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具有可能性的动物”。—郑也夫
序
北大的社会学教授郑也夫,我是在收听得到APP的节目,才认识的。我曾经去北大的官网查询郑也夫教授的简介,发现了好些有趣的事情,第一个是他的照片,一张像素不高看起来很漫不经心的吐舌头的照片,这让我惊呆了;第二个是他的社会职务与获奖情况,官网上说郑也夫教授拒绝参加任何评奖与接受社会头衔。
看起来很滑稽的介绍,让我对北大肃然起敬,因为在我的求学经历中,知道有郁郁不得志的教授,知道有醉心学术不去做横向项目的教授,可从未见到过醉心于自己研究却不申请奖项与头衔的教授,这或许体现了郑也夫教授一个社会学家的风骨。一旦落入一个评价体系,或许你就不得不钻营它的评价体系,争取获得评委的好评,从而拿到奖项,从另一句话来说,这可能就不纯粹了。
人是什么?–《神似祖先》
把这本书推荐给我的是一位学科背景是纯文科的朋友,虽然是文科背景,但他对生物学以及新科学有着超越常人的兴趣。加上此前对郑也夫教授略有了解,便在一周内把这本书看完了。
当我们坐在星巴克的咖啡馆里聊这本书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他推荐这本书用心良苦,他认为中国的社会学天生具有生物学的基因,传承了达尔文的演化思想。从严复翻译引进《天演论》开始,慢慢的使得社会学这一关注社会与人类生活的学科进入中国,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逐渐的并入了基于数据与统计分析的计量方法,也接受了需要”田野观察”的社会学研究方法,三个分支同时并进,然最初那个基于达尔文生物学的分支显得有点非主流,然而朋友认为这也是我们需要了解的。
从严格意义来说,这本《神似祖先》不是郑也夫教授出版一本严谨或者相对严谨的作品,所以本书不像其他书一样,有一个很严谨的观点和框架,先摆出观点和框架,然后用具体的例子和观点来将它丰富。
从这本书的原名《阅读生物学札记》可知,这是郑也夫教授的读书笔记。所以这本书,从人是什么为引子,先后介绍了以达尔文为代表的适者生存的观点,以道金斯为代表的后达尔文主义的关于物种生存是因为要作为基因的载体的观点,以生存与繁衍为第一要务的进化生物学观点,以地理位置与驯化物种作为人类文明发展原因的戴蒙德的观点等等。书中提到的内容,远远不止我提到的这些,只是因为部分的书籍我看过,所以本书看起来像是在期末考试钱,要把此前学过的知识梳理一遍。而我的读书笔记,也只是记录那些我之前从未看到过,然而却很认同的观点。
生物学、社会学一脉相承
生物科学家与社会科学家的相互学习开始于两个学科的奠基之时。植物分类学之父林奈将他的巨著冠名《自然的经济体系》,把生态比作经济,认为上帝是设计了地球大家庭的超级经济师,他使大自然中的生产和效率最大化。林奈和他以后的生态学家一直将生态比作经济,并一直从经济学中获取营养。
近代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曾经是林奈的门徒。斯密的两部巨著中都没有提到林奈,但是看不见的手所操纵的市场经济和上帝(其实还是看不见的手)所操纵的大自然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对偶。
两学科相互催化的最大佳话是马尔萨斯《人口论》启发了苦苦思索中的达尔文,完成了他的进化论。
达尔文的惊世理论
在2019年的今天,我想应该不会有人说没有听过达尔文,虽然想挑战达尔文的人很多,但这个努力从19世纪开始始终还没有人能成功的将他取代。我们听过很多关于达尔文的故事,比如当时的人经常质问”达尔文,你说人是猴子变的吗?你是不是猴子?”
