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书的作者很出名,之前曾经写过《枪炮、细菌和钢铁》,讲述了世界各地不同文明之所以出现差异的缘由,包括纵向的美洲大陆与横向的亚欧大陆之间的驯化动植物的区别,导致了前者到了一定的社会规模后,获得的资源难以使其继续发展,后者在争夺资源的冲突中学会了更高级的策略,技术流通变得更容易,是一部简明的人类简史。
《崩溃》这本书在作者探访不同的文明遗址后,提出的深刻思考,科技迅猛发展导致的环境问题不容忽视,不可能靠进一步的科技发展解决同时环境污染归根结底也不是科技带来的。作者表示:
由于当前人类社会过着不可持续发展的生活方式,不管用何种方法,世界的环境问题都必须在今天的儿童和青年的有生之年得到解决。唯一的问题在于,是以我们自愿的愉快的方式解决,还是以不得不接受的不愉快的方式来解决,比如战争、种族屠杀、饥荒、传染病和社会崩溃。
达摩克里斯之剑
我们的生活总是充斥着金钱,美食还有性欲的味道。青少年们追逐流行事物,不管是生活方式,还是娱乐节目;成年人追逐名利,用来获得更好的生物质量。大伙都会选择看金融理财类的书,有的选择看成功学,也有的选择看看滋养心灵的文学,很少人会冷静下来,思考人类社会的命运。思考人类社会的命运,当然这个话题说得有点大,有点杞人忧天的感觉,但是福祸相依,在我们过着相对好的生活的今天,如果我们并没有危机感,那么社会崩溃的黑天鹅事件是不可避免的。
作者的观点,我很认同,这源于我的混沌学背景。冥冥之中,我当年研究的虫口模型,就是大名鼎鼎的马尔萨斯人口模型。马尔萨斯提出的因为人口的指数级增长会远大于食物资源的几何级增长,人口的短时间增长会耗尽食物,从而使得种群保持在食物供给相持平的状态。对于普通生物可以通过饿死的情况来解决,而对于人类社会而言则是一个让社会崩溃的事件,他的理论在经济学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表明人类活动会受到自然资源的限制,人类的能力并不是无限的,无所不能的。
十二种严重问题
作者认为过去和现在,人类社会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可以分为下面三类十二种:
前四种涉及自然资源的破坏和消失
- 加速破坏自然栖息地,或者将其改造成人造栖息地
- 野生可食用动植物的过度消耗
- 相当一部分野生物种、族群与基因多样化的消失
- 种植庄家的农田土壤正在受到风和水的侵袭,土壤流失与盐碱化严重
这三种涉及自然资源的上限,索取越多,问题越大
- 石油煤炭等化石燃料的使用
- 淡水资源的过度开发
- 阳光带来的能源不是源源不尽的
这三种涉及有害物质的产生与移动
- 化学工业与其他制造业在制造过程中向地球环境产生与排放的有毒化学物质
- 外来物种对本地生态环境的破坏与冲击,加速了自然环境的恶化
- 温室气体的排放导致全球气温变化
最后两种问题与人口增长有关
- 世界人口增长,需要的食物、空间、水、能源就越来越多。
- 人口增长对环境带来的冲击,以及这个复杂庞大的动力系统导致的社会问题
实话说,即便第三世界不存在人口问题,第一世界的国家也不可能一直维持目前的生活方式,因为从本国与第三世界进口的能源正在逐渐减少。
第一世界的领导人不会建议让自己的国民降低生活水准,第三世界国家也开始意识到自己不可能过上第一世界的生活水平,那世界将会如何,如何能鼓励与协助所有人达到更高的生活水平,又不过度的剥削地球?这12个问题,相互影响,一种问题可能会恶化另一种问题。
社会崩溃的五个维度
关于已经消失了的人类社会,作者提出了一个五维框架,分别是:
- 生态破坏
- 气候变更
- 强邻在侧
- 贸易伙伴
- 对生态环境的回应
哪怕是今日最富裕,科技最先进的社会,仍然面临着日益严重、不可低估的环境和经济问题。作者选取了当下的美国的蒙大拿州,已经消失了的复活节岛文明、玛雅文明、维京文明等,具有参考学习意义的新几内亚、蒂科皮亚岛、日本,还有发生过大屠杀的卢旺达,一座岛却命运各异的多米尼加与海地,最后选取了中国和澳大利亚,希望当下的我们要多关注环境,谨慎的评估现有的措施,避免灾难的发生。从这个角度出发,反观世界政治与经济格局,也是很有启发的。
局部最优,影响了整体,有可能导致全局最差的局面。远见则是一种放弃局部最优的全局观,而往往有远见的人是最不被待见的,因为他们触动了很多人的急功近利的奶酪。
蒙大拿州
环境很好,但农作物产量低,又因为蕴含矿藏,变成了矿业工厂。作者认为,蒙大拿州的问题已经涵盖了上面提到的12个问题,由于此前开矿的商人不注意环境保护,导致很多有害的废物裸露地表,污染了地下水与土壤,然而新公司收购了这些企业后,在最短的时间挖矿然后申请破产,完美的逃避了治理的工作,最后环境恶化的苦果只能由当地居民和政府买单。
为此作者一直提出一个问题:
为什么在知道会伤害社会的情况下,个人或团体仍然会明知故犯?
