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助推》是201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罗伯特·塞勒的三部经典作品之一,其余两部为《”不当”行为》和《赢家的诅咒》。去年,我看完了《”不当”行为》,今年想着把剩余的看完。
实话说,作者的写作风格比较传统(偏学术),书中的论述时不时会让人感到莫名其妙。或许作者默认这些书的读者可能都有经济学背景,且熟悉美国社会运作。不然,读到美国中小学择校、医保与社保养老金政策的章节,真的有点读不下去的感觉。
逃不掉的套路–《助推》
这是一本不怎么有趣,但是还挺有用的书(一般偏学术型的书都是这样,洪兰翻译的《快思慢想》除外)。尤其在我去年收听了陆蓉的”行为金融学”课程后,对一些行为金融学的观点有了些粗浅的认识,因此看起这本书来,也不算太费劲。然而,应该如何撰写这篇读书笔记,倒是让我头疼的事情。
回想起过年时候收看的综艺节目《王牌对王牌》,其中有一段讲述的是心理专家松明通过与嘉宾询问几个问题后,背对嘉宾猜拳,且每次都把嘉宾赢了。是松明料事如神,猜对了未来?这话也对也不对。对的是,他或许是通过对嘉宾的助推,让嘉宾选择了剪刀、石头、布的其中一个,然后他轻而易举的就把对方给赢了。这就是你以为你有自由意志,实际上你的思维模式被套路了。
你以为你是经济人?
经济人是这么一个存在,思维如爱因斯坦一样缜密,记忆力如电脑一般强大,意志力如圣雄甘地一般坚韧,面临各种各样的选择,总能用及其复杂的模型,超强的运算速度,找到最优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大部分经济学家在投资界的口碑并不算太好,甚至连诺贝尔经济学的奖金都输光的。别以为只有经济学家会这样,连大名鼎鼎的牛顿勋爵也在投资中血本无归。
我们不得不重新思考经济的理论的一个前提:
参与社会生活的每个人都是经济人,且他们都追求着利益最大化
在这个前提下,社会资源得到了最有效的配置,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经济学这门学科在20世纪里被萨缪尔森、曼昆等数学见长的学者,推到了一个从来未曾有过的高度,而在这个充满了数学公式、随机过程、布朗运动的学科,对过去的解释异常的完美,对未来的预测却几乎没太准确过。数学与公式很有用,不假,可这也不是万能的。
因为本质上,经济学中的经济人,是不存在的。你能看到的,都是社会人,因为他们只有有限的理性,一定程度上缺乏自我控制力,而且有着明显的从众效应。其中社会人会有一个明显的错误假设与两个错误认知。
几乎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会做出对自己最有利的选择。这个假设其实是不靠谱的,毕竟人在缺乏经验和相关知识的领域,是没法做出理性选择的。本质上就像一名初学围棋的选手和职业段位的人下棋一样,无论怎么选,都难逃一败。
第一个错误的认知,我们可以不被他人的选择而影响自己的决定。第二个错误的认知,助推难免包含着强制的因素。前者,我们以为我们有独立的自由意志,然而从生物学以及人的思维模式可以知道,本质上我们对外界的反应是一种生物行为,高级一点的机器人而已,所以松明才能通过我们的弱点,控制了我们的选择,我们还自以为有独立的自由意志呢。后者,其实涉及了助推的定义(任何能够显著改变社会人行为的因素都可以称为助推),塞勒用了一个libertarian paternalism,有人译作”自由意志的家长制”,本书的译者翻译成”自由主义的温和专制主义”,其实我更青睐前一种翻译。助推可以看成是利用社会人的弱点,去改变社会人关于健康、财富与幸福的做法,当然如果不是出于这个目的,就是让人沉迷、损失财富与痛苦的伎俩了(是不是有点像网络游戏与传销)。不得不说,这是一把双刃剑。
至于人脑的两个思维系统,杏仁核为主导的感性与惯性思维,比如吃饭,看到了老虎会自然的逃跑;与前额叶皮层相关的理性思维,比如算术,思考到底做不做等等。还有负责让人对特定人群产生爱的催产素,以及让人充满攻击性的睾丸素。大脑、基因与文化共同构建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然而人的生物结构,会让人本能的具备经验法则(锚定法则:你会基于一个数上沿着自己认为正确的方向调整认识;可得性法则:你会根据你过往的经验来评估事物的风险;代表性法则:容易以偏概全的认为长得高的人都会打篮球)。这些经验法则,适用于人类在原始的环境生存,而当文明发展到当下这个状态是,这些经验法则成为了我们被套路的根源,尤其是当我们不认识他们的时候。
我们很容易被影响
尤其是在许多人都有同一观点的时候,那么你也认为他们的观点是对的;另外一个就是你非常在意别人对你的看法的时候,你很可能会选择随大流,从而避免别人对你的非议。在一些心理学实验也能观察到,无论再私底下还是公共场合中,一个坚定不移的人会对别人的既有思想造成影响。观点一致的人群以及人群里坚定的”托儿”都会起到助推的作用。
另外在一些实验中也发现,当研究人员衡量人们的意图时候,也会影响到人们的行为。这种现象被称为”单纯衡量效应”,指的是如果人们被问及他们的行为倾向的时候,他们最终会愿意按照自己所回答的结果去行事。所以让大家在人群或者同僚面前一次又一次的许下自己的承诺时候,很多人还是会遵守自己的承诺的。
社会学家进一步的发现,即使通过简单明了的不相关的暗示,也会促使人们形成某些行为。比如,办公环境的陈设有可能使得员工之间更具竞争性从而变得针锋相对,难以合作。还有,人们对陌生人的判断,往往会根据他们喜欢喝冰咖啡还是热咖啡,如果是冰咖啡,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自私不喜欢交往,如果是热咖啡,人们就会认为这个人热情大方。
信息,同僚压力和措辞这三种社会影响,都可以实现助推私人部门或者公共部门的社会影响力。
结语
当一个选择设计者,你会更好的达成你的目标。塞勒借用了诺曼在《设计心理学》中的观点,设计者应该牢记,产品的使用者是每天被大量选择和提示淹没的社会人。如果你能够间接的影响到了其他人的选择行为,你就是一名设计者。尤其是在公共管理中,为了更好的完成社会管理的目标,生硬的强制禁止措施,并不如带助推的方式来得巧妙。
对于普通人来说,认识到我们没有自由意志,认识到我们的决定有可能被操纵了,对于重要的事情做到三思而后行,真不是件坏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