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一花一世界--《经济解释》

花了半个月时间,把一直拖着没看完的《经济解释》给翻完了,全书一共1000页上下,之前看到500多页后就看不下去了,主要是内容看得有点不明白,而且五常先生的港普,读起来真有点不容易。

五常先生,是我非常尊敬的一位经济学家,不过他成书的风格有点不同,带着港味的普通话,其实是不太好理解的,比如”多个香炉多个鬼”,这种表达很传神,但是没有粤语功底的人,看起来也会遭殃的,看这本书改变了我读书的习惯,心里默读的时候用的粤语,而不是普通话,因为好些地方,用普通话来念,感觉很别扭。

一花一世界–《经济解释》

看起来,五常先生和好些诺奖的得主交情甚深,而且大家也公认五常先生在这个领域有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是一个中国人,科斯(Coase)念念不忘让五常在中国搞一个新的经济学学派出来,科斯的中国情结也是很让人动情的。

少年离经叛道

这并不是说五常先生在年少时候就出类拔萃,做出了什么轰烈的事情,而是在当年佛山华英中学(现在的一中),连续三年,考试都失利,后来还被逐出校门,回港后在皇仁书院念书,还是被逐出校门。几年后去洛杉矶念书,超龄读本科,非常的勤奋,以至于读书九年后在华盛顿大学荣升正教授。

五常先生说,如果参加当下的国内高考,他或许是落榜的一员,回国后发现了不少聪明的学生,但是思维过于僵化,不敢质疑老师说的,更不要说理论了。我也属于那种考试不讨巧的人,开玩笑的说,如果要我考研,我是考不上的,但是上了研究生要毕业是一点问题没有,不过做学问还是要谨慎与认真,我也算是以异类的方式坚持着我的坚持,或许有天我也能模仿先生,做出一番事业吧。

忘记学过的经济学,回到交易费用上来

五常先生自己坦言,虽然他的研究回到了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上去了,但是他和现在谈到的新古典主义经济学可不是一回事。标榜古典经济学的研究方式,是因为五常先生坚持经济学是要解释现实的,而不是糊弄一大堆数学,最后出来一个与现实并无太大关联的结论,虽然搞数学他也是一个好手。

数学能解得通的,逻辑一定对,但是逻辑对不代表解释世界就对了。推测与解释是同一回事,有事前和事后之分,前者是看到局限的变动推断什么现象会接着出现,后者是事情发生了,追溯发生的原因。经济的理论,大抵都是先有理论,然后找真实的例子塞进去,手里那些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

五常先生提出功用这个概念不合适,只是武断的以数字排列选择的随意定名,用以解释人的选择行为,这也是他老师阿尔钦的原话,包括施蒂格勒等一批的学者都是认同的。五常先生抛弃了需求理论中的功用的概念,重新使用亚当斯密提到的用值与换值的概念,当一个人提出一个与此前不一样的理论的时候,需要对框架内的术语做一个重新的定义,五常先生做了,把所有的心得汇集成这本《经济解释》,于65岁之后提笔撰写。

五常先生提出,市场出现的原因是为了减少某些交易费用或者社会费用,产权成为了交易可以进行的一个前提条件。五常先生把经济学框架简化成需求定律、成本概念与竞争含义,引入了交易费用与适者生存的公理。五常先生一直坚持,一个制度的运作有深浅不同的层面,不够深入往往不是真的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无疑是人类经济历史中重要的一章,对于很多人而言,未必能分清政府策划和政府的市场干预的区别,即便是芝加哥大学的专家也是反对后者,而不是前者。

传统的中国社会的礼教有足浴减少交易和监管费用,所以能够在很早时候让中国进入了繁荣的社会,虽然以伦理治国可以大规模的减少制度费用,但是传统的模式有两大弊端,一是不容易更改,动不动就说这是祖宗定下的,二是学而优则仕,有识之士都做官判案去了,走科学路线的罕有。

工业的发展,打破了家庭结构,旧的伦理规范对工业社会的司法制度并无太大的帮助,而且西方的司法前后存在了2000余年,营造了一个陌生人合作的社会范本。新劳动法的出台,五常先生认为,过于保护劳动者会造成雇主不会轻易聘请能力不足的员工,而且会压制上头教和下头学的机会,因为每天都要产出,因此容易导致员工变成流水线上的工具,除此之外啥都学不到。

结语

一千多页的书,而且提出了一种经济学的新蓝本,内容不谓之不详实,收益良多,毕竟能提出自己一家之言的学者,有自己的思考深度,也有自己的学术地位,能在圈子中嬉笑怒骂自成一家,本来就是大师的所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