袋,生性愚钝罢了。

大部分的时候,我的语文成绩并不算很好,那些阅读理解题我总是拿不了高分,我的答案总是与标准的有偏差,但我从来不认为我错了,毕竟每个人对文字的感悟和体验是有差别的。幸亏还有作文,让我还不至于太糟糕。

我念小学时,一位语文老师说,我应该多练练文字,以后可以在文科发展一下。然而我最后还是成为了一个工科男,但作为一个非典型的工科生,脑中浮现的却都是那些感性的文字,于是我把它们记录下来。最近迁移那个写了十多年的博客,翻阅以前的文章,才能发现自己的成长,起码现在能够更更真切的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与情感。

或许正因为不断的探索这内心的敏感思绪,让我慢慢的感悟到文字后面作者那真挚的情感,然后在合适的时候停顿,跟着情绪抑扬顿挫,只有想象自己在那个场景,才有可能重新演绎这样的情境。

因为在自己写作的时候,为了能确保自己的情感准确的表达出来,每一句话都经过自己在心里有感情的默读,写多了就更能让自己敏感的进入作者构建的环境中。

而立之年,才能有此感悟,所以并不敢奢望自己还能有什么造诣。


井底之蛙

其实那都是读书不够多的缘故了。小的时候,早早把家里的书柜上能看懂的书都看完了,便得意洋洋,觉得自己看书不少,很多自然科学的知识,自己早早就了解了。然而过了一年半载,其他人也在课堂里获得了同样的知识,早一点知道和晚一点知道本质上意义不大,然而却让一个小小的孩童成了井底之蛙,而不自知。

于是,我读过的书真的不多。

所以,才有了这几年,拼了命似的读书,撰写读书心得,希望自己还能弥补一下自己缺漏。读书是一件很私密的事情,很多人愿意买很多精装的书,放在书架上,可能这些书连一页都未曾翻过;有的人看过很多书,但是要是谈到对某本书的某些观点的时候,忽然就有一种似曾相识但话到嘴边又说不出来的感觉。很多时候,我们又不好意思给别推荐书,万一人家已经看过呢?

读书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要不是我看完《万万没想到》中说读书笔记的4个层次的时候,我都不能发现自己的读书方法是多么的原始与低效。文中说到,好的读书笔记:

  • 应该能体现原书的脉络,
  • 说出书中的亮点,
  • 有自己的心得与看法,
  • 并能发现这本书和以前读过的书的观点的联系。

想的太多,读书太少

我有一段时间觉得,读书似乎没什么用,因为我似乎读了不少书,但是自己还是陷入了思维的困境,总觉得怀才不遇。后来杨绛先生的话点醒了我,

“觉得读书没用的,是因为想的太多,读书太少!”

实际上,确实如此。

从小长大,似乎没有人跟我说过,我应该怎么看书,应该看什么书,现在的书浩瀚如海,怎么能选到那些超越时代让人能体验人性的书?书店的书玲琅满目,可哪些是让你能够跟着大师足迹,体验大师智慧的书?

那个领进门,为你指路的人很关键。我出生于一个普通的工薪家庭,虽然家里人有读书的习惯,但却未能回答我关于读什么书,怎么读的疑问。不然为什么积聚了10年20年的委屈,竟然在看到某些书的时候顿时释然了?如若在10多20年前翻看费曼的物理学讲义,现在的我一定对科学有更深的认识;更早的得到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我会早早的阅读那些经典的名著,对人性有更深刻的了解。


误入藕花深处

参加工作以后,我竟然被选择了去做单位活动的主持人,忽然觉得自己的声音其实还有未知的一面;当文字写得越来越多的时候,自己在说话与表达的时候也不经意的加入了许多停顿与抑扬顿挫。朋友评价说,和我聊天很有画面感,在朋友的指点下,我的文字水平也在慢慢的提高。

阅读让我们了解外面精彩的世界,朗读让我们进入那个精彩的虚拟世界。所以《见字如面》、《朗读者》这样的节目,才能在这个时候忽然抓住了我们,朗读不但需要感情,也需要技巧,更需要的是感情的融合与再表达,虽然很多朗读者的表达出来的效果很一般,但是你能体会到他的感情,他用心去读,只是欠缺一点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