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2019的第一天,广州的早上,很冷。我是一个怕冷的人,所以很喜欢有暖气的北方。大部分的南方人都会以为,北方刮风下雪,比南方冷多了,殊不知,人家有暖气,推开门就感受到26度的温暖。在南方,外面几度,屋子也是几度,这种冷,真是要命的。带娃的日子总是很累,尤其是娃还不舒服,大早上的跑急诊,人生从未试过如此焦虑与烦躁。
Restart - To 2018
成年只是一个责任的划分,并不代表一个人真的可以独立承担,独自上路。对于我而言,两个娃相继降临,我要从荷包里预留出给他们吃喝拉撒,报培训班,买礼物,去看病的时候,我开始变得和以前不一样了。我必须为娃兜底了,必须应付不时之需,必须放下自己营造一个其乐融融的家庭氛围。这一刻起,我从心底里理解父母的全身心付出,理解领导的殚精竭虑。
回顾2018年初立下的Flag
未能完成的事:
- 未能画几幅艺术分形图
- 阅读Harvard Business Review中文版基本没看
- 根本没有学习Wordpress框架的学习
- 没有学习gulp或grunt的使用
- 没有学习主流的开源企业级程序的使用
部分完成的事:
- 设计一门计算机与分形集合的STEMP课程
- 读了一本MIT technology review 期刊
- 基本学会倒车位
已经完成的事:
- 基本读完economist商道精选
- 阅读金融投资类书籍,坚信工程领域pattern的思维,结合计算机算法思维,做出自己的思考决策模式
- 继续阅读自己感兴趣的各种杂书年度阅读书目,争取今年也能看上50本书
计划外完成的事:
- 完成了一门得到课程《生命科学五十讲》的学习
- 翻译了好几篇盖茨的读书笔记
比尔盖茨说过,人容易高估自己一年的能力,而低估了自己三到五年的能力。今年过得特别快,一年过去了,感觉没做几件事,唯有一件能让自己心安的便是看了五十本书,写了五十份读书笔记,夹杂着几篇随笔。过几天,我把这些文字整理成一本电子书,也算是自己对自己的一份交代了。从2015年开始,到今年一共完成了将近200本书的阅读,书读得最多的一年是去年,60本。读书笔记从最开始的一两句话,到现在每一篇都超过1000字且有了相对固定的格式,非常感谢这一路上不断给我批评和建议的兄弟姐妹。
当年自己发愿的时候,是因为自己有着太多的焦虑和不安,一方面囊中羞涩,另一方面小娃嗷嗷待哺;一方面,自己看着周围的同学在技术领域攀上一个又一个的高地,另一方面,看到自己似乎在工作中并不能出新出彩而忧心。于是我选择听从杨绛先生的话,
“你的最大问题是读书太少而想得太多”
我希望改变,希望花10年时间持续的阅读,看看自己到底有没有变化,或者说变成什么样。10年后,我就可以跟自己说,到底读书是有用的,还是没用的。在这个第四年里,我发现,这个问题并不需要用十年来回答,当前就可以说,只要选择好书来读,一定是有用的,而且越是犀利而无用的”非业务(专业)类”书籍,给你的启迪远远超越了”业务(专业)类”书籍。
期间,我还期望能读一个在职的博士,在我并不太为生计发愁的时候,我更愿意在纯粹的科学道路上走得远些,然而事情并不如我所愿。所以,2018年,我第一次感觉到后悔,后悔当年没去淘宝,后悔当年没去日本深造,甚至后悔当年为什么不选硕博连读?我得到的一个血淋淋的人生教训就是,千万别太相信自己处于人生低谷时候的选择,因为这个时候我们大部分会贪婪的选择感觉短期内最优的答案,然而悲剧的是这个局部最优解却是在一定时间内的最糟糕的答案,接着就是我们熟知的死循环,境遇不佳,心灰意冷,无心做事,境遇不佳…
人之所以为人,不是因为他的理性成分,而是他的非理性成分。过度自信的理性会让我们陷入死循坏的怪圈而无法自拔,偶然间的非理性的灵感,恰恰就是我们有机会脱离怪圈,成就自我,改变历史。所以如果电子人能梦见仿生羊(银翼杀手的原著),这无意真的是人工生命威胁人类的开始。至少,我乐观的认为,我的有生之年都不会遇到的。
基因强化了”马太效应”
我原本想表达的是基因复活了社会达尔文主义(种族主义),虽然说起来有点极端,但是MIT Technology Review的专栏作家也有同样的担忧。似乎有越来越多的证据,正在削弱个人努力与成绩的相关性,而这个可怕的前提会让人放弃努力,反正成就与天赋都是天生的,个人何必努力呢?
