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这是一本故意做的这么厚的书,其实这本就是一次演讲,据闻是8分钟的演讲,内容不算多,内容也打动了我,为了情怀,我觉得还是值得的。大卫·福斯特·华莱士,一名极有数学天赋的作家,比尔盖茨在最近的读书笔记中推荐了他的小说(不是这本),无独有偶,之前看那本《数学教你不犯错》对华莱士有着极高的评价,这两个原因虽然很重要,但是真正让我下单买回来的原因是京东打折,我选了这本书来凑单。
这个华莱士,不是那个谈笑风生的华莱士,而是一个有着极高数学造诣的作家,他那本多次被提到的作品《无穷的跳跃》无货,所以我随便的选了这本小书。
我是谁
这是哲学著名的三大问题的第一个。自我意识的觉醒,其实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正如我在梦里发现我正在做梦,从逻辑上好像是很难说通的,但是从本我,自我,超我的角度来看,似乎是有可能解释明白的。
这篇演讲的开头很有意思,说的是两条小鱼碰到一条老鱼,老鱼问他们,水里怎么样?一条小鱼过了一会,问另一条小鱼,水是什么玩意?华莱士说,我不是老鱼,不会给你们说些人生经验,我要说的是“你想过你为什么这么想吗?”
就好比鱼在水里游曳,不会感觉水的存在;我们说话思考,似乎都是顺其自然,我喜欢,我不喜欢或者大家都那样说,反正很少人会思考问题,“我为什么会这么想”。
我为什么会这么想?
我是个奇葩,所以我真的想过这个问题,我到底是站在什么立场,什么出发点,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别人会怎么想。华莱士认为:
接受的真正有意义的教育,并非关于思考能力,而是对思考内容的选择。
同一件事,有神论者和无神论者的看法不一样,不同的宗教追随者的看法也不一样,无外乎,大家对正确的标准不一样。作为人类,或许我们一出生就被设置了这么的一个默认值:
我所有的体验,都让我对一件事深信不疑,我绝对是宇宙的中心,是世界上最真实、最鲜明、最重要的人物。
这种自大,以自我为中心的想法,很多时候我们以为通过学习已经摆脱了这种让人反感的观念,其实大部分时候只是自欺欺人。我们大部分的人,其实都是过着日复一日的生活,白天拼命工作,下班才去市场或超市买点菜,这也是人流高峰的时候,或许排队的人特别多,也或许一路上的车特别堵,人的情绪总是容易波动的,慢慢的忽然就会觉得,这个世界真不公平,自己怎么能沦落到这么一个境地,与那些无聊、无理、无趣、无知的人一起挤车,一起排队购物?甚至它还别了我的车一下,该死的。
这是我们最本能的思考,或许我们可以选择这么想,那个别我的车上有个伤员,那些一起排队的人或者一起坐车的人,或许也和我一样无聊与沮丧,甚至比我更艰辛、乏味与痛苦。
而我们又为何会这么想?因为我们习惯了,于是我们放弃了从其他角度和方式去思考的自由,面对着永无止境的激烈竞争,始终处于一种持续不断的拥有与失去的痛苦之中。在繁琐无聊的日常中,日复一日的保持自觉与警醒,其实困难得不可想象。
教育的真正价值,与成绩与学位无关,而在于一种自觉,意识到什么是真实的,什么是必要的。
天地不仁
意识到我们最原始的想法,是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我喜欢的就是好的,我不喜欢的就不是好的,所有的事情都往这上面套,只不过有的人很高明,用了堂而皇之的理由不惜带出道德的高地,有的人很直白,不讲道理,呼之欲出。
这或许就是我的个人号取“天地不仁”的原因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中的一句话,意为,天地对一切事物都是一直同仁的,就好像用草编织的玩具狗一样。我试图用一个相对中立的角度去思考人生,去阅读书籍,去撰写我的读书笔记。
当自己把我去掉之后,全力的投身到工作和与人为善中去,一个新的“我”就会出现在大家脑中,那你说到底“有我”还是“无我”呢?因为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所以自己会考虑为别人着想,“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也就天下大同了。
华莱士的观点侧重于当我们意识到我们如何思考,有自由选择思考方式的能力时,我们才是自由的,然后我们应该选择放下自己,造福他人。这个观点,有点心灵鸡汤的味道,但是有一定阅历与深度的人,恐怕都是认同的。很多浅显易懂的道理,年轻时候的我总是一笑而过,当我有点阅历和见识的时候,才能感悟,这些话是含着泪说出来的。
结语
打心底放下老子世界第一的想法,打心底认为自己无知要上下探索的时候,我们才真正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