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今日简史》这本书,刚上市的时候我就打算去看,拖了一年,终于在今天看完了。这主要是贺建奎高调宣布自己做了人类第一例与第二例的受精卵基因编辑手术,且这两个婴儿已于最近降生。
正如很多媒体说的,这是一个里程碑的事件,HeJiankui这个名字将永远留在人类的历史里,虽然哈佛的科学家说,贺未必是第一个做这样手术的学者。在这一刻前,《银翼杀手》、《黑客帝国》、《西部世界》等科幻作品仅是人类对新物种人造人的对世界影响的假设,从此以后,这种科幻题材的假想便成为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讨论。
潘多拉的盒子已经打开,好坏无人知晓。《今日简史》中讨论了智人与经过生物技术改造的新智人之间的关系,讨论了信息技术革命抢夺人类工作后社会的变化。或许很多人不愿意去想,认为那些都是杞人忧天,满口妄言的事情,不如考虑一下美食与美色,思考一下如何拿到创投的资金。
我作为一个稍微带一点悲观主义的人,觉得并不能这么看待事情,计算机的计算能力到了一个非常富足的年代,信息技术与生物技术的发展再也不是线性的速度了,在各方面条件相对成熟的时候,会出现指数级的井喷。回顾科学史,从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世界观,到牛顿的经典机械主义世界观,到爱因斯坦与薛定谔的相对论及量子力学世界观,物理学的新发现一次又一次的改变了世界,更新了包括生物学、化学在内的自然科学,同时也更新了哲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社会科学。
我猜想,现如今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或许是替代物理学,成为催生新的世界观的诞生的助产士。一方面如果在生物学上进一步证实人类并没有自由意志,另一方面人类很多工作将被机器人替代之后面临结构性失业,我们的世界一定就不是现在这个样子了。
没有自由意志的我们路向何方–《今日简史》
如果我没有收听王立铭的《生命科学五十讲》,我全然不会相信作为智人的我们,能创造出璀璨夺目与复杂精巧的现代文明,却是一种没有自由意志的生物,所有的文明世界只不过是由于基因发生了一个小突变后产生的一场美丽的误会。如果是这样的话,因为一个偶然的误会,我们产生了文明,所以同样很脆弱的,会不会也因为一个偶然的误会,这个文明又在霎那间消失的无影无踪呢?
肉身真的是皮囊
《生命科学五十讲》课程中的其中四讲说的就是为什么人类所谓的自由意志是不存在的,分别是“46|自由意志,最重要的幻觉”,“47|本能不自由”,“48|人类心智:白板还是蓝图”,“49|你的决定由谁作出”。我认为,知名的、学术严谨的学者,撰写的材料的可信度是比较高的,他们写的综述应该会比较客观的描述了学科的最新进展。生命科学关于人类的自由意志的各种实验表明:
- 吃饭,睡觉,打豆豆这些“先天的,带有动物性的行为”,是基因决定的,老鼠天生会打洞一样;
- 关于后天学习的,更加高级和复杂的行为。通过分析人类的双胞胎,发现人类的心智不并是白板一块,只由后天的经验和学习单独塑造的,而是在很大程度上,被我们的遗传物质造就的。人类独特的语言功能、智商、记忆力、幸福感和自信心等心智指标,甚至我们的价值倾向,都被遗传物质塑造了。每个人的个人特质由60%以上,是先天决定,但仍有40%的由后天的环境影响。
- 今天的神经生物学研究技术表明:我们的决定很大程度上不是自由的,它会在你压根就没有意识到的时候,已经在你的大脑中逐渐成型并且付诸实施了。大脑仅存的一点点自由是,它可以读取这个提前准备好的决定草案,理解它,分析它,并且拥有在最后时刻紧急叫停的特权。
虽然现在生命科学并没有压倒性的实验表明,人类所谓的自由意志只是一种虚幻感。如果证实了这个假说,那么人类的所有社会关系都会发生变化,两情相悦只是一种基因上的喜好,出轨也是化学的原因,暴力是基因的原罪,法律中所谓的能对自己负责的人不复存在,道德与法律体系会崩塌。那个很美好的假设,“假如让我回到从前,我一定会怎么怎么地”就是一个彻底的伪命题,所有平行宇宙的你都会作出同一个选择,因为
某个时刻下你涌现出来的一个具体的思想或者行为,早就被决定好了
