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它山之石:比尔·盖茨最新荐书-《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

今年的琶洲书展,我去的特别早,然而与往年不同的是,我竟然对书展的书无动于衷,不像以前总有许多书想买,由于经费有限往往纠结买哪一本好。

往常最吸引我的就是港台馆,不少人文类、经管类与科技类的书都会让我爱不释手,可是今年并没有出现让我眼前一亮,怦然心动的书。或许是我总在思考,我究竟要看什么书?

今年的书展并没有出现太多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作家写的书,获普利策奖作家的书也不太多,加上台版的《生命3.0》翻译得真的不太好让我对台版的科技书籍有了少许成见。有限的时间内,我围绕着港台馆走了几圈,依然没找到心仪的书,最后只好作罢,空手而归。然而回到单位,忽然想起某本讲述意识从而而来的书没有简体版,原本应收入囊中的,于是托朋友从书展带回,至少今年还不至于没有任何收获。

它山之石

我忽然在想,自己想看的书都是从什么渠道认识的呢?我自己梳理了一下,要么就是京东亚马逊的销售榜单,要么就是罗振宇的节目推荐,还有盖茨自己的读书推荐,最后就是自己看书时候提到或引用到的书。那些销售榜单,我已经很少关注;罗振宇介绍的书越来越少,而他介绍的好些书我都找到了电子版;盖茨推荐的书最近几个季度全是英文版的,没有中文翻译;自己看书提到的让自己感兴趣的书,我几乎都网罗到了电子版,都在电脑里躺着。

新书没翻译,电子书又一堆,而我一年最多也就看个50本书,加上自己的书越看越多,对新书也越来越挑剔,所以就遇到了许久前曾经遇到过的问题:

我应该看些什么书呢?

我给自己的答案就是,重点关注罗振宇推荐的书加别盖茨推荐的书!鉴于我的公号的阅读量一直稳定于50左右,关注的人也稳定在128上下,你们都是我的真爱,于是我想除了“个人随笔”,“读书笔记”这两个专栏外,我想单独开辟一个“他山之石”,定期介绍比尔盖茨推荐的好书,因为他此前的书真的让我看到了更宽广的世界,我希望对你们也有用。

《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

这是比尔盖茨在18年8月14日推荐的书,英文名《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我暂且译作《脱离了资本的资本主义》,盖茨书评的题目是《Not enough people are paying attention to this economic trend》。盖茨认为似乎大家都忽略了这么一个经济趋势。以下是译文:

大家忽略的经济趋势

我念哈佛大学大一下学期课程的时候,我故意去上那些我并没有选修的课程,而我几乎逃掉了我所有的选修课除了介绍经济学的“Ec 10”。因为这位杰出的教授,所以我对这个话题着了迷。他教的第一课就是供求曲线,至少我在念书的时候,这个曲线很好的诠释了全球经济发展的状态。

供求关系曲线是与两个假设有关。第一个到现在来说勉强说得过去,那就是随着需求的增加,供应也会随之增加,然后单价就会回落。如果价格去得太高,那么需求就会萎缩。两条线的交点就是所谓的均衡点。均衡点很奇妙,因为它表示了当前社会最大的功用(借用张五常的中文翻译)。让好东西变得大家都可受用,不再稀缺,且有利润,这是一个大家都好的局面。

第二个假设是随着需求的变多,总成本也在增加。想象一下福特推出一款新车,第1辆车的成本稍高,因为需要花钱设计和测试,后续的生产成本就几乎一样了,需要同样量的材料和人工。第10辆车和第1000辆车的成本都是一样的。这个道理贯穿在20世纪里的世界经济的各个领域上,包括农业产品和资本运作。

软件可不是这么玩的。微软或许会花费许多费用在开发一个程序的第一个副本上,此后的所有副本几乎都是免费的。不像过去经济活动中的货物那样,软件是一种无形资产。软件不是唯一采用这种模式的,数据、保险、电子书甚至连电影都是采用这个模式的。

当前经济中脱离老模式运转的份额越来越大。新模式影响了不同城市的经济活动,从税收到经济政策,有的呈现出欣欣向荣,有的却不断落后。总而言之,新经济模式下的社会治理制度并没同步跟上。这就是大伙都忽视的其中一个全球大趋势。

这是我看过的关于解释这个主题最棒的书,《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由Jonathan Haskel 和Stian Westlake共同撰写。他们从定义无形资产为“一种摸不着的东西”开始,虽然这是显而易见的定义,但其与众不同的内涵是无形工业的运动完全不同于有形工业!那些你摸不到的产品拥有着不断变化的竞争力与风险,这些属性对制造它们的公司同样如此。

Haskel和Westlake概述了无形资产投资与传统表现不一样的四个原因:

  1. 这是沉没成本。一旦投资失败,你不会拥有机器一类东西,毕竟出售机器实物可以回收一部分的资金。
  2. 它往往会产生溢出效应,可以被竞争对手的公司利用。 优步最大的优势在于它的驾驶员网络,但是常见的是一个优步司机同时也为Lyft开车。
  3. 它比实体资产更具可扩展性。当为第一件产品买单后,后续产出的产品几乎可以大量免费的复制。
  4. 有更大可能与其他无形资产产生协同效应。 Haskel和Westlake以iPod为例:它融合了Apple公司的MP3协议,微硬盘设计,设计技巧以及与唱片公司的许可协议。

这些特性并没有好坏一说,只是说与传统商品生产的模式不一样而已。

Haskel与Westlake在书中表达得非常直接,全书几乎没有多少注释,如同一本教科书一般。他们不会表达出对新模式的恶意,也不会给出一些指导性的政策方案。他们只是一再的劝服你,为什么进行过渡与变革很重要,并告诉你在供求关系曲线不再适用的国度应该如何应对。

这本书的眼界很开阔,然而并不是对每个人都适合。虽然Haskel与Westlake擅长于解释从中的道理,但是你需要有经济学的背景去理解他们说的话。如果你读过经济学的课程,或者时常阅读经济学人的财经专栏,你读此书应该是没有障碍的。

这本书让我更坚定的一点是,政策制定者需要调整他们的经济策略以应对当下的经济现状。举个例子,大部分国家用来测算无形资产的方式都是过时的,因此他们无法正确绘制当下经济的全景图。1999年之后美国才开始在计算GDP的时候把软件业给算上。直到今天,GDP的统计依然无法计算投资领域的数量,包括市场调研,品牌战略及培训这些许多公司花了巨资的无形资产。

无形资产的测算并不是唯一跟不上时代的领域,许多国家现仍有许多大问题在争辩中。比如,商标与专利保护是太严格了还是太宽松了?竞争的策略是否要更新?征税的方式是否要变革?是否有更好的办法去刺激这个世界中脱离了资本的资本主义经济?我们真的需要有更多聪明的精英或者灵光的经济学家投身到这些问题中去。《Capitalism Without Capital》是我看到过的第一本能深入探讨这些问题的书,强烈建议那些有政策制定权的人阅读。

我曾经花了很多时间在投资建设一个拥有无形资产的公司。微软早年时候,别人看我就像看外国人一样。因为我们的商业模式是所谓离经叛道,与传统投资界不一样的。他们无法想象我们公司长期回报是如何实现的。

今天,如果有人再讨论软件是否要花钱,是否要投资的话,是无法想象的。那是因为1980年代,大家转变了对软件业的看法。现在也是时候让我们转变对经济的看法了。

结语

翻译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自己读不过半个钟,打出来就两个小时了,希望对你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