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成人之旅--《巨婴国》

在北方,时不时我们会抛出一句俚语,滚犊子,意思就是一边凉快去的意思,后来有人把它改了一个说法,美其名曰”翻滚吧,牛宝宝”,要不知道缘由的人还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武志红去年出版的文集,暂且叫做大宝宝书,也不为过。

担当

最近,我迷上了多年前郭宝昌导演的《大宅门》的主题曲,这带着京腔的歌曲,让我感觉特别有味道,尤其是这么一段

平生多磨砺,男儿自横行,站住了是个人,有情义有担当,无依无傍我自强

第一次听这歌的时候,我仍是个中学生,记住了旋律,但对这词却没什么感触。多年以后,重听此曲,感觉能做到这几句话的人,实在不多,身边若有此等人,且行且珍惜啊。

担当这个高频词,总会在我们的耳边响起,感觉稀松平常,然而扪心自问,自己有担当吗?我想许多人都会迟疑不决。作为历史上仅有的一代独生子女,啃老族比比皆是,而独当一面,有担当有情义的人,似乎就不多见了。

尤其是是”巨婴”一词被提出以后,对照巨婴的表现,比如”到处找妈,让人擦屁股”、”不敢独立承担”、”错全都是你的”发现自己身上也有不少,然而只有知道了自己的不足,那么自己才有改进的方向,身为人父人母的时候,才会想着规避那些自己曾经掉过的坑,而不是效法自己童年的经历,原封不动的传递给下一代。

边界

有一个边界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就是高考过后两个月,很多人就从高中生转变到大学生,他们准备好了吗?从高等院校毕业,一个月后就从学生变成了社会人,他们准备好了吗?

前者是从灌输式的应试教育向自己探寻的科学教育转变,后者是从一个饱受呵护的大温室走出转向一个需要自己经历风雨洗礼独立担当的人,算是一种心理上的断奶。然而,对于十个月大的婴儿,身体上的断奶都不容易,更何况是心理上的断奶,很多人并未意识到这点,于是仍然保持着巨婴的心态。

美国神话学家约瑟夫·坎贝尔说,

一个完整的生命即是一个英雄之旅,完成了这个旅程的人,最后会发现,外部世界的善与恶,和自己内心的善与恶,是一回事。

武志红认为,生命就是这样一个过程:

本是一个孤独的能量体,它需要在关系中借助镜子,照亮自己,当这个能量体彻底被照亮后,开悟就发生了。在言语上谈论死亡能量和生的能量是一回事,但真的要将它活出来,实实在在体证到,很不易。

利己和个人主义意味着自私自利和自我中心,而利他和集体主义则意味着自我牺牲和奉献,具体到生活中,就成了这样的人生观:我要为别人活着。随着年纪的增长,慢慢的找不到自我的存在了,人性的扭曲便慢慢开始了。

为了你好

当父母喊出“一切都为了孩子”时,很容易导致一个恶果:大人们把自己的生命价值捆绑在孩子的身上,令孩子感到额外焦虑。父母把自己未能实现的愿望全部寄托到小孩身上,希望他能承载父辈的梦想,走得更远,事实上却是事与愿违,至少我看到和我一起长大的小伙伴,面对这样的压力,很少有不叛逆的,同时也把父母气的直咬牙的。

人生最大的噩梦是,你身边有一个人,无论你做什么,她都要纠正一下。你必须按照她的来,否则不罢休,一件小事的纠缠,都能发展到你死我活的地步。

就我自己而言,我也很反感别人打着对我好的旗号,来对我进行说教,不知不觉的产生了属于自己的思辨逻辑,虽然一开始我是为了反对别人说教,慢慢演变到对一些我感兴趣的观点,即使批判性思维的初衷不是为了驳倒对方,但是我表现出来的状态却让人误解成诡辩,或者喜欢抬杠。那个阶段,确实是因为脑子里的问号太多,自己无力承担,而心理上未能断奶。

我是我

据说,古希腊德尔菲神庙的墙上,有一些铭文,其中有两条最为有名的格言 ,其一便是:“认识你自己”。只有认识了你自己,你才能成为你自己。

他者即地狱,波伏娃的毕生情人萨特如是说。意思是,如果一个人不是主体,而是成了围绕着他人来转的他者,那他就是身处地狱中。最深的关系里,你希望对方尊敬你,视你为一个高高在上的伟人,还是希望对方将你弄成一个孩子?

对于爱人,尽可能给予高质量的回应——“深深的理解和接纳”,并带着热情,但是守住自己的界限,不要沦为对方的奴仆。

全能自恋

崇拜加照顾,是搞定巨婴的绝招!

封建皇帝制度设计,不过是早期婴儿的全能自恋感的展现:

我即世界,世界即我,整个世界为我所用……

太平天国以及老百姓的皇帝梦,是巨婴梦的最高表现。回看中国历史,哪怕再出类拔萃的文人,都缺乏个体性自我,逃到山里的隐士,也会幻想着哪一天被皇帝这个大家长请出来,给予重位。基督教文化,有一个神性的大家长——上帝,所以家庭中就没有了人神般的大家长。

这些大宝宝们都是这么思考问题的:

  • 一、全能自恋。我是全能的神,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 二、自恋暴怒。意愿被拒绝,神就会变成魔,而生出摧毁欲。
  • 三、彻底无助。暴怒不能表达,就会转而攻击自身,让自己不能动弹。
  • 四、被害妄想。我的所有不顺,都是因为外界有一个魔鬼害的。

好人?坏人?

