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我真的有一头牛--《非对称风险》

在得到app上听到罗胖在介绍塔勒布的新书《非对称风险》,英文名为Skin in the Game,按照原书标题直译过来,应该是

把自己暴露在某种投资、游戏、任务、使命的风险之中,引申为全身心投入某一项事业,享受其成果,担当其风险并承受损失

这不得不让我想起一个老旧的段子,是关于记者与农民的

记者问农民:“如果你有100亩地,你可以捐给国家吗?”

农民回答:“可以!”

又问:“如果你有100万,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回答:“我愿意。”

再问:“如果你有一头牛,你愿意捐给国家吗?”

农民回答:“我不愿意。”

记者疑惑:“为什么?”

农民窘困:“因为我真的有一头牛。”

要是我来翻译这本书的书名,我一定会翻译成,《我真的有一头牛》,虽然这样很符合塔勒布的原意,说不定巴曙松先生就不写这个序言了。这仅仅是我个人的调侃,没有任何的真凭实据!

忘了交代,作者塔勒布大家可能不太熟悉,可他是第一个提出”黑天鹅”,这个词描述了高斯分布中极小概率,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变成了现实。2008年金融危机后,塔勒布提出的非主流概念”黑天鹅”,一下变成了各路专家与媒体口中的高频词。

现如今,我的耳边经常都能听到”黑天鹅”,尤其是那些不知名的理财专家。这个词被玩坏了,变成了各路神仙推卸责任的借口,意料不到的”黑天鹅”出现了,我也无能为力啊。

我真的有一头牛–《非对称风险》

我想我真的用记者与农民这个段子,浓缩了这本书的主题(洋洋得意状)。虽然译者花了很多心思,可是我在阅读这书的时候还是有点头疼。因为塔勒布的书真的有点不好读,毕竟塔勒布写书的时候带上他的傲娇,以及对斯蒂芬平克,道金斯以及保罗格鲁吉曼等人观点的否定,读他的书,真的需要对这些名人作品有一定的了解,才能知道塔勒布讲的是什么。

“风险共担”的机制

这本书不像他之前《随机漫步的傻子》、《黑天鹅》,非常强调确定性混沌系统出现的不可预测性,或许大部分人都无法理解,因此在这本书里,塔勒布基本上不提这个描述复杂网络的描述。改用了一个比较容易让人理解的老词”风险共担”。人们在面对不确定性和外部压力时,只有身临其境、设身处地亲自承担风险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必要但不充分条件)。不过让一个人去做与他切身利益相关的事情,他未必就能做得好,比如如果孩子能把打游戏的精力放在学习上,学习成绩一定很好,可孩子一定不会把这种精力放到学习上的,哪怕学习不好要挨骂。

研究表明,人类的决策是由激素推动的,知识、经验和理智在这个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并不大,往往是我们做了决定之后再用智慧去寻找证据以便证明自己是对的。

如果决策者本人不承担决策失误的风险和损失,他就不能身临其境地在压力下产生包括肾上腺素在内的各种激素,也就不能做出正确的决定。建立一种”做出决定”和”承担后果”相互平衡的机制,才能让决策者做出更符合现实的决定

比如,2008年的金融危机,很大程度就是美国金融机构的权利和责任不对称造成的,金融业高管只享受高额报酬,而不承担经营的损失。在委托代理人的游戏中,代理人往往会拖延游戏的时间,以便自己能获得更多的业绩提成,而不是考虑委托人的总体回报水平。作者表达了,金融系统与金融机构已经酝酿了一场”用别人的钱去冒险”和”赚傻子的钱让穷人去买单”的道德危机,作者认为这才是金融危机的根本原因。

回顾当下,

  • 一个个理财顾问开设各种的课程,让投资者花钱听课程,接受咨询,至于盈亏便与”专家”无关,涨跌与否,”专家”旱涝保收,一个骗局破了,打包走人,重启一个名头再来钓愚
  • 一个个忽悠风险投资的创业者,用PPT与商业计划书,给投资人画饼,最后落得一地鸡毛的时候,还能表现出”壮士断臂”的壮烈,开着特拉斯忽悠下一波投资人,甚至把团队以及积累的数据完全投入下一个项目
  • 一个个打包债权为理财产品供小投资者投资的平台,如雨后春笋般,一个接一个,宣称”国有资本”参股,通过了各地的金融办的审核,提供了可观的短期回报,大不了”暴雷”、”跑路”,把一个个绝望的小投资者留给了政府

我很坚定的相信吴军的话,”财富是创造出来的,而不是投机赌出来的”。西方有很多热衷慈善的富人与担忧不平等会对社会不利的学者与专家,会召集很多的会议以及很多的理论,所谓的”穷人”和”不平等”对于他们来说只是一个在生活中永远不会遇到的抽象概念。那些靠着特权获得藤校录取名额的人会因为”不愿意承受不公”,把名额转给那些弱势的少数裔吗?

