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不会说话就是情商低--《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

作为两个孩子的父亲,管教孩子让我感受到的压力远远大于和他们一起的幸福感。前段时间,与何姐谈起孩子的时候,我不禁抱怨到。

她说,我应该去参加一些育儿培训,看一些育儿书籍,她表示她的女儿的成长很顺利,基本上没有遇到叛逆的时候,而且一个初中生,处理事情的能力已经俨然像一个成年人了。

说到这里,我想这或许是,人家的女儿真的比较听话。当何姐继续说到,小女生准备去北美留学,这可是小家伙自己的决定,他们表示支持。我的第一反应就是,

“啊,何姐你北美有亲戚或朋友.”

“没有啊。”

我一愣,接着说,

“难道你要辞职过去照顾她?”

“天啊,才不要,她也不会想我们过去的,她自己能应付。”

“她才初三啊,你如此信任她?”

“是的,我们年前过去考察了学校,办好了手续,也租好了房子,她确定自己能照顾自己。”

这个时候,我的下巴是掉到地上了,后来我们聊到小女生的日常生活,我是彻底折服了,非常诚恳的说,

“何姐我要拜你为师,你得好好点化一下你的徒弟啊”

何姐笑着说,娃小的时候,她可是参加过很多培训班啊,讲座。然而见我能用心看书,于是推荐了阿黛尔法伯的书《如何说孩子才肯听,怎么听孩子才肯说》、《解放父母、解放孩子》。

于是,我一回到广州,就立马下单买书了,虽然亚马逊的物流很快,当天就收到了,然而,自己却放在一边,直到前几天,又被孩子气着了,忿然坐下,翻开了这本书。

我以最快的时间看完这本书,而且我马上就开始按书上教的做,发现最近,我和孩子们相处得非常的融洽,于是我对自己做了个评价,

我的情商不是一般的低

情商不简单

我最近看到一本书,书名好像就是《所谓会说话,就是情商高》,我想竟然还有这样的书,但是这个书名却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好像人家说得挺有道理的,情商的标准定义是控制情绪的能力,但是在不同的场景下,被激发的情绪应该如何去控制,像弗洛伊德说的压制么,形成焦虑吗?显然大部分的时候我是这么做的,先压制,然后慢慢开导自己,看起来好像还有点情商,但是以为事后情绪焦躁为代价的。

当我看到这本育儿书,一个深深的体会就是,这不但是引导家长如何与小孩子沟通的,更是让家长自己学习与升华的,为什么与小朋友沟通得不流畅?这个是弗洛伊德三个我最混沌的状态,大部分还是本我的阶段,意味着很多时候我们认为我们学会了沟通,其实是自我与超我的层面,而不是发自内心的去与人相处与沟通。

如何感同身受

这是第一个知易行难的事情,即便不是教育小孩,我们也不免会遇到要去安慰与安抚别人,或者自己有这个需求。对于小孩子来说,他的理解能力并不强,很多时候如果我们问“你为什么会这样”,“你说你,搞砸了把”,或者我们用科学或心理学的知识去解释事情,即便是成人,心里也有不满,只是可能说不出哪里感觉不好。

关键在于,孩子只是要宣泄情绪,不是为了被说教;成年人遇到了事情,不也是为了宣泄情绪,很多时候的道理他不知道吗?我们孤独,伤心,喝酒,纵欲,是不是只在宣泄情绪,而更关键的说明,别人根本没理解我,不知道我需要怎么被安慰。

从小到大,家里管束很严格,动不动就被问“为什么”,动不动就被说“不懂事”,动不动就被说“以后没前途”。书上用大量的例子展示了传统家长与幼儿沟通的场景,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童年,我的情绪被带回去了,我自己其实都不太舒服的感受,当然我的孩子也有同感。当孩子接受了这样的对待,也会模仿同样的表达,在与家长或其他人一起相处的时候,也会用同样的句子和逻辑。作者说,这也是一种母语,如果真的让孩子觉得感同身受,他也会同样的理解父母,理解他人,并真的从他人角度出发。

当我们难过或者受到伤害的时候,最不想听到的就是建议、大道理、心理分析或者别人的看法,那样只能使我们的感觉更差。过分的同情会让自己觉得太可怜,提问会让人产生防范心理,如果说我们的感受毫无道理无疑会让我们愤怒。这个时候通常的反应是,“算了,不说了,说下去没什么意思”

