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游侠刘邦--《秦崩:从秦始皇到刘邦》

这是李开元教授的作品,当年在罗振宇的影响下,看完了侦探小说一般的《秦迷》,从史料中还原一个备受争议的秦始皇,读完后意犹未尽,深深的感觉到春秋战国真是一个好时代,似乎是梦一般的存在。当我合上这本书的时候,我感觉对个人来说是一个苦难的时代,这个时候发生的故事其实与美剧《权力的游戏》一样,没有道德,没有底线,尔虞我诈,利益至上。

无耻的英雄时代

作者在书的末尾写道,那个时代,人人唯利是图,个个急功近利,周围都是生死搏斗,到处遍布尔虞我诈,成者为王败者为寇,建功立业的英雄豪杰们,何曾有暇于道德伦理。

李斯入秦,先投吕不韦,吕不韦败亡,他紧跟秦王政。李斯向秦王政推荐同学韩非,又进谗言毒杀这位旧日同窗。沙丘之谋,李斯与赵高联手伪造遗诏,消灭政敌扶苏与蒙恬、蒙毅兄弟。当赵高与二世亲近自己被疏远时,又与老臣练手欲诛赵高,结果反被赵高设圈套陷害。一切唯利是图,没有丝毫仁义道德

项羽与章邯在安阳结盟起誓,接受二十万秦军投降,三个月后又在新安将投降秦军坑杀干净。有何信义可言?只是为了眼前的打算

刘邦与赵高合谋杀秦二世共王关中,与秦军约降后再突然进攻,有何信义可言?都是阴谋诡计

那个时代,角逐于历史舞台的政治人物们质朴势利,利益的所在便是行动的所在,当道德与利益不合,便抛弃道德。

  • 道德伦理,影响国运,秦末修建阿房宫、骊山陵,北击匈奴筑长城,南修鸿沟征南越,这便是一味追求社会发展而导致了社会的不稳,这也是秦亡的其中一个原因。
  • 赵高设圈套陷害李斯、发动政变逼迫二世自杀,这不就是秦多年奉行功利主义,忽视道德伦理的规范和人文教育体系的建设,终于走向极端以至于道德沦丧,人心离散,这亦是秦亡的又一个原因。

秦帝国

秦都咸阳,屡经渭水冲刷,已是旧迹难寻。不过秦始皇开创的皇权官僚集权体制的政治形态,却延伸二千余年,秦制未亡,不断演变流传至今。

秦是重功劳阀阅的国家,将帅的记功升迁,官吏的积劳累进,均在法治之下,吏治赏罚分明,井然有序。始皇帝统一天下,从未诛杀功臣,也不无端株连大臣,吏治稳定,政权内部安稳。

秦帝国时代,户籍制度严密,个人的迁移受到严格的限制,平民百姓的生活圈子,大都局限于出身所在的乡县,不得随意流动外出。

秦帝国政府认命官吏有严格的籍贯限制,郡县长官一律不用本地人,由朝廷从他处直接认命,郡县属下的官吏皆用本地人,由郡县长在当地举荐考选录用,在外来的客籍官僚和本地土籍役吏之间实行严格的分断。

暴发成功的人,没有满足的幸福,永远在欲望的驱使下折腾翻滚。始皇帝晚年的帝国,宛如一辆不断加速奔驰的马车,已经失去了控驭;又宛如一张绷得越来越紧的弓弦,已经失去了制衡,至于马车何时坠毁,弓弦何时断裂,只是时间的早晚和机会的引发而已。

赵高

赵高是全才,不是阉才。入宫时约二十三岁,秦国的官僚制度完整严密,赵高在任下得到秦王的赏识,脱颖而出,成为中车府令,亲自为皇上驾车。赵高的书法,堪称一流,文字的造诣,极为高深,驾驭车马需要身体强壮,武艺高强,所以赵高是文武全才。始皇陵出土的铜车马中的车驾,就是中车府官的形象。兵马俑则是当年秦的京师卫戍部队京师军的影像,也就是章邯属下的部队形象。

专制体制下的仕途,等级制度下的官场,始皇帝下,人人都是身不由己的棋子,正当前程看好时,赵高触犯法律,由蒙毅审理,被定死罪,听候行刑,后秦始皇复核材料后,惜才不忍,恢复官职,这也为后来沙丘之谋(夺位扶二世)以及传假昭杀蒙氏兄弟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蒙恬和蒙毅都是秦朝的名门望族,三世功臣宿将,赵高与李斯设计诛杀蒙毅,后带假诏去劝扶苏与蒙恬自杀,蒙恬劝公子扶苏复核赐死之诏,扶苏放弃自杀,逼着蒙恬也服毒自尽。

李斯与韩非

两人皆是荀子的学生,成为荀子的两位高足。

  • 李斯出身平民,精明能干,能言善辩,有强烈的出人头地的愿望,追求成功与荣华富贵。
  • 韩非出身韩国贵族,口吃而不善言谈,孤僻内向,思想深刻,文辞犀利,是战国晚年的思想家。自荀子过世后,对韩非子的思想了解的最深刻的莫过于李斯了。

始皇帝好读韩非的书,韩非对人性和权力的分析,冷峻而近于严苛,君王是至高无上的国家权力的绝对体现,认为君王的意志是公意,臣民的意愿是私欲,必须采用法、术、势三件神器。