不像的医生的医生或许才是好医生

塔勒布在书中提了一个问题,如果有两个外科医生,一个看起来文质彬彬谈吐不俗且优雅,另一个看起来肥头大耳,谈吐粗俗且外表邋遢,假如你是导演的话,一定会选择前者去扮演医生的角色。

你要在两个医生中选一个给你做手术,你选择前者还是后者。一般人会毫不犹豫的选择前者,而塔勒布说他必然会选择后者,只有克服了以貌取人的倾向,才能理性的思考:

如果一个人看起来不像是干这一行的,却又在这一行干了很长时间,这说明他需要比别人克服更多的困难,这种困难来自病人以貌取人的倾向带来的不信任感,他一定是卓越的医术成功地扭转了病人对自己不利的第一影响,否则他早就被淘汰了,根本干不了这么久。

有一种幻觉,认为创业成功一定是从一份成功的商业计划书开始的,科学发现始于科研经费。这完全是不对的,商业计划书只是推销自己的手段,以便把自己卖个好价钱。真正的企业家不是卖掉自己,而是想方设法的生存下去,靠自己的盈利发家致富。资金从来就是不表示一个真正困扰真正的企业家和科学家的瓶颈问题,无论是创造一个好企业,还是实现一个科学的突破,背后的推动力一定不是资金。你可以用钱买到一家好公司,却无法用钱建立一家好公搜,你可以用钱买到一项科研成果,但无法用钱去获得一项科学发现。

真正有知识的人,应该看起来不像一个知识分子。只要一个人是由他人评判而不是由事实评判的,事情就会变得扭曲,大家会挖空心思去钻营评价指标与考核方法,从而变得世故。如果我们评价人的体系不是依据他的工作结果,而是工作时候的感受,那么这个人就有足够的动机把他的工作复杂化,这样就可以显得他很忙、很努力、很敬业。

政务信息化的窘境

从”风险共担”的角度来思考政务信息化的现状,颇有意思。

  • 一方面,开发者不做政务,做政务的人不做开发,于是开发者开发完了并不考虑软件是否合适好用能促进业务办理,只是满足合同就行;为了取悦评审专家,往往会出现过度设计与过度优化的事情,使得程序看起来功能强大,而软件加入复杂性后对工作效率的提升并不显著。
  • 另一方面,做政务的人不做开发,提出的需求做开发的不懂,对工作不够熟悉的开发者无法从需求者口中获得有效的需求点。开发者总怕答应了需求人的要求后,增加的复杂性自己的技术无法应对,开发者只愿意找到了一个系统的原型后,引导客户接受原型,并在所谓的原型上简单的修补。

我不承担你政务系统使用时候的风险,你也不承担系统在开发时候会遇到的风险,最后变成一个双输的结局。在古代的汉谟拉比法典中曾经有这样的规定,房屋建筑师必须对自己设计建造的房子负责,只要房子倒塌了,建筑师也得丧命,且不说这规定是否合理,但这就是一个风险共担的例子。

现如今,建筑行业存在一个问题,设计师试图用他的作品来震撼其他的设计者,而不是取悦真正的用户,所以现在的建筑设计得千奇百怪,却没有很好的满足用户需求。政务信息化也是同样的道理,界面设计取悦负责评审的负责人,而负责评审的人平时可能很少使用这个系统,所以真正用户的需求可就被漠视了。

我一直思考,政务信息化需要借鉴互联网的开发模式(process pattern),才用持续集成(Continuous Integration)的手段,不可以只通过一次需求设计,就是设计与开发程序,必须像互联网开发那样,先把最重要的做,持续的交付,在使用中不断的改进软件,并在一个阶段后达到用户与开发都相对稳定的状态,最关键的是在这个过程开发者必须为使用者承担风险,不好用的时候他必须改,提需求的用户也必须为自己提出的需求买单,付出相对的成本。

结语

在书的末尾,塔勒布展示了他作为数学家的极其严谨的一面,通过数学公式与推导过程,进一步表达他的观点不是简单的说说而已。我很用心的看,却看不懂,惭愧极了。

最后再借罗马谚语来收尾,”如果一个人拼命赞美一个东西,他一定是想卖掉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