这就意味着环境问题,大部分都不是科技问题,而都是人的问题。纳税人当然也不愿意承担治理费用,只要没蔓延到眼前,没有殃及到自家的后院,就可以了,这是大部分西方民主国家面对环境问题时候的困境。这种“对我自己有利,对你和其他人都没好处”的行为就是“理性恶行”。
与美国模式相反的则是荷兰,填海造地使得荷兰的五分之一的土地都在海平面之下,有钱人和穷人都住在一起,都必须一起把渗进来的海水排干,如果海堤崩塌、抽水机损坏,那么所有人都会遭殃。所以他们是全世界环境意识最强,对环保组织活动最为热心的人类。比起美国,有钱人只是想构建一块属于私人的乐土,用金钱换取私人服务,反对政府为了公共服务而增加税收。
这种私人化的美国精英,误以为他们不会受到社会问题的影响,而持有相同观点的格陵兰维京酋长最终发现特权只是让自己比别人晚一点点饿死。
已经消失了的复活节岛社会及附近的海岛社会
一开始,复活岛以及周边的小岛都拥有相当不错的自然资源,然而随着人类活动的增加,人口暴增,导致岛上森林消失,近海的贝类与鸟类消失,最直接的后果是整个族群分裂成了几个对立的部落,相互攻击抢夺,甚至发生人吃人的现象,文明不复存在。
这些海岛社会的崩溃都是在人口到达高峰、大兴土木和环境恶化后产生的。然而这些海岛的森林的消失,不完全是人类活动的结果,也有厄尔尼诺现象的影响,但这丝毫不影响一个过分利用资源的社会自我毁灭对后世留下的教训。
玛雅社会
从社会崩溃的五个维度来说,玛雅占了4个,
- 他们的确毁灭了自己的环境,特别是滥伐森林和土壤侵蚀
- 气候变化也促成了玛雅的崩溃
- 玛雅各城邦之间的龙争虎斗是引发崩溃的重要因素
- 国王与贵族之间关于政治与文化的争斗,导致年年征战
维京人
维京人建立好些聚居地,包括格陵兰岛、冰岛以及附近的一些岛屿,后来来自瑞典的维京人变成了俄国人,来自丹麦的维京人变成了英国人,在诺曼底登陆的维京人也放弃了斯堪的纳威亚语,开始讲法语。
在冰岛与格陵兰岛跌宕的命运,反应了维京人破坏了自己的生态环境,惨遭气候聚变,以及自身对灾害的应对能力与文化价值导致了让人哀伤的命运。然而,即使在最恶劣的环境中,人类社会的的崩溃也并非不可避免,一切取决于人类如何应对。格陵兰的维京人消失后,岛上的因纽特人接管了这个岛,对于自诩为欧洲文明人的维京人,保持了在大陆的习惯,要吃牛羊肉,愿意开荒种植,而因纽特人善于捕猎海豹,猎鲸,使用鲸油生火,因此顽强的活了下来。冰岛与格陵兰岛的土壤形成的速度缓慢,而侵蚀的速度很快,于是维京人不但没什么收成,连生火的木头也找不到了。
维京人在这些岛屿上也是有过辉煌的历史的,虽然短暂。因此我们不能轻视格陵兰岛上维京社会灭亡的原因,不能只认为这是一个小型的边缘化社会由于环境脆弱而灭亡的悲剧,与我们大型社会无关,因为随着一个个小社会的灭亡,最后一个大规模的聚集区也走向了末路,只是撑的时间久一点。
另辟蹊径,开拓成功之路
这里讲到的就是新几内亚,蒂科皮亚岛与日本的故事了。这归结到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的两种不同的相对策略:
- 有的小岛采取自下而上的管理方式,因为岛屿很小,居民们熟悉岛上的每一块土地,唇齿相依、休戚与共,每个人清楚的认识到保护环境是一件大家获利的事情,所以自下而上就是所有人携手合作一起解决问题。
- 自上而下的策略,就是大一点的海岛通过中央集权的大型社会,来管理资源。由于中央集权,他的财富来源于整个群岛,他希望一切稳定,后代们将统治权世代传交下去。
新几内亚人是极度具有好奇心与实验精神的,为了获得足够的资源,他们采取了有效的方式控制人口,通过战争、弑婴、避孕与堕胎等等。
日本原生的森林在300年前就已经砍伐殆尽,从丰田秀吉开始就有大兴土木的风气,砍伐大量的木头作建筑用,后来因为争夺木头导致了社会纷争,也因为水土流失导致农作物歉收因此德川幕府开始,通过发展渔业,变换岛上人的进食习惯,减少种植业,也采取了晚婚、增加哺乳期、弑婴、避孕与堕胎当时来控制人口,同时开始人工造林,包括每片地有几棵树都记录的清清楚楚。
对于日本而言,岛上的火山灰是很好的肥料,所以在一定时间得保育后,人工林成功的恢复了岛内的生态。不同的生态环境,因地制宜,制定合适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策略非常重要。
