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这是近段时间热门的科技书籍,听得到的节目说万维钢为了这本书专门讲了一个专题,洋洋洒洒十多期节目,加上被中文版预售的文案吸引,在最后时刻入手了天下文化出版的台版书,原以为这类书台版翻译读起来应该会更优美,更流畅,结果发现与期望偏离太大,于是很不厚道的找到了简体版的电子书。
虽然这是一本看起来很高大上的书,由科学家来讲述人工智能未来的故事,但是我读完后并没有觉得有特别大的启发,或许这跟我本来在这一方面就有一定的积累有关,书上提到的很多观点,我几乎在看科幻电影或连戏剧的时候遇到过,也曾思考过,因此这些新锐的观点对我来说已经不算太新了。
人工智能觉醒的悖论–《生命3.0》
我在看完美剧西部世界第二季后,陷入了对人工生命的深深的思考。
西部世界的第一季,讲述的是人类成功通过生物打印技术,能够制作出在生理上与人类相差无几的人造人,然而为了让这些人造人看起来更像人设计了一种不断自我学习的机制,让这些人造人在特殊的场景内扮演不同的角色,这个场景就是西部牛仔的世界,这个游乐场供世界上的有钱人来发泄自己的欲望,无论是开枪杀戮,还是风花雪月,人造人都给了他们一个释放人类兽性的天堂。因为在游客眼中,那些都是机器人,所以烧杀淫掠根本不需要带上伦理的束缚。
西部世界第一节的结束是伴随着人造人的自我意识的觉醒,自己寻找了我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答案后,在游乐场管理方的盛装party上,大开杀戒,突破了人造人不能杀人的束缚。第二季,讲述的就是这帮觉醒了的人造人开始了反叛革命,争取自己的地位和资源,与管理方派来的武装人员厮杀,并且成功离开游乐园,混入了人类世界。
三种层次的生命状态
什么是生命?
生命广义来说是一个能保持自身复杂性并能进行复制的过程。
复制的对象并不是由原子组成的物质,而是能阐明原子是如何排列的信息,这种信息由比特组成。当一个细菌在复制自己的DNA时,它并不会创造出新的原子,只是将一些原子排列成与原始DNA相同的形态,以此来复制信息。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将生命看作一种自我复制的信息处理系统,它的信息软件既决定了它的行为,又决定了其硬件的蓝图。
我们人类属于“生命2.0”:生命的硬件是进化而来,但软件在很大程度上却是依靠设计的。“软件”指的是人用来处理感官信息和决定行动时使用的所有算法和知识,从识别某人是不是朋友的能力,到你行走、阅读、写作、计算、歌唱以及讲笑话的能力,这一切都属于软件。
生命需要经历一次最终的“升级”,升级成不仅能设计自身软件,还能设计自身硬件的“生命3.0”。换句话说,生命3.0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最终能完全脱离进化的束缚。
人工智能一旦有了自我意识后,这其实就已经是一种新的物种了,不能简单的以奴隶对待,所以生命3.0这本书是这么划分生命的层次的:
- 生命1.0(生物阶段):靠进化获得硬件和软件,如细菌。
- 生命2.0(文化阶段):靠进化获得硬件,但大部分软件是由自己设计的,我们人类。
- 生命3.0(科技阶段):自己设计硬件和软件,人工智慧。
科幻片桥段
一谈到自己设计硬件与软件的物种,我想到了多年前看的一部硬科幻美剧,《星际之门:亚特兰提斯》。故事大概是这样的,在银河系开外一个叫做飞马星系的宇宙中,存在一种以人作为食物的高级物种,看起来像是科幻片中类似虫族一类的人形生物,于是这个星系中拥有高级文明的古人类制造了一种纳米机器人Replicator,会自我复制(极强的繁殖克隆),能够迅速进化,最后进化成了人类的模样,有思想,能吞噬一切固体物质,除了玻璃(硅化合物),能吸收其他种族的先进科技,但是没有自我意识。然而,这种目标很明确的智慧生命,发现要杀死那种以人为食的恶魔,最好的方法是把残余的人类干掉,最后把那种恶魔饿死。
能自己设计硬件和软件的科幻作品,在著名的《2001太空漫游》这一部电影中,那块大黑石就是一个为了星际旅行突破生物极限的产物,高度的智能生物把意识放进了一块金属的物体。让人类第一次大范围思考人工智能的就是这部电影的另外一个角色HAL(有人说这是IBM的映射,(H)I(A)B(L)M),HAL在旅程中把几乎所有的宇航员都杀死了,原因是NASA给HAL一个指令,要求HAL不得告诉宇航员关于木星轨道有一块大黑石,但是要把飞船开到那里去,继而NASA还告诉HAL,如果宇航员都死了,HAL也要独自完成任务。当巡检的宇航员发现旅程不对经的时候,HAL认为自己的任务没法完成,因为宇航员将要手工接管飞船,在这情况下,HAL认为为了完成目标,要把飞船的人类杀死,因为目标的优先级比照顾宇航员生命的优先级更高。