  • 法,就是治国治民的法律和章程
  • 术,就是支配臣下的权术,必须隐秘
  • 势,就是强制臣民服从的政治强权

李斯年轻时候曾作楚国小吏,看到厕所的老鼠一见人便四荒而逃,粮仓的老鼠肥大白皙,与人相安无事。李斯不禁感慨,**”人和老鼠一样,贤明与不肖,取决于在厕中与仓中的不同地位而已”**。这就是老鼠丞相名字的由来。

李斯拜别师傅荀子时候曾说,卑贱是人生的最大耻辱,贫穷是人生的最大的悲哀,长久处于卑贱的地位、贫穷的境地,反而讥讽富贵、厌恶利禄,以自托于无为来自我安慰和解脱,不过是无能而已,绝非士人应有的情怀。

李斯懂得,政治的本质是权力,权力高于政见,与道德无缘。在权势厉害和政治主张冲突的时候,权势厉害优先!在权势厉害和道德伦理不合的时候,抛弃道德伦理。这贯穿了李斯的政治生涯

项羽

西楚霸王,与虞姬一同刎别与乌江之上,留下凄美绝唱,让人已经忘却霸王落难的缘由。”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这就是描述当年项羽领军进行巨鹿之战的典故,这一战,秦军阵亡二十万,主帅王离战死,不谓不壮烈。

项羽是伟大的军人,无敌的将军和勇猛的战士,力拔山兮气盖世。治军、用兵、作战的才能,天下无双,论及政治才能,是有勇无谋刚愎自用的三流人才。对降服秦军的处治,需要政治智慧,他却简单的作为军事问题处理,谋于猛将而不议于谋臣,不考虑争取秦人之军心民心,不为战后未来做妥善的准备。坑杀降卒,埋下秦国人民仇恨的种子,使秦国军民从此敌于项羽,死心塌地的跟随刘邦浴血战斗。因为感情用,听从项伯辩解顾及战友情分,未能根据政治利益杀死刘邦,放虎归山。

章邯

因李斯支持,加上治军有方,临危授命,一度成为秦朝危难期间的中流砥柱,他击退流寇大军,歼灭楚王陈胜、齐王田儋、魏王魏咎、楚将项梁。长期作战,在巨鹿失势的同时李斯被杀,赵高有意切断二世与其的联系,对派往求援的司马欣置之不理。军情不利,皇帝不见,这是不详的预兆,狐疑失望,恐惧右边,特意选择了一条小道返回军营。果不其然,赵高已派人在其来时的大路设下埋伏,司马欣躲过一劫。

章邯是个坚韧不拔的秦国老臣,受先帝旧恩多年,虽然秦军亡魂也以十万数,诛杀的反秦将士也数十万计,在殷墟上降于项羽,为了保全二十万秦国将士,谁料数月后被坑杀。

刘邦

陈胜称王仅仅六月就军败身亡,俗话说,始作俑者,其无后乎。开创事业的人,往往不是完成事业的人。

刘邦与秦始皇是同一个年代的人,当年秦始皇出行,目睹了这盛大的车马仪仗,精锐的步骑警卫,盛装的秦始皇后,这个做泗水亭亭长的刘季,感慨道,”大丈夫当如此!”。

刘邦向着魏国,敬仰的是信陵君,向着秦国,敬仰的是秦始皇,这是他的两个人生偶像。

亡楚属秦,对楚国就官僚而言,莫过于国破家亡的不幸与耻辱,而对刘邦而言,只是换了一种生计。当时做刘邦的上司的萧何,发现刘邦虽然好酒好色,表面傲慢无礼,但是内慧有肚量,哪怕大醉,对有理切中的话几乎能马上醒悟,对他另眼相看。

信陵君窃符救赵

信陵君为战国四君子之一,号称门客三千,但留名只有三人,侯赢、朱亥与张耳。侯赢是一位年老的守门人,朱亥是个大力气的屠夫,与收留过刘邦的门客张耳。信陵君能礼贤下士,拜会侯赢,却能忍受其傲慢,在一旁等待侯赢与朱亥聊天,这是何等的宽厚。

这是战国特有的游侠风,重在心领神受,恩怨铭心刻骨,喜怒不形于色,然诺不轻出口。政府法制,总有力不可及的地方,统治的真空,一定有隐形的力量来填补,这就是游侠的背景。

战国时代,任侠者都是强项的游民,不从事生产,崇尚武力,在主流的法制与伦理道德外,凭着放荡的生活,不顺从的精神,营造着独立的精神与实力的世界。任侠者之间,有取必予,有恩必报,讲的是义气;承诺的事情,一定做到,救人之难,不避生死,讲的是信。士为知己者死,就是任侠者的理想极致。

结语

历史是文明的核心。历史在,文明就可以复活。

从李开元教授的作品,让我看到一个更平民化的战国,看到一个更真实的楚汉相争的故事,从故事来看,刘邦虽然好酒好色,胸中有格局有城府,能力也不弱,并非”力拔山兮气盖世”的项羽所能匹敌,倘若公子扶苏不死,秦或者以另外一面展现世人。

这一切,付笑谈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