其实,感同身受是,认真的倾听,描述对方的事情,描述对方的感受,不急于表达自己的意见,对小孩来说,更没必要批评他,让他反省。我们只有了解了对方的情绪,才能去解决问题,我们批评小孩,问题解决了吗?没有,反而制造了对立,让事情变得更僵。所有年龄段的人,在情绪低落的时候,都不在乎别人是否同意,需要的是别人能理解我们正在经历的事情。

我深深的记得余世维在多年前讲的“职业经理人常见的错误”中提到,遇到问题不要推诿,根据事实来做出承担,关键在于如何解决问题。如果没有人承担责任,那么我们会花很多时间在这是谁的责任上,而忘记了去解决问题,即便做了方案,大家不承认问题,又如何推进得下去呢?记得达康书记在被省委沙书记叫去信访局训话的时候,面对沙书记的质疑,达康书记直接回应,“这是我的问题,我有责任”。

小朋友没有受过专业的经理人训练,他需要是感觉到你真的听懂了他的情绪,而不是心不在焉,而不是讲道理,也不是批评指责。情绪的宣泄,有时候只是需要被聆听,需要被安慰,需要解决某些问题,或者把他们的情绪引导至一个幻想的世界。

当我看完这本书的时候,我发现我的语文词汇勉强能描述我们的情绪,包括失望、沮丧、尴尬、辛苦、犹豫…忽然发现我的词汇量短缺了,我想这就我的硬伤之一,虽然我在努力的提高自己表达的能力,但是缺的太多了,补课需要时间。

如何合作

刚刚说到了情绪,现在该到合作了。很多时候,我们教育小朋友说要去做某事,不要去做某事,他是不听我们的。前面说到了,在各个场景下要理解孩子,当然这个时候,小孩不听话也是有原因的,除了感觉和你不是一伙的以外更重要的是,下面我都经历过:

  • 责备与问罪(你怎么又这样,你怎么老这样,告诉你多少遍了)
  • 谩骂(蠢到猪一样)
  • 威胁(我数到三…)
  • 命令(怎么还没,现在就去,赶紧)
  • 说教(你觉得你做的对吗,你不知道这有多重要吗)
  • 警告(穿上毛衣,不然你会感冒的)
  • 控诉(为了你,我多了好多白头发)
  • 比较(别人家的小孩棒棒的,你呢)
  • 讽刺挖苦(你写的字,或许你老师能看懂,我是看不懂了)
  • 预言(你这个没出息的家伙)

作者还是用了漫画和很多场景,让我理解,让孩子合作,最好是:

  • 不带情绪的描述事实,你所见的或者问题所在的地方
  • 给他一点提示,有助于他完成你期望他做的事情,能让他做选择题的时候不要让他做填空题(因为他就是不知道啊)
  • 用简单的词语来表达(千万别唠叨)
  • 说出你的感受(让他知道你的真实情绪,让他知道你的态度)
  • 实在不行就留字条把

作为一个经历过中国传统教育成长的孩子,我深深的领悟到了我的问题。我是这样被教育的,于是我就原版的教回给我的孩子,这就是所谓的“母语”,因为我不知道我还能做什么了。合作的目的就是要解决问题,解决问题的前提是知道问题描述,但是如果关于问题的第一反应是痛苦,那么我们的做法就是回避,撒谎,推脱。所以林则徐的金句“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就反应了大家面对祸福都是趋避的。如果问题都错了,答案肯定也是错的。

所以当小孩子与我们闹情绪的时候,其实不是小孩错了,而是我们错了。我们错了自己还不知道,一直带到了工作,然后就是一个恶性循环。

当我们一直比较中美的孩子的能力的时候,比较中美创新能力的时候,我们有比较过小朋友的教育吗?有比较过父母对他们的实际影响吗?为什么面对问题,我们的第一反应是推脱,这并不是说美国的经理人就不推脱,只是说在遇到问题的时候,国人更倾向于“打太极”。这种顺从的大环境下,创新是无源之水,空中楼阁。至少我的MIT Technology Review看到的美国学生,都是为了解决一些问题做的创新,而不是我们倡导的全民创新,到处都是创客。从列维特的魔鬼思考解释纽约犯罪率下降是堕胎法案出台的原因,那中美人才能力创新的差异,是不是从普及这个良性的幼儿沟通开始的?