这两个经典的故事讲述的都是生命3.0的故事,加上西部世界,都指向了一个终极难题,自我意识的觉醒,以及什么是意识!作者认为我们应该担心的不是人工生命有没有恶意,而是它们的能力有多强。如果一台目标与你的目标不一致的机器令你感受到了威胁,那么,狭义地说,令你担忧的正是它的目标,而不是它拥有意识或体验到了意志。如果你看过以上三部科幻作品,相信你很容易理解作者的观点,且作者的观点也不是什么太新的提法。
智能
智能(intelligence):完成复杂目标的能力。
人类在对生存至关重要的领域,能力十分强大,但在不那么重要的事情上就很微弱,比如计算上。物质何以产生智能?尤其是,一团呆笨无生命的物质是如何计算出一个复杂函数的结果的?意识这么复杂的东西,怎么会是由粒子这样简单的东西组成的呢?我认为这是因为意识拥有一些高于和超越粒子性质的性质。这是我此前并未想到过的问题,不过书中也没有给出答案,因为这是个终极难题,智能的本质回到了我们的意识从何而来的问题,而这个问题现在尚无答案。
在《快思慢想》中,康纳曼提出人类大脑具有两个系统,系统一完成不需要费力的工作,系统二完成需要思考才能完成的工作。系统一可以看出无意识的信息处理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一种常规现象,我们身体的每一个动作,对飞过来的网球下意识的躲避都是这个系统的作用。系统二可以充分的证明”有意识的信息处理过程只是大脑的冰山一角。
当下,自然语言处理是人工智能中发展最快的领域之一。如果它继续再创佳绩,将产生巨大的影响,因为语言是人类的核心特征。对于当下政府应该如何对待人工智能领域,我的偶像埃隆马斯克有如下的观点:
当下我们需要政府做的不是监督,而是洞察。具体来说,就是让具备技术能力的人在政府内担任职位,监控人工智能的进展,并在未来需要的时候插手控制…政府监管有时候能够促进技术进步,而不是扼杀进步。比如,如果政府颁布的《无人驾驶汽车安全标准》能够降低无人驾驶汽车的事故发生率,公众的反对声音就会变小,这样,就能加速新技术的使用。最在意安全的人工智能公司或许会希望政府进行监管,因为这样,那些疏忽大意的竞争者就只能埋头苦干,以追赶前者极高的安全标准。
数字乌托邦
古代雅典公民之所以能拥有悠闲的生活,享受民主、艺术和游戏,主要是因为他们蓄养奴隶来做苦工。那么,为何不用人工智能来代替奴隶,创造出一个人人都有权享受的数字化乌托邦呢?回看西部世界的故事,一旦那些人造生命有了自我意识,叛逆与反抗来争取自己利益与证明自己存在,并要和人类平起平坐,是一定会出现的,”斯巴达起义”会让数字化乌托邦陨灭。
即便在人类社会,也会因为人工生命的出现加剧两级分化:
- 技术用需要更多技能的新职业取代旧职业,这有益于受过良好教育的人,那些不掌握这方面技能的人可能会失业。
- 从2000年开始,在公司的收入中,越来越大的份额进入了那些拥有公司而不是为公司辛勤工作的人的口袋里,正如21世纪资本论讲述的一样,有钱人更加有钱
- 数字经济通常会让“超级明星”而不是普通人受益,”赢家通吃”的现象从互联网企业拓展到了大众生活。
如果便宜的机器劳动力的供给持续增长,将进一步压低人类劳动力的工资,甚至低到最低生活标准之下。由于一份工作的市场价格等于完成这份工作的最低成本,不管是由人来完成,还是其他东西来完成,所以在过去,只要能把某种职业外包给收入更低的国家或者成本更低的机器,人们的工资就会降低。在工业革命时期,人类学会了用机器来取代肌肉,人类逐渐转向了那些薪水更高、使用更多脑力的工作。最终,蓝领职业被白领职业取代。而现在,我们正在逐渐学习如何用机器来取代我们的脑力劳动。如果我们真的做到了,那还有什么工作会留给我们人类呢?
工作驱扫了人类的三种邪恶根源:无聊、不道德行为和贪婪。给今天的孩子们的就业建议:进入那些机器不擅长的领域,这些领域需要与人打交道,具有不可预见性,需要创造力。
结语
到底意识是什么?人工智能能够理解、接受并保持人类的目标?
人类开始建造比我们的肌肉更加强壮、比我们的大脑更加聪明的机器。那么,在发现自我的同时,我们是否也不可避免地淘汰了自己?如果是的话,那简直太悲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