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看完这本书,已是深夜。恰逢今日是西方圣诞节,或许这本书正好应了景。读完这本书,我心里很平静,没有激动与澎湃,只是略带一抹忧伤。深夜时分,我冲了一杯咖啡,由于耽误了一下,咖啡冲泡的时间有点长,喝起来有股酸苦味,其实这正是我读这本书之后感觉的味道。
理想主义总是会被现实打败–《人类群星闪耀时》
我不知道应该怎么为这篇读书笔记起名,毕竟我心中没有按耐不住的莫名冲动。文章中的一些句子的确打动了我,虽然这些句子很平凡,却是自己曾经撞塌过鼻子后才感悟到的,因此心中有种忧伤与淡淡的失落。
比如在描写托尔斯泰的那个章节提到的:回答暴力的正确力量不是暴力,因为任何一种暴力不可避免地会再产生暴力。这恰好让我想起了曾经在带团队的时候,为了执行自己的方案,不再理会其他人的建议,虽然一度发生了争执和矛盾,自己使用了权威把这种挑战的声音压制,最后项目的确因为同样的问题陷入泥潭,虽然最后通过非常大的努力,终于把项目拉上正轨,自己已经精疲力尽,最后逃之夭夭。
面对争议与争执的时候,大部分人会想通过暴力的言语或手段,满足自己的诉求,其实不曾料到的就是这种暴力的言语或手段会把自己也吞没。
我翻看作者简介,奥地利的斯蒂芬·茨威格,生于1881年,殁于1843年,本书第一版在1921年出版。那一年他40岁,年岁稍比我大一些,从字里行间可以看得出,他是一位有理性的理想主义者,经历了一战这个影响人类文明的浩劫,心中极端的痛苦,然而并没有掐灭理想的明灯。我想这就是这本书的意义所在。作者没有歌颂成功,不能算一本成功学的书。作者只是刻画了一个普通人见证改变历史的人和事的时候,应该看到的事情,没有必要狂热的追捧成功,无须落井下石的谴责失败,人是复杂的动物,人性是不可捉摸的,人性没有你想象的这么邪恶卑鄙,也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善良平和,只是大部分人只看见人家的禀性,几乎未审视过自我的品行。有利于我的,我说好,借助各种框架理论与暴力,不利于我的我说坏,施加各种暴力甚至与毁灭肉体。
芝麻大的一次意外——一扇被人忘记了的凯尔卡门就这样决定了世界历史,具有铜墙铁壁的东罗马帝国被奥斯曼帝国攻陷;脍炙人口让法国人热血沸腾的马赛曲,它的作者因为潦倒而死;格鲁希一念之差,让拿破仑绝望的兵败滑铁卢;旧金山的旧主人被前来淘金的人鸠占鹊巢,名义上的富豪,无力保护自己财产,穷困身亡等等,够了,理想主义总是会被现实打败的。
结语
大历史下的小人物啊,你为什么而生?你为什么而活?你为谁狂热?你为谁悲伤?虽然理想主义考虑的都是人类的大事,可小人物的生活没有什么大事,都是一些烦心琐事,不经意间或许还丧了命。
我想,作为一个小人物,别操心太多,还是看看明天早上到底是晴天还是下雨吧。不过,理想还是要有的,万一实现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