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一连4本,一鼓作气,这套书全看完了,有意思的事情一本比一本少,前三本还有东西可以写一写,而今天合上书的时候,心想天啊总算看完了。
这本书是列维特和都博纳的blog文章的精选,所以算是杂文集,由于翻译让人有时候读起来感觉费劲以及很多的内容我是不感兴趣的,但是又生怕错过些什么有意思的事情,于是才会出现以上一幕。
一半一半
由于前三本书读起来很流畅,但是这一本读起来很费劲,我想这应该是翻译的问题了。作者选择了用经济学来解释犯罪行为,来解释很多现象的成因,由于角度不同,所以很容易招致争议。
想想因为很多经济学家的研究都是商业与人的事情,背后会有很多企业资助,如果研究结果不利于企业的利益的时候,我相信他的作品的是无法公之于众的,即便美国有一个民主与自由的环境,但是如果这个事情会损害大财阀的商业利益,事情就一样了。虽然都是解释事情发生的机理,但是未必是要追求事实的真相,真相太残酷,于是只要解释得过去就好了。
犯罪经济学不是,无论真相残酷与否,有无损害财阀利益,列维特都可以发表,毕竟他在这行是专家,且列维特明确的说:
不服来辩。
甚至连卡梅伦都看列维特不顺眼,不得不说,列维特对英国医改开出的药方倒是被我们国家给吸取了,就是每月发一定额度的医保金,一年超过一定额度后才能申请统筹报销。只要是这个福利是要花钱的,浪费钱的人以及监督的发生的费用就会大大降低。
在《魔鬼经济学2》中提到了一个原本做兼职的应召女郎,后来发现专业做应召女郎收入比做程序员多多了,但是和其他人不一样的是,她学过经济学,清楚的认识到与人吃饭是个机会成本,约会前获得完全的信息降低风险,甚至找了第三方的核实公司并录入数据库,查看约会人的诚信度,由于专业度强(指的是她锁定都是想得到几小时解脱的人)获得了良好的信誉可以发生重复博弈。现在的她已经重新申请了一家大学念书,考取了房地产业的执照,也过上了财务自由的自由职业者的生活。
结语
到底什么是经济学?它是数学,还是社会学,抑或是心理学?反正心理学家是拿到过诺贝尔经济学奖,数学家也拿过。
我觉得这就是一种思考模式,解释事物发生背后的机制,而且让我们重新认识我们身边的常识,然后在以后的博弈中获利,这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