好人,在乎的是好坏对错,而不是爱恨情仇,久而久之,就成了一个道德正确的僵尸。好人看不到自己的恶,就很容易看到别人的恶。所以,要知道,善良与好人常常是一个防御,防御的就是自己身上的恶。好人太喜欢自己的“好”,到了一定程度甚至会丢掉人性。

他们会严重委屈自己。他们对别人越好,对自己就越委屈。一个成年人,在外部世界是没脾气的好人——因他控制不了,而在家则可以是肆虐无度的暴君。

弗洛伊德说,一个人必须学会合理或象征性地表达他的攻击性,否则他就会出心理问题。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价的,而一个常见的代价是——我不再是众人口碑中的好人。不管全世界怎么说,都认为自己的感受才是正确的,无论别人怎么看,绝不打乱自己的节奏,这就走出了自己的心结。

绝境

一个被照顾得很好的孩子,他会觉得自己活在善意满满的世界里;一个被照顾得很不好的孩子,他就会觉得自己活在一个恶意满满的世界里。前面一种孩子会觉得他活在天使环绕的世界里,而后面一种孩子会觉得他活在魔鬼环绕的世界里。

按照心理学的理论,孩子要跟妈妈长到3岁,而且妈妈的爱要有质量,如此就可以形成基本的安全感。

对婴儿来讲,边没有人陪着,是极其可怕的经历。那意味着,他时刻都处于地狱中,甚至,他时刻都是在和魔鬼打交道。用稍理性的话来说,即精神分析的一句名言:

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没有回应,就是黑暗;有回应,就有了光。

对一个人而言,最可怕的是,他最为重要的感受,却被周围人否定,说你不应该这样,你应该是相反的样子,这本质上是饱受折磨的灵魂被驱逐到一个角落。

作为新晋父母,关于孩子哭闹要不要抱着哄,小时候犯错误捣蛋要不要训斥,小朋友不听话要不要打屁股,其实我们不能只想着传统,只考虑我们小时候的经历,多从心理学出发。三岁定八十,我认为额并不是说三岁不管脾气就会坏到八十岁,而是三岁开始慢慢他的脾气秉性就能慢慢表现出来了。

食色

性与欢愉,或者说生命,就是在生与死之间游戏。所以,性中,藏着一切人性,从挚爱的生,到虐恋的死。性的需要和饮食的需要一样难以戒除。”

传统观念上,情欲是有罪的,但情欲是不可遏制的。所以,通过勾引对方的情欲来释放自己的情欲,又通过打击对方的情欲来转移自己的罪恶感。

灭掉性欲,至少灭掉性魅力,灭掉攻击性,也灭掉情绪与火热的情感,徒具好人的外壳,这是最常见的逃离真自我的方式之一。真自我是危险可怕的,而好人是会被认可的。以此,保留了人际能力,但失去了活力的内核。

英雄之旅,化蛹为蝶

神,是金光闪闪的,魔,则是全黑的,如同死神,但它们其实是一回事。

我选择,我自由,我存在。存在主义哲学,可以概括为这样的三句话,其中的关键是选择,你的选择决定了你是谁。诺兰的《蝙蝠侠》三部曲的第一部中,青梅竹马的瑞秋对布鲁斯·韦恩说

你内心深处如何并不重要,你的所作所为决定了你是谁

在坎贝尔看来,最重要的自由,或者说自由的真谛,是战胜了内心的恐惧,拥抱了内在黑暗后达成的一种状态,坎贝尔将这个历程称为英雄之旅。成为你自己,完整地成为你自己的历程,就是每个人的英雄之旅。这至少需要两点:

  • 一、在现实世界展开你的心,由此,你将难以观察的内在世界,投射到了外部世界上,就如同将电影胶片投射到了屏幕上,这样你才能观察到,你的心是怎样的;
  • 二、深入认识你自己,特别是那些让你恐惧的部分,最初你不可避免地会认为,是外部世界让你恐惧,最后你会发现,你真正恐惧的,是自己的内在。

这个历程,不是让你自己变得更好,而是能碰触到你自己真实的、看似恐怖的人性。英雄之旅,不是一棵小树拼命长成正能量满满的大树,而是同时也深入黑暗汲取能量的完整大树,它的树冠伸向明亮的天空,树根则扎根黑暗的大地。

这个过程的关键,是碰触痛苦与黑暗碰触了自己的痛苦,才能懂得别人的痛苦;碰触了自己的黑暗,才能容纳别人的黑暗。真碰触到时,会发现痛苦中有馈赠,而黑暗即是力量与生命。

没有人能逃离这个过程,只是不见得每个人都能走完自己的英雄之旅,成为一个有担当,敢爱敢恨,心理成熟的人。

结语

记得木心归纳自己的一生说道:有爱有恨,从小有,现在有,爱到底,恨到底。

爱,就是“我”与“你”相遇,只有真实,才能相遇。爱,成立家庭,都是孤独心灵在寻求链接,但希望能真的抱慰彼此,而不只追求形式上的完整。

下次我们试一下,在某些时刻,在你珍惜的朋友、爱人或小孩面前,全神贯注地在一起,用你的全部身心,去听对方讲话,让他感受到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