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出于对Star Trek的热爱,也出于对为小朋友们设计一个科学教育课程的想法,我入手了这本书。这是市面上众多的《〈X〉中物理学》丛书的其中一本,看完后才知道原来这是第一本,获得巨大的成功后其他类似的书都是模仿它的,其中中山大学天文学院的李淼教授也写了一本《〈三体〉中物理学》,不过我对三体的评价极其的低,于是便没有入手这本书的兴趣。
这本不起眼的小书,它的序竟然是霍金撰写的,这就是分量吧。作者也是一名宇宙学与天体物理学的科学家,出版过不少有份量的科普书籍,而从本书的写作风格就能看出,这是一个幽默却又不失严谨的科学家,深奥的物理学知识却用了非常浅显的例子来解释,不拘泥于所谓的定义于条框。
Space: the final frontier
星际迷航是一部包含哲学、科技、幻想、人文思想、社会文化的大作。这部深深影响了美国人与美国科学界的作品,在国内的影响并不算大,恰逢正在看吴国盛教授的《什么是科学》,吴教授的观点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国内对科学阳奉阴违,口头上很重视,骨子里看不起的深刻原因。
国内虽然有“朝闻道夕死则已”的传闻,然而这个“道”,只是一个做人的道理,而不是一个具体的科学知识。那种誓死追求科学道理,尤其是信奉代数与几何的希腊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源头,并且他们崇尚的是纯粹的知识,而不是这个科学技术有什么回报。科学与资本主义的第一次媾和是科学革命后的远征军与殖民船队,两者的结合让军队能力大增,对殖民地的控制大大加强,而科研的经费剧增,科学的进步日新月异。
星际迷航的大热,在于西方经济与文化经过了血腥的暴涨期后,民众与科学家们从新拾起了科技的初心,不断去未知领域探索,带着和平的使命。这虽然不现实,但是星际迷航中对未来描绘,确实激励了一代的青年,包括为了实现影视作品中无线通讯发明了大哥大的马丁·库帕,根据船上的人工智能打造亚马逊 Alexa 智能语音助手的贝索斯,推动太空探索与电动能源的马斯克,建设如企业号船体一杨的企业总部的乔布斯,等等。
实用主义至上的东方文明的语境下,科学知识只是一种奇浸淫巧,不能获利的科学研究,是得不到认可的。相对而言,西方文化的语境下,对知识的追求是伴随着自由与永恒的,对于一些确定的科学研究,比如高能物理,资金还是足够的。虽然哪个语境都有不厚道的人,愿意出卖灵魂的人,但是文化的初心,本质的不同会是得两个语境下,认同科学的人的数量会有巨大的差异。
本书一共分成三个章节,分别是“一场宇宙级别的纸牌游戏”、“无处不在的物质”以及“谁在做祟?无形的宇宙还是夜间的幽灵”。
- 第一章很严谨的讨论了时空旅行,绕曲速度(迷航中远距离飞行的技术)以及很多关于时空的奇异概念,作者多次提到迷航的艺术编剧的科学预感之强,把很多后来物理上的发现都提前的写成了迷航中的设备与技术,这种能耐,不是一般的硬科幻小说能达到的高度。
- 第二章与大家一起讨论了人体传送,宇宙间航行的能源,反物质以及全息甲板的技术与理论限制。当你很严肃的思考过这些问题后,很容易的就会厌倦那些粗制滥造的科幻作品,哪怕噱头再大,来势再凶,也难以逃避我们的嗤之以鼻。
- 第三章讨论了那些当前理论无法佐证,但是未来会有的技术以及迷航中的一些科学硬伤,包括了多维时空,地外生命是否存在,遥远的宇宙航行很困难所以,我们难以找到它们,它们也一样难以到达我们这里。
其实,对于最新的科学技术,有巨量的科学期刊,有巨量的金钱提供,我们国家想要获得还是有机会的,但是追寻科学的初心与对未来的合理假设,却不是每个科研工作者能做到的。我还是很羡慕那些一直还坚持在科研岗位的人,尤其是那些既有科研成果,也有丰厚的物质回报的。我时不时在想,如果当年我继续读博,然后出国,接着我现在会不会是一个科学家?以前感觉遥不可及的事情,现在看起来,并不是不可实现。
结语
没有一个具有哲学深度的脑子,或许根本无法承载追寻科学所要承担的巨大付出,与巨量的知识与技巧;正如一大堆出色的工程师都无法再造一个乔布斯,一个马云。这种哲学体系的养成,不是靠一本书两本书,靠一张paper两张paper(论文)就可以实现。
学习和探索是为了解决心中的疑问的,或许是别人的疑问的。我如一个无知的小儿,脑子里满是问题,远处的理性之光一直在召唤,我也只能尽我的努力前行,很多在别人眼中或脑中不是问题的事情,在我这总想寻一个自己满意的答案,或许这也是受到了苏格拉底那种追寻永恒事物的影响吧。知识结构永远是一个绕不过去的话题,不然徒有一身的本领,最后也是匹夫之勇,成事与否只能看运气了。
做得好坏看运气这个定论,这可是哈佛商业评论关于硅谷科技人才在企业如何能脱颖而出的专题提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