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提前得知有经济危机,就不会有经济危机,经济危机从来都是一只黑天鹅。
序
最近读完了刘鹤副总理在2013年主持编著的书,《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从宏观的金融角度、从货币政策的角度、从国际贸易的角度等多个角度,对比了美国1929年的大萧条以及2007年债务危机这两次经济危机的异同。前车之鉴,后事之师,作者希望从美国身上总结教训,使得中国不要在同样的问题上栽跟斗。
或许由于本书的阅读对象是专业的经济金融领域的从业人员,所以文中术语相对较多,且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的段落较少,如果缺乏金融与经济的背景,本书读起来比较费劲。
经济危机的动力学迷思–《两次全球大危机的比较研究》
1929年的大萧条和2007年次贷危机,他们的共同背景是都在重大的技术革命发生之后。
长周期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引起繁荣,繁荣又是萧条的原因,重大的技术革命引起大繁荣,毫无疑问也会引起大萧条,这是历史周期率的重要表现。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是在第二次技术革命后发生的,而次贷危机则发生在“第三次浪潮”之后。
我作为一名经济学的门外汉,也带着几个问题,来阅读这本书,试图自己找到答案:
- 如果再发生经济危机的话,那会以什么样的形象出现?
- 对于个人而言,经济危机对自己生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
- 对于经济活动而言,也是一个像生命动力学一样的系统,可以用动力学的理论来重新认识经济危机吗?
经济危机的表现形式
实体经济与金融系统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
- 首先,实体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是金融体系发挥作用并维持稳定的基础和前提;
- 其次,金融系统的良好运转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效的资金支持和风险分担机制,是促进长期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
- 再次,实体经济和金融系统之间通过会计制度、信用评级、监管等渠道相互联系,这些链接部分是实现实体经济和金融体系协调发展的关键因素
金融业起家与实体经济,为企业筹措足够的资金发展扩大,并降低企业运营的风险,因此在20世纪初早期,金融业的发展加速了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进程,在21世纪初,金融业的发展加速了信息产业的迅猛发展。然而金融发展严重脱离实体经济,则会加大经济运行风险,甚至以爆发金融危机的形式重创实体经济。
在1929年大萧条时期的银行危机主要表现为银行破产倒闭和存款挤兑。这个时候,民众到银行处挤兑,使得原本储备金就不足银行的雪上加霜,对民众而言,
- 最痛苦的莫过于存在银行的钱,存款说没就没了;股市暴跌,投资的钱说没就没了。
- 其次,大量企业倒闭,工作说没就没了,收入来源说没就没了,且失业救济、医疗保险等社会保障系统并未建立起来。
次贷危机的冲击更多表现为证券市场的流动性枯竭,堪称资本市场挤兑。这会被挤兑的不是银行,而是那些发行债务的金融机构,由于混合经营,各大金融机构之间存在互为交易对手、相互持有敞口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堆积的逾期无法偿还的债务,使得原本得利的债权人蒙受巨大的损失。对于个人而言,
- 痛苦应该只是薪酬下降,或者部分民众失业,然而健全的社会福利保障体系的可以容纳这部分承受金融风险冲击的人
- 资产份额比较大的人受损严重,资产较小的人并没有发生存款的丢失,唯有理财与股票市场遭受损失
- 量化宽松以增发货币,使得当前货币的购买力有一定程度的下降
下一次的经济危机会有什么有的表现?我猜依然可能是债务逾期,金融资本钻了监管的漏洞,获利或许可以参考理查德·赛勒的观点,浑水摸鱼,在别人犯错的时候,趁机收获一把。说的容易,做起来难啊。
经济体的基因
金融中介模式是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发生作用的关键。金融中介的本质是将储蓄转为投资,即通过金融市场和(或)金融中介机构将资金需求方和资金富裕方有效地链接起来,大量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揭示了有效的金融中介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因果关系。金融中介模式和监管体制要及时调整以适应金融业的快速变化。
