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经济学家眼中的残酷现实--《魔鬼经济学1》

噱头

要不是罗胖拿到了这套书的版权,并在节目里介绍了天才经济学家史蒂芬·列维特和他的这套书,我是不会买这套书的,因为这书名太又噱头了,以至于我第一反应就把它忽略了。

列维特曾就读于哈佛大学与麻省理工,获得芝加哥大学的教职岗位,两年内获得了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院的终身教授的职位。这是一个让人不得不佩服的经历,但是和其他经济学家成名得不一样,他研究的东西都很奇怪,以至于他没有一个固定的研究方向。

看起来这套带有噱头的畅销书,是关于他的论文通俗版读物,所以即便是骇人听闻的结论,其实都是他的论文观点。列维特坚持说:

道德代表着人类心目中,这个世界应该如何运转,而经济学代表着其实际的运转方式。

  • 诱因是现代生活的根基。
  • 传统的观念通常都是错误的。
  • 轰动性事件常常起因于风马牛不相及甚至微不足道的事情。
  • 专家利用手中的信息资源优势谋一己私利。

君子慎独

文章是从探寻作弊这个最普通的事情开始的,其实人类的城市程度超出我们的意料,值得拥有的东西就是值得为止欺骗的东西(比如偷偷骑行小黄车,故意去获得赠品)。为了考试成绩,学生会作弊,不稀奇,其实老师比学生更容易作弊,列维特通过观察考生的答案序列,看他们的相似程度,就会发现老师有可能作弊,因为明显有的学生对容易得分的题目却留空,而在难度系数高的题目却答对了,这种明显具有统计学规律的事情,一定不是偶然的,所以现在用的答题卡,是很容易发现教师作弊的,不过这也得看老师是否掌握了反作弊的算法。

我们的生活不是离散的

作为日本国家精神信仰的相扑选手,其实也存在了作弊的行为,那些明显可以晋级的选手做了人情给那些赢了才能保级的选手,从数据上看,怎么可能往往到了这个时候原本胜率高的人频繁的出现输给胜率低的人,而且此后胜率低的人还是低,胜率高的人还是高。有的退役选手选择说出真相,然而两个准备透底的前相扑选手竟然在同一天忽然死于呼吸困难,而日本警方也草草了事,列维特相信: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必须是相对真实的数据)

羞耻心==诚信?

小办公室的人其实比大办公室的人更守信用,是因为羞耻心的缘故。个人情绪对守信程度是有影响的,反常的好天气会提高人的诚信度,反之亦然;休假的长度也会影响人的诚信度,假期越短,欺诈率就越低,反之亦然。不过起码有87%的人还是愿意守信的,所以不能因为有了不诚信的人,就完全的否定了人性。


你被泄漏的数据会害了你

信息不对称是一直存在的,如果你认为许多专家利用手中的信息加害与你,那么你是对的。因为专家手里有你不知道的信息,这是他们赖以为生的东西,或者行当太深,你拿到了信息,你也看不懂。有信息在手,专家就可以掌控你内心的恐惧,比如在美国,如果作为心脏科医生的你不介绍内科医生转来病人做心脏手术,下次他就不把病人转给你了,天下乌鸦是一般黑的。

中介的私心

房地产中介对私有房源和非私有房源的态度是不一样的,对于私有房源完全有可能中间赚了一笔差价,而买卖双方都不知道;对于非私有房源,他会尽量的促成成交,因为成交价降下来,他的提成少了,但是成交价高了,他的提成也不会高多少,于是有精明的人就会说,你砍下10000元,我返你2000做佣金,这是不是就属于商业贿赂了呢?


深藏于心的歧视

在美国,由于曾经的种族隔离与对女性的歧视的过去,所以很多时候社会为了政治正确会妖魔化了黑人歧视和女性歧视,然而从作者的统计数据得知,其实老年人和拉丁裔人被歧视的情况远高于前面两个。

  • 对中老年人的歧视称之为品味型歧视,因为不喜欢与之打交道
  • 后者为信息型歧视,因为觉得其能力低下。

很多时候,为了政治正确,大家不会袒露真实的观点,正如很多投了特朗普票的人是不敢在公开场合上说的一样。

好的传统是因为自己感觉能获利

什么是传统观念,作者用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的观点:

我们对真理的认识以一己方便为准,认准符合一己私利和个人福祉的真理,抑或避免那些费力不讨好或扰乱生活的说法。当然,那些取悦于我们自尊心的观念,很容易为我们认同。

妓女和建筑师

因此很多的传统观念,其实是站不住脚的,不过很多人是不愿意承认。作者便从一个打入黑帮的经济学研究生的故事说起,黑帮销售毒品,建立层级关系,和普通的商业集团没有太大的区别,工资分布极度不均衡虽然口口声声说亲如一家,金字塔顶的人拿到了利润的一半以上,剩下的层级递减的很快,低层就是一个干活最累,最危险,收入最低的群体,他们不得不与母亲一起住。一个永恒不变的规律是:

