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上一次阅读《d设计之旅:冲绳》,给了我不少的惊喜,让我爱上了这个系列《d设计之旅》,因此它让我重新的思考了旅行的意义,尤其是对那些充满历史感的地方。重新的问自己,为什么出发,会期望有一个怎么样的旅途?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开《d设计之旅:京都》,这次我看得很仔细,因为思考了很多,尤其是作为一个旅游者,到了京都这样的地方,到底应该选择什么样的路线。
人成就了工作?还是工作成就了人?–《d设计之旅:京都》
d设计之旅这套书,让我关注到了一个设计的奖项,那就是日本的Good Design Award(也称G-Mark奖)中的Long Life Design Award,这个奖项可以追溯到上个世纪60年代,据闻参评者要先获得Good Design Award,且是得Good Design Award奖十年以后,同时在市场上销售超过十年的产品,才有资格参评。
这看起来是一个很残酷的奖,但是却很有含金量。正如ACM图灵奖的获得者,他获奖的工作必须是在前十年对计算机行业有着特别的影响力,并一直延续至今,唯有时间能证明一个产品,一个理论是否真的有用。
在上一篇的读书笔记,我把long life design翻译成了”长效设计”,意思倒还算准确,怎么都算不上文雅,后来我发现台湾的翻译很漂亮,叫做”长青设计”,获得这个奖的产品,意味着评委们认为它们”舒适、好用、高品质且能经受得住时间和市场的考验“。躺在我家柜子里的HarioV60的云朵壶,上面贴了Good Design Award的标签,我又细细查了一下Hario的官网,原来这是他们家2007年时候的获奖产品,几乎每一两年,Hario都有一些产品能拿到G-Mark奖。
我翻看了2018年的长青设计奖,东京塔、匡威鞋以及朝日啤酒罐都在获奖列表中,让我惊讶的是那本《the very hungry caterpillar》也获奖了,这个幼儿绘本是我儿子英语课暑期班的读物,我觉得设计的不错,没想到这也是一本拿到长青设计将的产品。
何谓京都
书中有一篇文章提到,何谓京都?
采编团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收到了不少人的反馈,其中”华贵”、”古典美”、”京城”、”千年古都”都是高频出现的词语。可当采编组完成了采访的时候,才发现原来大家想象中的京都与真实相差甚远,穿行于大街小巷,不难发现”京XX”、”本家XXX”、”创业XXX年”(有些还有三位数)等等的标记,采编组一个这个商家都没选。
因为那些真正跨越了时间的店铺,店主不在乎店面是否有这样的标记,认为那种东西”根本没有必要”。
采编组认为,在思考”何谓京都”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这一点到底像不像京都,而应该着眼当下的京都人,关注他们的珍视、爱护之物,关注他们在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日复一日,怀着自信与踏实的心态,把一件件作品呈现给世人,制作出真正的好东西,销售,给人使用,负责修理。这才是”长青设计”,这才是活着的京都,那些名山古寺其实都是京都的过去时。
出去旅游,着眼这个城市当下的生活,这才是我们应该感受的,那些跨越了时间,还活着的东西,才称得上”长青”,你认同吗?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京都人提醒采编组, 你们千万不要只看到京都的某一面,就对京都轻易的下定义哦。同理,对身边人,身边事,是不是也是这样呢?
谁成就了谁?
京都保留了很多手工作坊,他们似乎并不太担心机器把他们的活抢掉。因为机器大生产,只能批量完成外观类似的产品,只有形却没有魂。手工业者在工作时候,给这些产品注入了灵性与生气。尝试去满足每一个客户的每一个要求,用一种近乎做艺术品的方式,来生产日常的器皿与用品,这便体现在了价格之上。
为了保护和培养工匠,大家对各行各业的每一项工作都抱有敬意,通过协同合作的方式,共同完成一件商品的制作。
已故的京都陶艺艺术家,河井宽次郎曾经说,
所谓”工作”,是可以将”自我”放逐的东西。并不是”我”在工作,而是”工作”对”我”提出了要求,让这件事得以成立。
正因为如此,”我”在工作的时候,尽量的满足它的要求, 不乱插手,不多嘴,只需要一心一意的做完每一道工序。只有去”我”的状态,才能做出众人所接受的好艺术品。
不知道大家看到这句话,有什么感受。但能感受到的是,京都成就了京都人,京都人成就了京都,京都以一种崭新的面貌,一直活着,而且活的很好。
结语
关于日本有一种观点,说他们过于守旧,所以难以创新。难道在坚持固守原则之下,就没有创新吗?然而看每年的Good Design Award以及Long Life Design Award,就能看出,事情做好了,做到极致了,会有人买单,而且从来不耽误创新。
我没去过京都,但我想如果有机会,我会把行程一分为二,看看京都的过去时,也看看京都的现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