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我很早就开始接触照相机了。第一次用傻瓜相机照相,应该是我念小学四年级的时候。等考上了大学,我舅舅把他退役下来的美能达相机连同几个镜头,都给了我,那个时候高兴坏了,军训的时候拍了很多照片,等把胶卷洗出来后,才发现成功的照片少之又少。
顿时,我对摄影这种高大上的东西,热情大减。因为那个时候,用的还是胶卷,一盒胶卷只有36张;镜头虽然多,但都是需要手动对焦的;动不动就是许多作废了的照片,穷学生没多少钱,我也不舍得继续倒腾。
初上大学,脑子里充满了各种好奇与疑问,可总得不到答案,而摄影这种让我小有挫败感的事物,虽然激起了我的求知欲,可比起计算机来说,它的优先级并不高。换句话说,我也只是附庸风雅罢了,装装文艺。其实从现在看,没有一颗文艺的心,有再好的设备也是白搭。
意义
本科时候,虽然我摄影技术不咋地,好歹我算会用这些器材,直到数码单反的出现,大家的摄影技术突飞猛进,应了那句话,只有退潮之后才能发现谁是裸泳的,我的水平一下就被比了下来。虽然,我保留了用胶片单反时候的习惯,不轻易的摁下快门,每张照片都必须给他们赋予意义,可是缺乏系统的训练与美学修养,让我无法控制我的出品率。当大家在短时间摁下数十下快门,不断参加各种人像模特的采风,经常性的更换镜头的训练下,我拍出来的照片与人家的差距在不断的增大。
其实,我并不是不想变好,而是我不知道怎么样才能变好,一方面,我有着一些老旧的信条,他们与新的信条格格不入,我没有办法分辨对错;另一方面,我内心的小声音和大家都不同,一颗说碎就碎的玻璃心,让我害怕对比,生怕被人比下来;再者,我也不知道应该如何全面的提升自己的水平,构图?创意?叙事?跟着拍人像?
醍醐灌顶
现如今,手机的摄像头拍照能力越来越强,很多时候,拿着手机都能拍出很多好看的照片,拍摄照片的门槛日益降低,但是意味着艺术创作越来越容易了吗?华为和莱卡合作,数字处理与后期P图软件使得拍出令人耳目一新的照片,变得更容易了。可是我依然拍不出让自己满意,让别人认可的好照片,无论器材变得如何轻便,我还是没能拍出好照片,这是我必须反思的事情。
这本书是好些年前,我读陈丹青先生的《退步集》时,丹青先生推荐的。对于丹青先生的造诣,无论是艺术上还是文字上的,我都是非常认可的。此前,因为丹青先生,结缘拜读了木心先生的《文学回忆录》,读完后方知,看完一本书,能给出自己独门的见解,却又能让大家认可,这才算是对自己对作者又个交代。
大学的时候,我对美国国家地理杂志拍的照片,情有独钟。有些是人文片,有的是风景片,有的是动植物的写生,每张照片都有自己的故事,起嘛我都可以扩写一个关于这个主题的故事。相比之下,我对中国国家地理杂志就一点都不感冒,他们用了纯熟的技法,却未能讲述更多的故事,有关人与自然的故事,人与社会的故事,失去了意义,这个照片就不能称为艺术。
追寻意义
若是我心中对我要拍摄的内容,没有想法,没有冲动,拍下来的照片,必然也是没有什么味道的。这是我的信条,不过这是很多人都不同意的信条,不断的按下快门,不断的参加一个个有人像模特参加的人像主题摄影。然而,这些面对着长枪短炮轰炸的人像模特,总是勾不起我创作的欲望,这可不是我故作深沉,而是我希望模特能够传达出女性的线条的美,传递出有风度的美,传递出有人文涵养的美,然后我能捕抓下来。盛装之下或者酮体全现,露出机械的笑容,然后各种PS磨皮与削骨,这种为了创作而创作,极度恭维模特的做法,是我内心极度抵触的。
本书的作者,大师Bruce Barnbaum说到
无论是单独的好构图还是优秀的处理技巧,或者两者加起来,都不意味着艺术。很多摄影师都会创作出华丽而空洞、无法感染别人的照片。也有很多照片在技术上是完美的,却毫无意义的。
亚当斯说:“清晰锐利但思想混乱的照片,是无用的。”
画家罗伯特·亨利对他的学生说:“我不想看到你们的技艺有多高超,我对你们的技巧没兴趣。你们从大自然中获得了什么?你们为什么画这些主题?生命对你们来说是什么东西?你们发现了什么原因和原则?你们从中推论出什么?你们设计了什么?你们从中得到了怎样的兴奋和快乐?你们的技巧是我最不感兴趣的!”
