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折叠的北京--《孤独深处》

几乎在2018年的最后一天,看完了本年的第50本书,虽然不强迫自己完成这个目标,但是内心深处觉得完不成心里挺遗憾的,所以挑选了一本读起来感觉应该会比较轻松的书。

《孤独深处》是科幻作家郝景芳的中短篇科幻小说集,其中《北京折叠》一文获得了美国科幻作品大奖“雨果奖”,因此名声大燥。个人觉得本文比同是“雨果奖”作品《三体》要好。

折叠的北京–《孤独深处》

郝景芳是一位传奇的女生,与我同龄,我还不知道文学是什么的时候,她已经斩获了2002年的“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获得了北大中文系的免试保送名额,她拒绝了,独自考生了清华物理系。据说,她在博士期间到世界货币基金组织面试的时候,以物理引力场的概念阐述自己对国际贸易的想法,也当场获得了专家认可。她写作《北京折叠》的最初灵感,是在国家大剧院听《布兰诗歌》音乐会,眼前浮现北京上空辽阔的灰色画面,其实所谓灵感,并不神秘,只是吸收的信息在头脑中相遇的火花。

或许是同龄人,加上她对文字驾驭得游刃有余,所以我深深的迷上了她的文字。她虽然读的是天文物理(仰慕不已),但却也是个不折不扣的女作家,我之所以觉得她的作品要远远好过《三体》,正是她的厚实的文字功底加上绝妙的科幻理念。这本《孤独深处》,虽然是一部作品集,也没有一篇名为《孤独深处》的小说,可是当你合上书本的时候,你就会感受到其实每篇小说讲得都是现代人心灵深处的孤独。

虽然人性在几千年中并未有大的变化,然而快速发展却矛盾重重的当下,人很孤独,这个孤独不是来自于情感,缺乏伴侣或朋友,而是来自与灵魂深处。一个得不到回应的灵魂,飘来飘去,就是我们精神上的孤独。《北京折叠》讲述了未来的北京被分为三个空间,不同社会阶层的人生活在相互隔离的不同空间。第一空间住着权贵统治者,有500万人口;大地另一面是拥有2500万中产白领的第二空间和拥有5000万底层劳动者的第三空间。每48小时中,第一空间享受头一天早上6点到第二天早上6点的24小时,第二空间享受第二天早上6点到晚上10点的16个小时,第三空间享受晚上10点到下个早晨6点的8个小时。每到转换的时间,前一个空间的居民需要躺到床上接受催眠,属于前一个空间的建筑等设施折叠起来,下一个空间的建筑展开。一个来自第三空间的人为了挣钱给女儿上学,冒险进入第二空间揽活,帮其到第一空间送信,最后回到第三空间的故事。

小说不算太离奇,但是小说中的桥段太富有当下的生活气息,让人一下子忘记了这竟然是小说,这明明说的就是当下的故事。这本小说集中的其他篇章,包括活了两千年的秦始皇为了回到自己的寝陵故意让人误入桃源,一位复制人面临追杀把信息转录成DNA托付给另一位复制人让信息得以永存的执念,一位海归青年学者结婚生子后面临生活压力无法面对精神崩溃的故事等等。每一个故事都被设计得很精巧,没有一丝的矫揉造作,科幻的桥段极其严谨,更了不起的是通过不同的侧面折射了现代人的焦虑。如果你觉得看《未来简史》过于理论,那尝试一下看这本《孤独深处》,这就是一本科幻小说版的《未来简史》。

结语

每一个孤独的灵魂,都在苦苦的等待着另外一个灵魂的呼应。这一份孤独,自所以痛苦,是因为他永远不知道呼应他的灵魂在那里,即便再用力去寻找,也未必能找到。生活的节奏快了,资讯的途径多了,考试的形式僵了,于是大家对知识变得越来越麻木了,越来越关注自己有用的知识,而不是关注知识后面的人类智慧,犀利而无用的知识正被人类一点点的忽略。

每个人的灵魂想得到什么样的呼应,那只有自己才知道。想得到精神上的满足,永远只有一个途径,就是花时间,看书,看有价值的精神食量,这些书很多都是犀利而无用的。如果仅仅看那些急功近利的书,那就会如同逐日的夸父,不但没追逐到太阳,反而自己渴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