某项工作若果有太多人愿意做且能够胜任,这项工作的酬劳不会太高。这是决定工资多少的4个要素之一。另外三个是

  • 该工作所需的工作技能
  • 该工作的不适程度
  • 该工作所提供服务的需求量

这四大因素微妙的解释了,为什么妓女通常比建筑师挣得多。

  1. 因为虽然建筑师的教育水平要求高,但是没有哪个小姑娘从小就愿意成为妓女,所以供应量少;
  2. 技术未必“专业”,但是从业环境相当专业;
  3. 这个行业的舒适度极低,条件恶劣,一直受到暴力威胁和无稳定的家庭生活;
  4. 需求量至少建筑师召妓的可能性是大于妓女聘请建筑师的。

堕胎的蝴蝶效应

20世纪的60年代是罪犯的黄金年代,但是90年代的犯罪率降低了,究竟是经济繁荣抑制了犯罪还是有效的管制降低了犯罪,抑或是死刑威胁恫吓了犯罪者?各个层面的人都从自己的工作出发,往自己脸上贴金,作者给予了回应,在数据上并没有特别的相关性,比如

  • 经济繁荣失业率下降1%,非暴力犯罪也下降了1%,可是失业率对比60年代下降了1%,但是犯罪率却是40%,有趣的是,60年代的经济发展井喷,犯罪率徒然上涨,这是个自相矛盾的解释;
  • 由于司法开始宽松,遭刑判的概率变低,刑期也较短,利益驱使,其实犯罪率会上升的,比如贩毒入罪的人在20年间上升了15倍,所以有效的管制,其实并没有降低犯罪率。
  • 虽然引入了死刑,但是每年的死刑犯的处决率是2%,反而死于黑帮有7%的人死于火并,死刑的负向作用并不明显。曾有一论文说处死一个罪犯,会防止7宗同类型案件,91年美国共执行14例死刑,2001年为66例,增加了52例的死刑应该可以减少364起杀人案,但仅占到了当年实际降幅的不到4%。

作者提出这是70年代的女性堕胎合法化导致的,此前堕胎的要求极其严格,甚至是非法的。这个法案的受益者往往是未婚先孕、未成年怀孕以及穷困潦倒的女人,因为无法堕胎导致的儿童,生活贫困的概率比平均水平高50%,在单亲家庭长大的概率则要高60%。幼年贫困和单亲家庭是导致儿童走上犯罪道路的最大诱因,此外母亲的教育水平低下也是导致儿童犯罪的最大因素。

所以堕胎合法化才是导致犯罪率降低的根本原因,因为有可能成为罪犯的人并没有被生下来。


基因是个盲目的钟表匠

最后两个话题是关于孩子的教育与孩子的名字对生活的影响。作者引用他人的证明,

  1. 儿童的性格与能力50%是由基因决定的。
  2. 父母自上而下的影响不及儿童每天与朋友、同学的相处受到的耳濡目染的影响。

通过对数据的回归分析、传统观念与育儿之道,下面的16个因素,只有8个与儿童的考试成绩呈现出高度的正相关或者负相关:

  1. 父母学历高
  2. 家庭完整
  3. 父母拥有较高的社会经济地位
  4. 父母最近搬进了条件较好的小区
  5. 母亲在生育第一胎的时年龄为30岁或以上
  6. 母亲在孩子出生以后至上幼儿园之前不工作
  7. 出生体重低
  8. 参加过早教等启智计划
  9. 父母在家讲英语
  10. 定期随父母去博物馆
  11. 是被收养儿童
  12. 经常被打
  13. 父母参加教师家长联谊会
  14. 经常看电视
  15. 家中藏书多
  16. 几乎每天都听父母读书

要你选出8个来还真不容易,基本上单数序号描述的是父母的特点,而双数序号描述的是父母行为的描述。但是只有序号为单数的因素是具有高度的相关性的,而这些因素都是与智商有关的内容,要么是智商高,父母学历才高,社会经济地位才好,家里藏书才多,要么是出生体重过低,自身的发育稍微欠缺,等等。

并不是说父母毫无影响,只是说当多数人拿起育儿经的时候,你的身份、配偶、生活方式早已注定,如果你天资聪颖、踏实肯干、教育水平高、收入颇丰并且收入也条件相当,那么你的孩子就有更大的概率在生活中更有成就,至于你的所谓所为则无太大影响,重要的是你的特质。

万恶的

这不就是万恶的门当户对的解释吗?这不就是进化人文主义推崇的种族主义吗?所以作者并没有继续挖掘,只是说数据不会说谎,前提是数据不被人为的修正过。

关于名字,其实根本就没有什么意义,富人的名字很快,就会被传开,然后名字就会俗气化,接着富人又换一批名字,如是而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