我以前一直认为,好照片是拍出来的,成败都在摁下快门的一瞬间,后期的数码暗房过多的人为操作会让照片失去真实感。看完这本书后,我发现我进入了一个误区,在没有数码暗房的时候,只能通过多重曝光、控制显像液、曝光的局部控制这些独门技术,来获得一张照片,很多摄影师都窝在暗房里不出来。作者认为,摄影师提供的照片就是他对艺术的感悟,而至于这张照片用了什么技术和后期,其实这并不影响它的艺术表达。
关键的是情感,不是技巧。所有伟大的艺术都表达情感,这对音乐、文学、雕塑、绘画、舞蹈以及摄影都是适用的。摄影师一门艺术,以光学、化学、计算机科学等为基础,但是你对科学过于在意,就会失去艺术。这话对投身到计算机行业,互联网行业的人,同样适用!
大师的功力
最近一段时间,阅读了一些大师的作品,包括小野二郎,亚德里亚,费曼,包括这本Bruce的大作。无不感受到一点,专业来自于对自己手上事物的充分了解。米其林的三星大厨,事无巨细的了解一道菜从原料到成品的每一个环节;物理学的顽童,细致谨慎的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分析思考,又能用浅显易懂的方式传达给大众;风景和建筑摄影大师,也是从胶片到相机,到显影剂以及到PS,无不精通。
从某个层面来说,大师们的心都是相通的,造诣来自专业的技艺与内心对出品的更高的追求。仍记得,此前看过很多关于摄影的书,传授过各种套路,比如1/3的构图,远近必须囊括的构图等,这些只讲技艺而不讲艺术追求的人与书,难以获得一张直指人心的艺术品。数学专业出身的Bruce,对那种经过统计学的出来的圣经信条,嗤之以鼻,说到:
手里拿着锤子的人,看什么都像钉子。
此时此刻,诗经的一句话最能表达我的心情: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看到了大师,方知自己的浅识。聆听大师教诲,方知自己的坚持不是幼稚与蒙昧。
赋予意义
书至尾章,关于探寻摄影的意义,Bruce说到:
当爱因斯坦发现相对论的时候,他没有向其他物理学家核实,问到“你觉得这有意义吗?”他只是潜心研究。当费曼琢磨自己那些最终形成了量子电动力学的想法,他也没问自己的图对别人有没有意义,他只是潜心研究。我也没有问把羚羊峡谷看成力场对别人有没有意义,我只是潜心创作。你要认识到重要的事实,你无法强迫直觉的出现,当他出现时,它就出现了。
一张好的照片除了要有洞察力、卓越的构图和无瑕疵的技术以外,摄影师还必须对这个主题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如果他们未曾专注过这个主题,对它没有了解,是不可能说出有意义、有见解和有美感的话。如果你对自己拍摄的题材没有兴趣、投入和理解,你的照片就不会让其他人产生兴趣,因为他们没有表达任何的东西。
结语
正如马克吐温说的,如果不看好书,识字就没有任何意义了。如果不看大师拍的作品,不追随艺术的脚步,不放入真挚的感情,不扎实的沉浸在一个事物、一个行业中,我们永远成就不了自己。
为自己加油,与尔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