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30多岁,在中国的古代,用来描述这个年龄的词是“而立”,这里的立不是立业,而是说自己已经开始有独立的想法和做法了。现如今,似乎也是这样的,起码我对我的工作、专业什么的已经有一套自己的看法了。然而除了这个立,我觉得作为一个独生子女,怀揣着自己没有兄弟姐妹的遗憾,生下两个小孩以后,面对一个4-2-2的家庭结构,的确是一个不容易的事情。
尤其是小孩需要多加照看,老人也开始病痛缠身,其实年轻的我们身体也不如前,至少我是这么感觉的。左边腰疼,右边肩膀疼,外加耳朵也不舒服,去年还得过一次哮喘,我这完全不像30岁年轻人的体质。
焦虑
或许说,我缺乏锻炼,再没时间也应该去锻炼,毕竟身体重要,当你真面临这样的选择的时候,你可能也会像我一样觉得身体不舒服是小概率时间,赌他一时半会不会有什么问题。
工作开始变多,经济的压力开始变大,我们从周围接受到的压力,一方面也传递给了其他人使得其他人焦虑,一方面也确实让自己变得焦虑。与其说房价的疯涨,让我们见识到自己囊中羞涩,感叹了物价的飞涨,不如说房价也是我们心里焦虑程度的货币体现。
如果说学位不重要的话,那么学区房为什么会这么贵?有医院与大型超市的配套,房价又不一样,加上电梯,地铁,楼价又翻翻。大部分的人还是会焦虑,为生活焦虑,为房子焦虑,买房前诅咒抬高房价的人,当自己入手房产的时候,期望自己的房子不断疯涨,难道忘记了自己的诅咒了?
无形的焦虑与有形的房价,不由得让我想起以前别人对我讲过的话:
北上广深这些大城市很繁华,看起来什么都有,什么都好,可是这你有什么关系呢?
我第一次听到这话的时候,惊呆了,立马说比如有博物馆,大剧院,起码你有机会见识过这些华彩。对方似乎也略表赞同,可是我基本没怎么去过博物馆,也没有进过大剧院,这些看起来熟悉的建筑和繁华的生活,其实和我们没什么关系。
《金匮真言》也是黄帝内经的一个章节,分了两本书来讲,书中作者徐文兵通过说文解字的方式,继续的把内经与中医结合起来讲,比如辅佐,辅是顺着讲,佐是谏言,如王佐之臣。内经的文言,看起来似乎能懂,但是我没有传统文化的底蕴还是很难理解透彻,更别说融会贯通。书里提到很多养生的内容,比如蟹得和着酒吃,葱白烧海参比干吃海参养生多了。我以前是不太重视养生这些说起来玄乎的东西的,现在身体时不时有点小不舒服,动不动也花上不少钱的时候,我宁愿相信这个养生是有用的。
养生的套路太多,这个和内经配套一起的说法,我觉得还是不妨试一试。最近很多长三角的家长对小学生开设中医课很有意见,说这不就像是进化论和神学一起上,让学生怎么想?我想说,现代科学脱胎于神学,怎么能过河拆板,活脱脱的割裂他们的关系呢?
中医的世界观的拼图也很庞大,正如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世界观拼图一样,直到现在我也不相信会有很多人能够说出为什么地心说是错的理由与观点,答案是宇宙星辰的视角差被观测到了,请问有几个人能答上来?不妨从中医出发,开始一次东方的科学革命之旅,把中医提升一个层次?
结语
前两天,看到《柳叶刀》的主编去了“柳叶刀”烧烤店吃饭,表明了主编身份后,广东省人民医院的某个科主任也亮明身份要求合影,让我这个曾经做过科研的人心生羡慕。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雖不能至,心嚮往之
或许这也是大城市才有的景象,不过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尤其是前两天,父亲突发哮喘,我一脸茫然,不知所措,幸亏家里人及时出手,不然后果不堪设想。昨天整整一天,我脑子里都在想,
城市这么大,和我又有什么关系呢?
幸亏我已经不做工程师了,而我也并不具备变成世界牛人的潜力和机会,一个普普通通的工程师,城市的繁华,和你又有什么关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