是不是感觉量子论让人类刚刚才从拉普拉斯的决定论挣扎出来,生命科学的研究竟然又让机械唯物主义复活了。既然人体只不过是一个执行基因决定的载体,那么所谓的人造人,只不过也是同一类的生物载体,没有什么好惊讶的,为了让这个载体活得更好进行基因改造,机器化改造,不会存在什么伦理上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出发,佛经中讲述的一切都是幻变,宇宙没有意义,而人的感觉也同样没有意义,似乎如来说得一点也没错。
- 佛法说宇宙,“一切事物都会不断改变(诸行无常),一切事物都没有永恒的本质(诸法无我),没有什么能永远令人满意(诸漏皆苦)”。即使你探索得再远,也无法找到永不改变的东西、永恒固定的本质,更无法得到永远的满足。
- 佛法说生命本来就没有意义,所以人类也不用去创造任何意义。人只要知道一切本来就没有意义,就能不再依恋,不再追求空的事物,于是得到解脱。
借鉴如来的说法,感受世界的无常,接受个体的渺小,放下自己的欲望,找到自己最真实的感受,寻觅痛苦的根源,或许真的是一剂良药。
结构性失业
今天,我们不得不佩服《美丽新世界》的作者赫胥黎。或许因为父亲是进化论学家的缘故,赫胥黎预想未来的社会没有战争、饥荒和瘟疫,只有永续的健康、繁荣与和平。
在《美丽新世界》中,人类按照基因的不同分成了5种阶层,如同印度的种性社会一样,前两种人数极少,负责社会运作与人类知识的管理,后三种就是奴隶般的劳动者,每天在流水线上操作机器,完成社会必须的具体工作。那是个消费主义的世界,性、药物和摇滚毫无限制,只以幸福快乐为最高价值。赫胥黎的基本假设是:人类就是生化算法,而科学可以破解这套算法,再运用技术加以操控。
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的双重革命不仅可能改变经济和社会,更可能改变人类的身体和思想。通过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的革命,我们将会有能力控制自己的内在世界,也能设计和制造生命。我们将能学会如何设计大脑、延长生命,也能选择消灭哪些想法。
比起那些由金属和硅晶体芯片组成的智能机器人,碳基生命在工作强度上与工作时长上根本没有优势。那些被信息技术抢夺了饭碗的人,真的就能自由的进入那个效率更高的产业吗?缺乏基本的背景知识体系,缺乏一个能拥抱新事物的大脑,他们只能靠时间来消化。那些新加入社会的年轻人,能做什么呢?并不见得每个人都能接受新行业里头需要的各种背景知识,一毕业就失业,如果当下法国德国的年轻人一样,怎么办?
自由主义的政治体系建立于工业时代,管理着由蒸汽机、炼油厂和电视机所构成的世界。但面对现在的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革命,自由主义政治体系就显得无力招架。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互联网可能是改变世界最大的一个因素,但领导互联网革命的主要是工程师,而不是什么政党。
现代社会的根基之一,在于亚伯拉罕·林肯提出的原则:你可以在某些时候欺骗所有人,也可以在所有时候欺骗某些人,但你无法在所有时候欺骗所有人。20世纪的各项主要运动都对全人类有着愿景,可能是统一世界、发动革命或者民族解放。期间,群众反抗剥削,把自己在经济中的重要作用转化成在政治上的权力。如果未来成了生化人、网络算法的世界,群众以后便会变得无足轻重。
科技革命可能很快就会让数十亿人失业,并创造出一个人数众多的新无用阶级,带来现有意识形态无法应对的社会和政治动荡讨。论科技和意识形态,可能听起来十分抽象,与我们距离遥远,但说到大规模失业这种再真实不过的前景,人人都无法再冷漠下去。
结语
其实这本书的英文名直译过来应该是《21世纪我们不得不思考的21个话题》,我觉得其实这样更贴切,今日简史这样的翻译总有点让人感觉摸不着头脑。书中的21个话题真的值得我们每一个人思考,科技的高速发展并不会让我们更清楚我们工作与生活的意义,反而会让我们陷入无尽的迷茫。或许自由意志真的是我们的一个幻象,幻象之所以能存在,因为这个幻象,让人类能更好的生活与繁衍,然而人类准备好了去面对这个残酷的真相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