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徐文兵是我比较认可的一位向大伙传播中医知识的大家。今天看完的似乎是他比较早期的作品,《字里藏医》。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很多词语都有出处,而且古代的含义并不与现在相同,挖掘词语的来源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古书《说文解字》做的就是这件事。
在我看《周易》的时候,发现有好些词语来源于此,比如文明,和平,变通,变卦,错综复杂,自强不息等等,当我看李开元的《秦崩》的时候,发现也有不少词汇来自于史记,如《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谈到的礼贤下士,窃符救赵等等。
其实还有不少的词语是来自于中医,这是我此前并未察觉到的。譬如,健康其实是健与康的组合,健是动词,使之有力,康则是五个方向道路通畅,如果理解了这两个单字,或许大伙对健康就有更新的认识,就是身体有正气,身体各脏器各司其职。从此看来,很多人对汉字的认识并不深,容易断章取义误解中医,对传统文化形成了成见,这并不是什么好事。
读懂汉字不容易
我仍记得在《什么是科学》一书中谈到,古人言科学,指的不是science,而是科举之学;古人言自然,指的不是nature,而是自然而然。所以我觉得,在我们花大力气学好外语的同时,也要花同样的力气学好中文,中文可不是嘴上讲几句话这么简单。如果不了解传统文化,看不懂文言,理解不来汉字,就大喊废除中医,这就是没有文化,没有科学精神的表现了。
至于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医,当然这就是我们究竟对中国文化是怎么理解得,简单的来说如果像“健康”二字都一知半解,如何理解其他中医术语呢?徐文兵把自己的工作描述成恢复与唤醒人的自愈能力,而进一步的希望能对外输出我们的思想与价值观,对内恢复国人的自信与自尊。
腠理
腠是肉眼不可见的表皮间隙,理是肉眼可见的表皮纹路。中医针灸经络的361个穴位,依其气象而命名,突起的叫做腧(shu)、陵、丘、墟、突,凹陷的叫做穴、井、沟、谷、谿(xi),回流叫做渊,平静叫做池,波澜壮阔叫做泽、海,生动活泼叫做泉。
肌肉
先秦时期,肌表示人的肉,肉表示禽兽的肉。实际上,肌就是绷紧、刚硬、发力的肉,肉就是松弛、放松、柔软的肌。
饥饿
饥是五谷不熟,收成不好;饿是描述一种主观感觉,也就是想进食、吃东西的欲望。
性命
性是心生,就是活着的心。命是口令,是恒定不变的。运是有跌宕起伏的。红楼梦中常说,医者治得了病,治不了命。医生只能暂时改变人的气血运行,无法更改既定的、注定的生命变化规律。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成败凭运,毁誉由人。
精神
内经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精大抵说的是生物体的状态,而神说的就是意识,后天成长的意识。
魂魄
魂魄是道家的概念,从精神而言,两精相搏谓之神,可以理解成道家所说的天神与人神,前者为阳神为魂,后者为阴神为魄。
中医认为,控制无形的能量、信息、思想、意识、情绪、情感、智慧的神叫魂;控制有形的身体,影响人的知觉、饥渴、需要、冷暖、排泄等诸多本能的神叫魄。
思想
心里活动形成意,保存了的意就是记忆,叫做志。思是自思,考虑自己的事情,想是相思、他顾,也就是考虑自身以外的事情。
宁静
宁的繁体字是寧,从宀(mian),代表家居;从心,代表心情、心神;从皿(min),代表吃饭的碗盘;从丁,代表儿女。组合起来是一种安居、足食、子归、心安的状态。
作者表示,治疗抑郁症多年,发现伤人心得都是自己最亲近最信赖的人,而敌人顶多伤害我们的意志、思想和情绪。
惊悸
惊表示人受到突然的恐吓刺激后,尖叫、心陡然提起、心跳加速。总的来讲,就是人的心神受到了突然刺激、袭扰后出现的不安不定、紧急应变、张皇失措。悸则是自己能感受到自己快速的心跳。
焦虑
因思而远慕谓之虑,就是思考没有发生的事情。焦,则是火烧火燎般的急躁。
清人陈伯崖说,人到无求品自高。追究焦虑产生的根源,还是在于内心浴火得不到满足,无法熄灭。最基本的浴火来自于食欲与性欲,夫子言食色性也,确实没错。这两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人的焦虑兴趣就会以其他面目出现,搞得最后连患者本人都不知道自己期待什么。
沉迷功名利禄而不能自拔的人,也许中医治疗会缓解一时,但价值观不该改,生活态度不变,焦虑与狂躁依然会复发,直至伤身殒命。治病不治命,盖源于此。
疑惑
疑心重的人,往往心气不足,有不安全的感觉,加上心胸狭窄,气机容易堵塞不通,,就会产生疑的心态。惑是一种不确定的心态,面对多重选择而不知所措,犹豫不定。
疾病
疾是值得急性病,像箭一样快的出现。病是加重的疾,及时从急性转为慢性的疾病。
疮疡(yang)
一般伤在皮肤,出现感染,伤口较浅,感染比较薄称为疡;伤在肌肉深处,感染后脓血淤积较深,伴有红肿热痛,称为疮。
作者认为,小儿饮食不节,食积化热,上攻于心,常常会出现如扁桃体感染化脓的症状,并发高热、惊厥,有的会传于心肾,导致心肌炎、肾炎。通常的处理办法是输液消炎,甚至切除扁桃体。作者认为只要控制饮食,少吃鸡腿鸡翅,还是可以避免的。
咳嗽
有声无痰叫做咳,有痰无声叫做嗽。前者是肺气伤而不清,后者是脾湿动而为痰。咳是气管支气管的纤毛逆向运动,排出气体或分泌的粘液的动作;嗽是食道有序收缩,把粘液往外送的结果。
脍炙
脍是生肉,包括生鱼片。炙是火烤肉。吃生鱼片时候蘸的芥末,加上盘子的紫苏叶与白萝卜丝,就是中药方剂中治疗寒痰、水饮不化、咳嗽哮喘的方子,叫做三子养亲汤,用的是白芥子、紫苏子与莱菔子(芥菜、紫苏、白萝卜的种子)。加上温热的红姜片,完美的解除了鱼生中的寒气。(其实这还是唐朝的吃法)
结语
原书写的很精彩,值得细看。对于书中饮食起居的建议,不妨一试,便知是否有效。
中医的善与恶,需自己认识感悟后方可判断。方能做到独立思考,而非人云亦云之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