对我个人而言,我只认为这个效应是混沌理论的一个体现,这是个决定论统治的世界。每个人的世界观都是一个大拼图,核心的几块会不断的影响他对世界的各种看法。我认同混沌的复杂网络理论,我就确信股票交易是一种看似随机过程的确定性混沌系统,意味着短期可预测而长期无法预测,由于参与的变量太多,所以这个可预测的时长理论上应该非常的小。有人会把牛顿的微积分理论拼接过来说,如果每个微小的短期可预测,只要把时间划分得足够小,那就可以用积分把它未来的轨迹算出来。不错,然而这个前提是你得有这个确定性混沌的公式,不然看起一团随机过程的数据,是无法逆推公式的。
基因也是这么一个具有混沌效应的复杂网络。科学是冷冰冰的,科学研究得再深,也无法补足社会层面的道德与人伦关系的漏洞。研究科学的人,如果他的人文素养不够,往往就是一个可怕的存在,打开了潘多拉盒子不说,更有可能是人类文明的掘墓者。
其实理解了性取向是基因决定的,自闭症是基因决定的,抑郁与狂躁也是基因决定的,感情的专一与否也是基因决定的等等,我们其实可以对这个世界发生的事情更加的宽容,发自心底的宽容而不是屈从于政治正确。对人性的弱点,别深挖,别把窗户纸捅破了。
残酷的真相:已经无法胜任专业的软件开发工作了
虽然我有技术背景,也曾经在一线的开发岗位上工作过,不得不承认自己在技术方面已经完全的落伍,能够做的只是一些小打小闹的玩意儿。这是我对自己的中肯客观的评价,于是也断了所有关于技术创业的念想,这不再我的竞争力了。承认自己的落后,也就不再有什么觉得懊悔的事情了。
至于什么是自己的竞争力,这是一个含糊不清的问题,反正多看几本书是没法让人立马变得有竞争力的,如果一桶加了酒曲的大米,总的在合适的时候发酵,一遍又一遍的提纯过滤后,才能出产醇香的米酒。
于是,我做了个艰难的决定,对未来的期望全部投入到娃的STEM教育上了。我写不了最具生产力的代码,不代表写不了程序,搞不来其他技术含量并没这么高的IT相关的工作。STEM是我坚持的理念,也是我永远不惧怕和有灵感思维的东西。
前些日子,去听了一场讲述家长教育焦虑的心理学讲座,教授讲得真的非常有道理,其中一句:孩子的焦虑来源与家长对自身的某些领域的不自信,家长们害怕自己在这些领域上的不足会在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因此产生了教育焦虑;从未有过家长对那些自己擅长的领域产生过教育焦虑。
我觉得这个说法很有意思,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这就是对小孩的教育焦虑就是家长自身焦虑的投射。仔细想想,这是很有道理的。我对小孩的英语焦虑、数学焦虑、艺术特长焦虑,我暂时并没有产生对孩子的语文焦虑、科学教育焦虑,反而还对市面上很多机器人教育产生了诸多的不认同。
学习是个马拉松
罗胖今年的跨年演讲,主题是小趋势与大变革,仔细想想所谓的小趋势不就是我们微积分的一阶导和二阶导,从导数可以看出运动轨迹的趋势。罗胖作为一个文科生,理解微积分的导数还是挺到位的。不过朋友圈也出现了一些认为罗胖灌输的是知识焦虑,那些课程大多都是犀利而无用的东西。学习是靠个人的,读书更是如此,读书笔记之类的全是人家的心得,只看人家的心得而不看书,感受永远只能浮在表面。指望靠得到的音频,能够拿到学位,能够建造一个稳固的知识根基,只能说你到现在还没能领悟什么是学习,罗胖做得只是让你扩大眼界,增加谈资,罗胖的定位很明确。你非要拿一个配餐甜点做主食,然后抱怨吃不饱,这并不公允。
这一年,购买了几个得到的课程(吴军的《硅谷来信》、王立铭的《生命科学五十讲》,陆蓉的《行为金融学》),变成了得到的付费用户。还是回到之前的教育焦虑,输在起跑线上的讲法是彻底不对的,因为从知识分子的层面来看,崇尚知识与主动学习才是学习的根本动力,仅仅是为了读书考试,贪心算法短期内有效,而长期以来会很糟糕。时代在变,知识与技能在更迭,自己不去主动主动学习,只会越来越看不懂这个纷纷扰扰的世界。
应该给孩子灌输的,我认为就是吴军的那个观点”学习是一个马拉松”,不再一时的快慢,而在长久的坚持。毕竟扔掉一个信条,必须有一个新的来填补,不然人的世界观体系很容易崩塌。对于大人而言,要持续的学习,小孩看到了才不会认为,大人说一套做一套,也会更主动的学习。
结语
正值冬日,寒风凛冽。面对未来,不慎彷徨。
这就是我的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