马尔萨斯危机
在非洲
非洲的很多地方,人类的聚居地生活还非常的原始,非常典型的第三世界。马尔萨斯对人口增长会大大影响生活的论调,一直都有争议,然而在非洲就很符合马尔萨斯老人家的论断。
日积月累和不断加剧的矛盾冲突是1994年卢旺达大屠杀的背景。大部分我们听说的是两个种族之间的仇恨,可是在卢旺达卡那马,居住的基本是单一种族,但是依然发生了暴乱。死的人约有6类:
- 单身的寡妇(或许是被遗产的其他竞争者杀害)
- 大地主
- 年过半百的男性(处于父亲儿子闹土地纠纷的年纪)
- 富有的年轻人
- 贫困的年轻人(相互残杀)
- 贫困的孩子(饿死)
卢旺达的大屠杀的原因比较复杂,然而作者认为人口压力是种族屠杀的一个重要原因,观察家普吕尼耶说道,
所有这些被杀死的人,都拥有土地和奶牛,而这些人死后,总会有人得到地和牛,在一个贫困和人口增长过剩的国家,这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诱因。
这就是冷淡且抽象的“马尔萨斯危机”的一个现实版解释。
在加勒比海岛
这个海岛被海地和多米尼加两个国家从中间一分为二划分开,在这条国界线上看多米尼加,郁郁葱葱的松树林,看海地则是出土不生的浅褐色。海地曾是法国殖民地,多米尼亚则曾是西班牙殖民地,海地面积只有多米尼加的一半,但是人口确实多米尼加的两倍。
此前,海地有很多的种植园,岛上则是由郁郁葱葱的森林,经济作物和木材一起被卖去欧洲,使得海地的社会是相对富庶一些,后来奴隶起义赶走了白人,但这些精英分子对法国有强烈的好感,导致他们只是代替了白人继续压迫当地的黑人。
后来的两位独裁者掌权,不同的眼光与战略成就了不同的两个国度。
- 海地的领袖致力于出口蔗糖、矿产、咖啡以及一些原料。
- 多米尼加的领袖致力于发展工业经济,建立现代化国家(尽管是处于私利),而且此志不渝的保护植被与森林,甚至动用军队来驱逐占地的贵族,多米尼加的几任独裁者都视宪法为空文,通过有效的手段巩固了中产阶级和资本主义。作者感叹道
原以为民主政权下的环境保护会比独裁政权更好,然而事实相反!
我们都熟悉美国人对拉美移民的矛盾和不认同,无非就是移民都是乡下人,干的都是美国人不爱干的活,把疾病和坏习惯带过来了,没有必要给非法移民提供医保与住房。是的,把美国换成多米尼加,把拉美移民换成海地,语境是一样的。
在澳洲“袋鼠国”
从未想到,原来澳大利亚的生态环境是如此的脆弱。土壤的平均生产能力低下给澳大利亚带来了不良的影响:
- 澳大利亚的农业成本非常高,因为运输成本太大;
- 由于原生林被砍伐殆尽,符合林业的成本高
- 养分少导致淡水渔业枯竭,近海渔业在萎缩
很蒙人的就是,澳大利亚的土壤看起来不是那么脆弱,最开始的大面积开荒导致植被难以在短时间内复原,种植一小段时间后就出现盐碱化。引进的兔子、狐狸与绵羊使得草场过度的放牧,以及被兔子挖洞导致植被被严重破坏。
澳大利亚只能通过出售矿产资源与旅游业来维持生计,而矿产的采集又会涉及到破坏环境,影响生态,从而导致天价治理费用的恶性循环。
作者说澳大利亚的环境问题正在以指数化的速度恶化,然而公众的环境意识在增强,结果如何,只能拭目以待。
结语
书中有对中国的环境情况的描述,由于成书于2005年,所以过了10年,国内还是有很大的变化的。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更坚定了一点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必须多阅读习近平主席治国理政的论述,关于环境问题,主席已经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述中定了调。
关停污染的小煤窑,关停耗能高的小钢铁厂,保住耕地红线,退耕还林,建立保护自然湿地,这些年的举措非常有力!
坚持的将近30年的计划生育虽然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不同声音,然而正是因为这项伟大的国策,让我们放缓了人口增长,缓解了因为人口增长带来的巨量资源压力,这种压力之下,经济是不可能有当前的腾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