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前几天,我去参加了VMware在华南地区的技术交流会。上一次参加该公司的技术会议应该是两年前了,那个时候正是“云”概念最火爆的时候,两年后,云还是那样的云,大部分的使用场景仅仅是把服务器集中的管到了一起,借助云服务完成了以前主机托管的业务。
寻访初心
不是什么好云
把云定义在如此低的层次,并不是我的过错,毕竟很多的互联网公司已经完成了DevOps的转变,把虚拟化用到了软件的级别上,譬如Docker,K8s。我想说的只是在我接触到的非互联网行业,比如政务信息系统,在云计算的浪潮中,完成了从实体服务器托管到云服务器托管的进程。这是个皆大欢喜的事情,一来那些云服务提供商开心的买机器做虚拟化,然后更灵活的出租服务器,二来甲方很开心,简单的迁移就上了云,成为了云用户,一点也不落伍。
看起来的双赢,其实是双输,前者因为只需要虚拟出主机来,因此并未想过自己做云如何能提供用户的效率,改变开发模式,向AWS看齐,而后者因为上了云得到了光环,并不能思考上云后是否有更好的提高业务能力的方法。这是个死循环,没有需求,懒得供给,于是这些所谓的云其实都不是什么“好云”。
刹那间,我明白了自己的差距
当我看到Vmware最新的混合云的时候,我觉得并没有什么太新的地方。当我一直看到借助VMware的云服务,可以获得快速的服务迁移,可以大大提高企业IT部门的运维工作,秒级的给企业的员工提供windows桌面并可以立即进入工作状态的时候。刹那间,我立马感受到作为一名信息化从业者,我已与主流相距甚远,我的工作与开发的效率或许只是人家的百分之一。
能把软件成熟度做得如此之高,因为这朵私有云卖给用户的其实只是一些软件与授权,部署了之后不需要太专业的信息化人员来使用与运维,且与公有云对接后,俨然公私的界限就模糊了,数据还是自己的,云平台也是自己的,传统的公有云提供商没有办法获得数据,进一步保护了企业的私隐与机密。
看到差距,瞬间迷失了自我
吃过真正好吃的粤菜,你才知道什么是广州味;看到了真正有效率的软件与模式,你才知道自己的差距在哪。我已经不敢再称自己是软件工程师,毕竟写的那些破程序,比起人家的程序来根本不值一提。我的从业经验,已经无法胜任当下有效率企业的信息化管理工作,一种源自于心底的挫败感油然而生。
看到了比自己好很多的人与事物,自己心情掉到了谷里,这不是嫉妒,而是对自己毕业9年多的反思,自己是怎么样一步一步的让自己落后于业界的。
毕业9年的反思
毕业9年,如果问我是否有后悔的事情,我会说有,且一共有两件,一个是没有选择去日本读书,二是没有选择去杭州工作。然而,如果把我放回到9年前,我可能依然还是会选择当下的这条路,因为那个时候对世界的认识和自己的格局都非常的局限,选择了一条自己觉得当时应该是最明智的道路。这有点像软件开发中的过早优化,也或者像深度学习算法中的局部最优的窘境。
成功的人说什么都是对的
反过来说就是不成功的人说什么都是不被人重视的。自己的窘境在于毕业九年并未找到属于自己的小成功,经济,编程,工程,管理,科研没有一个拿得出手,以至于自己不断在怀疑自己是不是对的。
由于工作的缘故,我已经不在一线的开发岗位,前东家的软件能力应该算是中等偏上了。然而这些年来,做甲方的时候遇到的开发公司,都不是什么厚道的主儿,一直与其扯皮,让我一直徘徊在行业的低层次领域,耗费了精力,对自己的职业成长并不算大。
由于接触面不广,工作的性质比较单一,于是在经济上没法突破,随着自己养娃的开销逐渐增大,虽然有压力,然而我认为,这是短期内没法通过有效的努力能解决的,想多了也是徒劳。
至于工程与管理,这是一方面是靠外部环境的,正如很多人获奖的时候会提到感谢公司,感谢某某人,一开始我觉得这是套话,然而有了工作经验之后会发现,这不是套话,没有合适的机缘和一起努力的同事,是无法完成一个工程或管理工作的,当然问题不能都推给别人,自己也要尽自己的全力。
至于科研,当然我是做不来的,但是不断的深入了解混沌、生物、计算机、经济与社会学的知识,会让我带来快乐,我不是急功近利的人,却也是一个逐利的人,我愿意整合我所认识到的这些领域的内容充实自己,也为下一代贡献一些自己对科学、对复杂性系统的观点,希望对他们有用。
结语
当我无法让自己的认识在短期内变现的时候,我觉得应该收拾心情,把时间的跨度变得长远一些,期望在未来的某天可以变现。
至少这样给自己打鸡血,能抚平自己心理的落差,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而不是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