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其实书架上还有一本书,《梦的解析》,然而我却只读了开头,然后一直没往下读。源于对介绍丛书一直的好感,我想先对精神分析这个领域作一个纵览性的了解。
都是为了解释现实
- 为了解释神的存在,牛顿研究出了牛顿三大定律,奠定了科学革命的基石,或许你不知道牛顿是为了向神致敬;
- 为了解释为什么面包师要勤恳的做面包,亚当斯密写出了国富论,通过经济学来解释,市场与商业的关系;
- 为了解释不同地区相似动物的差异性,达尔文提出了物种起源的假说,通过物种演化的理论,来解释我们为什么这么像猴子。
为了解释,人从小到大的表现以及人的心灵意识及其影响的时候,弗洛伊德创立了“精神分析”理论。据闻,当前的心理学早就抛弃了精神分析这一块的理论,对于这样的说法,我是不敢轻易的认同或者不认同,正如讨论苹果手机好还是android手机好,你要不是有点IT基础的话,你是不会轻易做判断的,除非你不讲道理。
我不具备心里学的基础知识与现状,最好的方式是多看看,多了解,再说。虽然弗洛伊德的理论中性欲是贯穿所有理论的基石,但是老先生却是一个保守的学者。说一点闲话就是,尼采和弗洛伊德一起追求一个女人,最后人家选了弗洛伊德,尼采就独身了一辈子,然而这两个男人竟然有点惺惺相惜的感觉。
俄狄浦斯情结
木心在《文学回忆录》中说到,弗洛伊德是个骗子,俄狄浦斯的故事只是为了说明命运的不可抗拒,对这是男孩子的“弑父恋母”情结,是因为男孩子迷恋母亲而当父亲是情敌,对其进行报复,是性欲使然的论述,木心狠狠的批评弗洛伊德下流。
对于弗洛伊德,他只是说明人在童年情绪发展出现了“各种情感共生共存却又彼此冲突”,爱和嫉妒、竞争和依赖这些情绪全被混合在一起,并指向了父母,这也是乱伦禁忌存在的必然。
这就衍生了“情绪态度”,在亲密关系中:
- 选择爱的时候,会在性欲上变得压抑不堪
- 选择性的时候,会在情感上变得冷漠
如果逃离不了俄狄浦斯情结的阴影,他和他的伴侣都会痛苦不攀。爱欲是一个看起来分得清楚,仔细想想又分不清楚的事情,衍生了各种各样的作品,现如今几乎没有一部作品不牵涉到人性与情欲,得到与得不到的虐恋等等。
自我、本我、超我(id,ego,superego)
尼采和弗洛伊德都有超我的论述,不过他们的含义是不一样的。尼采倾向于,上帝已死,这是个超我的世界。弗洛伊德倾向于,这是一个人在社会里头表现的形象,就是你想让他人认为的你的形象。
自我说的是生物意义上的人,本我是人清醒的时候个体意识。我们之所以能控制自己的性欲、冲动与情绪,这是精神内容的压抑机制在起作用。对于那些一旦承认就会引起不快的观念,我们会可以回避,把它
- 挡开(你刚刚说啥)
- 扭转(说不是的)
- 推开(你才是,你全家都是)
- 藏在心里(我也不知道)
- 改头换面(我跟你说,其实是这样子的)
对于婴儿,这三者是混沌的,迷糊的,分不清的。从发现一哭就有东西吃,到对世界的刻意模仿,到认知事物的意义到和真实世界的融合,弗洛伊德说经过口欲期、肛欲期与性欲期。后弗洛伊德专家鲍尔比说分离焦虑、攀附行为、持续焦虑、惊恐愤怒、抑郁无助,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
MIT的明斯基与西摩尔·派普特这两位人工智能大师,就着迷与研究小孩的认知过程,希望能找到AI设计的理念。随着对小孩的认知的了解变多,西摩尔·派普特走向了引导孩子释放天性,使用计算机等方式实现创新的理念,也是当前STEM教育的先驱者。
总结
我对心理学充满了兴趣,一方面也是为了读懂自己,另一方面也是为了读懂他人,毕竟心理学和经济学也是一家的,不然为什么诺贝尔经济学奖会授予丹尼尔·卡尼曼(《快思慢想》的作者,证明了理性人不存在,这可是古典经济学的根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