股份制企业和金字塔式的组织架构导致美国公司规模扩大,产业集中度提高。这使得委托-代理问题更加突出,经理人由于目标短期化的,选择更多高风险的投资项目,降低了投资回报,为大萧条的发生埋下了隐患。
金融机构公司治理机制的缺失,加剧了金融机构高管的“代理人”问题(agency problems),助长了金融机构追求高风险、高收益的激进经营策略,从而导致了宽松信贷和高风险投资泛滥,极大地提高了金融机构的债务水平。因高管有黄金降落伞,为次贷危机的发生种下了祸患。
1929年大萧条发生在美国的工业化中期阶段。此时美国已完成从以农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经济结构转变,轻工业已得到充分发展,正在向重工业化方向转变。随着工业的发展,财富逐渐积累,由于没有及时实现经济转型、发掘新的经济增长点,大量资本流入证券市场以寻找高利润,由此带来证券市场的繁荣和投机风气高涨。
次贷危机发生在美国工业高度发达之后,正处于从以工业为核心向以服务业为核心的经济转型阶段。美国在以服务业为主的经济结构下,没有找到稳定可靠的经济增长点,在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之后,新的财富又涌入了房地产和金融行业。而金融创新层出不穷,股票、债券和金融衍生品等金融资产总量逐渐超越了实体经济,而在监管体制上却没有及时跟进。
从两个危机的历程可以看到,金融一开始刺激新兴产业的发展,无论是20世纪初的工业化,还是21世纪初的信息产业,新兴产业的发展给社会带来了大变革,人类创造的财富突然增长,资本从实体中获得增长后成为了巨兽,贪婪的期望继续增长,于是开始脱离产业,变成金融游戏,如同抽水机一般疯狂的把资金汇集起来,从而压制了实体的发展。
我一直在思考如何度量金融产品与实体的关系?怎么样算严重脱离?怎么样算推动?
我猜想房地产就是一个很好的指征,比股市更好的指标来度量金融是不是已经开始严重脱离实体经济了,毕竟对于股市这个资本市场来说,经过前几次的股灾、崩盘,监管机构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作为影子银行这个资本巨兽,是钻了监管空子,才得到疯狂的生长,漏洞堵住后,以后不容易重生。而房地产却是一种难以监管的投资,这头畸形生长却不可控的怪兽,难以有“紧箍咒”来约束与控制,但资本的贪婪,在这个行业暴露无遗。
房地产的原罪
在多重因素作用下,20世纪20年代形成了房地产市场和股票市场的“双重泡沫”。房地产的繁荣引起了抵押贷款市场的繁荣,相当部分的公众选择房地产业进行投资,1920年之后发生了抵押贷款数量的急剧增长,1930年后出现下降。房地产泡沫于1926年首先破灭,房地产市场意外崩盘之后,投资失败带来了投资的低迷和家庭收支平衡的恶化,相当数量的投资者不得不取消了抵押产品的赎回权。
美国次贷危机之前房地产价格快速上涨,资产泡沫不断累积,它始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并在2000年后开始加速。房地产泡沫有两个重要标志,一是房价的上升远远超过历史趋势,二是加州、内华达、亚利桑那、佛罗里达州等局部区域房地产市场泡沫从兴起到破灭周期的加速。
经济危机的动力学迷思
经济是否可以看做是全球活动的血管?经济系统是否可以与生物体的血液循环系统类比?
所谓的“周期律”,指的是
“技术进步→新兴产业快速发展→经济繁荣,财富积累→经济转型不及时,没有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积累的财富无法投入未来的潜力行业,只能在金融系统内“钱生钱”→房地产、股票产生资产泡沫→金融体系结构性问题,监管不力,金融机构通过衍生品盈利并转移风险→资产泡沫破裂,金融机构破产→实体经济受损,产出减少,失业率增加
如果借鉴《规模》一书提到的动力学规律,金融业与实体经济是不是就存在前者超线性,而后者亚线性的发展模式,从而导致金融业会一定程度的加速实体经济发展,由于实体经济的发展受到原料、需求以及用户喜好等约束限制不可能超线性发展,使得金融业的发展后期会从促进到扼杀了实体经济的发展。
简单的说,不可能出现,一份投资一份收获的线性比例。无论是电力带来的机械化大生产,还是信息产业这种新型工业,发迹时候大力推动社会财富快速发展,成熟之后工业化和信息化都脱离了现实,不切实际的盲目发展,本质上也同金融业一样的,成长为反噬实体经济的可怕巨兽。
结语
对于经济危机的动力学迷思,这只是一个开头。接下去我会阅读圣达菲研究所的布莱恩·阿瑟教授写的《复杂经济学:经济思想的新框架》,期望自己可以从动力学的角度来切入经济与金融的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