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很久之前就想看张五常先生的大作《中国的经济制度》,毕竟在我心里张先生一个走下神坛平易近人的经济学家。他从经济学当红的芝加哥大学走出,回到香港中文大学任职,与那些我们认为是神一样的经济学巨擘嬉笑怒骂,无形中彰显了先生的学术地位。
虽然从另外一个阴暗角度看先生,同样的行为也可以被称作狐假虎威,有抬高自己身价的嫌疑,不过从字里行间能看出先生的风骨,我决然不会从这个角度来看待先生。
先生很早就提出了国人要对自己的经济制度要有自信的观点,自信不代表我们的经济体制不存在问题,而是要客观的看到我们经济制度的优势,不断的补足短板。所以正如外人会正反面讨论先生一样,不同的经济学家也会正反面的讨论当下的经济制度,不同的前提假设,不同的理论框架,结论不同很正常,但是时间会证明哪个解释是对的,哪个是错的。
制度自信–《中国的经济制度》
经济的本质是解释当下,适当的对未来做一些预估,如果连当下都无法解释,做那么多数字游戏又能怎么样呢?这是先生一直秉持的观点,我是非常认同的。弗里德曼曾说,斯蒂芬(张先生的英文名)你应该总结出一个与西方经济学不同的东方经济学,因为你可以做到的,而且那你就伟大了。如果借用《什么是科学》的作者吴国盛先生的话来说,我们应该坚信我们的桃树结出的桃子不比西方的苹果树结出的苹果差,但是要期望我们的桃树结出苹果,那是荒诞的。
交易费用
如果交易或制度费用不存在,不会有市场
这是张先生对为什么会有市场存在的解释,这是非常独到见解!
张先生认为中国的等级排列其实是合约的约束,在资产本身没有权利界定的情况下,需要有这种排列界定来减低在竞争下的租值消散。是中国的经济改革必须有一种转移,要从以等级界定权利的制度转到以资产界定权利的制度,或者说要从一种合约安排转到另一种合约安排来约束竞争。
解释中国三十年来的发展的重心是。没有经过流血的革命而做到这种合约转移,可以视为奇迹。而张先生指出,成功的关键,是中国用上一种刚好坐在上述的两种合约之间的另一种合约。
贪污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反向关连,推翻了贪污对经济有贡献 的说法。但是,如果一定要说一点贪污的好处,那就是用金钱补偿特权份子或减少他们对改革的抗拒。
所有权和使用权分开
这就是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关键,理顺了这个国家关于如何在社会主义制度下搞市场经济的难题。
投资者要付百分之十七的产品增值税。县取此税的四分之一,即产品增值的百分之四点二五。土地出售的收入,如果是正数,县收百分之七十五,百分之二十五交上头。这百分率不是一致的:地点较佳的县,分帐率会较低。这就是土地财政的根本源头,似乎从未有人如此开诚布公的讲过。
由于县市的经济权力最大,这一层的竞争最激烈。火上加油,权利的界定的原则无处不用。县的地理界线划分当然清楚,而县干部的权力与责任的划分来得那么清晰,今天的县无疑是一级的商业机构了。性质类同的商业机构互相竞争,是县与县之间的激烈竞争的另一个理由。
县与县之间的激烈竞争不寻常,制度不难抄袭,但需要地区没有顽固的利益阶层,也要有像中国共产党那样的组织来推行。困难所在,是我们面对的是个复杂的合约制度,此前没有见过。演变迅速,过程中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安排,要到尘埃渐定才依稀地见到一个可以理解的图案。
改革者
我们不能以一个改革者的言论甚至行动来评价他的政绩。他的成败只能以效果衡量。当下的经济制度可以理解为把人民币下了一个可以成交的指数为锚。一个国家的货币可以用一篮子物品的物价指数为锚,用不着要有真实物品的储备,条件是央行当局要有些外汇储备,必要时左右一下,而更重要的是不用货币政策来调控经济。把货币的用途限于货币现象,将汇率与一个可以成交的指数挂钩是不难维持的。是市场合约的自由与弹性协助中国在九十年代幸免于经济衰退的蹂躏。
结语
这是一本很有争议的读本,但是并不影响我对先生的崇拜与敬仰,先生的求学经历传奇,也能让我在内心挣扎的时候获得一份力量,我永远不会忘记伊藤穰一的话,没有人在别人的指导下获得诺贝尔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