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当这部书看到第4本的时候,不禁有点审美疲劳了,这种审美疲劳的出现,甚是应景。本书点评的是红楼梦31至40回的故事,讲的都是小朋友间的感情事,一会哭哭啼啼,一会兴高采烈,萌生爱意不能说破,宝钗与黛玉争相吃醋,这些大户人家的故事一开始看还会感觉很有意思,到了这个时候就不免心生厌烦,不过此时出现了刘姥姥这个生活在另一个世界的人,于是故事变得有趣多了。
大户人家稀松平常的事情,让一个乡下人感叹不已,王熙凤与贾母的丫环鸳鸯戏弄刘姥姥,大伙笑出了泪,而读者却读出了辛酸,并几百年过去了,像刘姥姥一样的清苦人家还是多,看着人家,想着自己,不免触动心情。
两个世界
在书中,这是一个滑稽的人物,洋相百出,引得众人笑的死去活来,按理说,刘姥姥应该尴尬不已,一刻也不想停留,可刘姥姥没有,而是作为一种社交的方式,引发了贾母的兴趣。要说刘姥姥心里没有一丝的尴尬与反感,我想这是绝不可能的,谁甘心让自己变成猴子被人耍呢。猴子或许是因为朝三暮四的食物,或许是因为绑在身上的枷锁,而刘姥姥也是因为家里实在过不下去了,年轻人也没什么出息,刘姥姥也就管不得面子不面子,心情不心情了,贾家随便吃个蟹的花销,都顶的上刘姥姥家里过上一年了。
或许年少时候会讨厌有刘姥姥这么一个乡下土亲戚,让人感觉没面子;然而工作一些年月,自己过得紧凑拮据时候,自己也会跟刘姥姥心态一样,倘若有个富豪亲戚接济一把,该是多么好的事情。然而,穷困的人儿多了去了,有富豪亲戚的穷人也多了去了,能像刘姥姥一样,不讨人嫌,还能聪明的通过开涮自己获得认同的人就少有了。刘姥姥进贾府的难度,不亚于今天你跑到某个大财团的门口,想要见他的董事长一样,你连门路都没有!
蒋先生评价说,两个不同世界的老太太,结局与面临的问题也不同,贾母有福气,抄家时候已经走了,刘姥姥在贾府的接济下过得不错,最后还救了王熙凤的女儿,荣华富贵的贾家怎么能想到有一天刘姥姥会是他们的恩人?
不管自己此刻在什么处境,都要宽和的去看待人生,明白得意与失意都是一个幻想,重要是如何找到生存的生命力和意志力。
寓教于乐
看完这书的另外一个启示就是,旧时大户人家的文化水平真的是高,吟诗作对饮酒令,也是张口既来,老人家是这样,小朋友也是这样,这些少男少女们竟然私下组了诗社。蒋先生认为,或许对于那个年代的小朋友来说,这些就是他们的游戏,并无刻意的去表征自己有文化。
德国很多教育家认为,最重要的教育是在游戏中完成的,尤其是对青少年的教育,当他们觉得好玩的时候,其实就是在学习了。如果游戏的内容学习得好,孩子们在游戏中能学到不少的东西。
小朋友们组成诗社,还写了邀请函,其中出现了很多用典的修辞,这一块的内容,现代人还是差一些。古希腊非常重视修辞,修辞加上计数、几何、天文学、音乐、文法、逻辑学合称“自由七艺”。修辞学最能体现一个人的教养,罗斯福和丘吉尔的政论之所以会被选在教科书里,与他们使用了精美的修辞不无关系。修辞一方面体现着文化的修养,一方面也提供了缓冲的余地。要不是蒋先生解读,直接看原著,怕是我会跳过那些诗词语函件,那就错过了很多精美的描述,然而不是先生解读,我也看不懂其中的用典,读不懂其中含义。
结语
小的时候或许我们都会笑话刘姥姥,可是很多人长大后还不如刘姥姥,或许这就是看完这本书最大的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