传统的教育,与我而言不是合作,而是跟从与崇尚权威。当我不知道什么是合作的时候,却告诉我要合作,要妥协,要从大局出发,小孩子能天真的说,我不知道要怎么做,可是成年人敢说这句话吗?从小不被理解,怎么去理解人?从小不会合作,怎么会知道什么是合作?从小不会表达爱,长大怎么去表达?这不是绝对的,但是这一定是有影响的。

这种合作的理念,就是放到成人中去,也是有用的。实话说,我们周围有多少的领导不是以合作的态度要求我们去与同事合作,与友商合作?我们有多少的团队,强调我们要有团队精神,但是依然全都是猪队友?所谓的Team Building,几乎都是骗钱的,改变一个人的母语,那必须是这个人从心出发,愿意接受改变,并去尝试,不然只是个游戏,过后就忘的游戏。

如何赞赏

这个话题,让我想起那位著名的赏识教育家周弘,因为在我高二那年,他到了我所在的中学开了讲座,我父母对此高度评价并推荐给了我的亲戚,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我想说的是,直到我看完这本书,我才恍然明白,我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怪异不合群,原来是有道理的。虽然,我做了主要学生干部,也带领过团队工作,究其原因是因为我的学习能力让我在“超我”中掌握了一些沟通技能,恰好能应付当前的环境。若然对我的要求变高,环境变得复杂,我就原形毕露了,甚至我还不知道如何搭讪,取悦于人。

我的成长经历受到过的表扬很少,无论做的多好,起码我满怀期待的时候,总是得不到认可,虽然我挺过来了,但是至少我不懂怎么去用心赞赏,自己也有不合群,不会说话的一面。被人称赞的时候,往往发现还会有一点其他情绪:

  • 赞赏可能会让被赞赏的人产生怀疑。(他要么在撒谎,要么就不懂)
  • 赞赏可能会导致否认。(看到我总是状态很好,你没看到一小时前的)
  • 赞赏可能会带来压力。(他每一次都表现得很出色)
  • 赞赏可能会让我们自己关注到我们的弱项。(我数学很棒?我只是把数字加了起来)
  • 赞赏可能会引起焦虑,干扰他们的行动。(这个球打得很好,再接再厉)
  • 赞赏会可能引起被控制。(给我戴高帽,是为了从我这里拿到些什么)

发自内心的认同,描述你所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孩子会感受到,并会这么做

简单的赞赏,“好”、“很棒”,“你太厉害了”,“你真优秀”,“你很漂亮”,“你很有风度”…其实只是比没说要好一点。正如女生经常会问男生,

“你到底喜欢我哪一点?”,

男生总会说,

“我爱你的所有”。

但是,这个时候女生只不过想表达,我今天的化妆,我的头发,我的耳环等等,和平时不一样,希望得到这样的回应,

“你今天的妆化得很好看,尤其是唇彩,这是一般找不到的颜色”,

“你的头发很漂亮,很直很有弹性的样子,和衣服搭配起来很出彩”,

“这耳环很特别,有什么特别的用意吧”

举这个例子,只是为了说明,无论是什么年龄段的人,都希望听到,有指向型描述性的赞赏,而不是寒噤。更是为了说明,我活了30多年,才终于明白自己想要什么,自己为什么会这样挫。

结语

不会说话就是情商低,这是一个带有刺激性的描述,中性的应该是,会说话就是情商高,毕竟已经出书了,内容如何我不知道,这样才能更好的取悦观众,增加销量。从广告词的角度来说,刺激的话语,也是可以增加销量的,栗子的就不再举了。

育儿的书籍很多,我何尝不想看,要不是何姐推荐的,我也不知道这本对我如此有用的书。你说书单?大部分我们都会忽略的,毕竟有几个人能像我如此啥,看完书后实话实说。所以其实想看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书,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理解别人,解决问题,回应对方。说起来简单,原来真是一门学问,这或许就是这本书出版30多年依然对我们很有用处的缘故,或许也是我们总能在各种媒介看到西方育儿的片段,对其赞赏不已,却从来没想过自己有问题。

我推荐所有人都看看这本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