可或许很多人知道达尔文的惊世理论是关于”生物是自然选择的结果”,”物竞天择,适者生存”,实际上,达尔文提出的观点是前者,后者是达尔文主义者提出的。毕竟,提出”自然选择”,需要莫大的勇气,甚至为其堵上身价性命。科学是从血淋淋的人类尸体上诞生的,虽然看过”异形”的人,都会被那个寄生在人体里的外星生物恶心到,但科学其实和这个异形一样,都是吃着人血长大的。
达尔文关于自然选择的理论是这样的:
自然界保留有利的变异,淘汰有害的变异,我称之为自然选择。
有利的含义其实是”利于生存和繁衍,而生存要最终落实到繁衍“,这也为达尔文提出”性选择”的理论,提供了依据。达尔文将极大的生殖力和个体的独特性合二而一,为一种全新的理论奠定了基础。
达尔文的本意,即自然选择的含义中,没有任何计划、目的,也没有任何方向。说到底,进化是偶然的,是没有方向的。因为基因的突变是偶然的,环境的变化也是偶然的。基因的突变不是为了物种周围的环境而故意发生的,相反是偶然拥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基因的成员繁衍开来。
达尔文的惊世骇俗在于两个方面:
- 一是打破了自后亚里士多德主义(之所以用后,是因为罗马帝国当时把所有的希腊书籍都毁灭了,中世纪后不断有人通过翻译的形式,把希腊典籍的阿拉伯文译本翻译成拉丁文),信奉目的论与自然阶梯为真理的自然科学论调(这也是基督教后来宽容希腊文化的原因,为我所用,强调造物主的无所不能),然而只有神学院可以学习(在教会可以控制的地方研习,这就是后来大学这个事物的雏形)。目的论就是,一切都以变得更好与更高效为目的。自然阶梯就是把不同生物用等级化的方式来划分,所以才有了白人至上,雅利安人至上,黑人不是人,有色人种是低等生物的言论。
- 二是打破了天主教教义关于创世纪的论述,人为上帝所造,先造了亚当,后取下一根肋骨,造了夏娃,在蛇的引诱下偷吃了智慧的禁果,从而带着原罪到人间赎罪。
如果,体会不到惊世骇俗,你可以想想,达尔文的观点直接宣布了上帝不是万能的,人不是上帝造的,不需要天主教了,创世纪是不对的,相当于推倒了当时的神权的权威。与东方文明君权至上不一样的是,西方是神权第一,君权依附着神权时不时撺掇这个第一的位置。信仰的崩溃,是可怕的,所以对于这样的人,天主教以及其他宗教都有一个统一的叫法,**”异教徒”**,这种可怕的存在是需要肉体毁灭的。
人的好恶源自性选择
达尔文认为,动物的色彩、羽毛、唱歌、跳舞,都有吸引异性的功能,这些能力与特征越是突出,与异性交配的机会就越多,子女也就越多,而其雄性后代又必然继承到父亲的特征。性选择的观点大大的启发了心理学家佛洛依德,而从性的角度来重新看待人和社会的关系,成为20世纪初的主流学术流派。
然而,佛洛依德的理论的硬伤也很多,包括理论难以证伪等等。在20世纪80年代,一门叫做”进化心理学”的学科兴起,但是遭受的非议也不少。
- 第一,传统社会科学认为人类是高级生命,是特殊的,人不是动物;而进化心理学认为人类跟动物没什么区别,“完全”平等。
- 第二,传统社会科学认为人的性格和思维模式主要是后天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影响的结果,而进化心理学认为所谓“人性”,主要是人这个物种长期进化遗传自然选择适应的结果,小孩一生下来他/她的“人性”就已经定好了”。
进化心理学有个基本假设,称为“大草原原理”(Savanna principle)。这个原理说,由于人类的进化速度非常慢,而且一次生育一般只有一个孩子,而最近几千年人类的生活方式变化极快,以至于人的进化没有跟上人的生活变化的步伐。所以我们这些所谓现代人的性格和思维模式很大程度上仍然停留在史前的水平,”神似祖先”!
我们的生活方式与我们的基因不匹配,导致了疾病的发生。要减少这些疾病,就要改变我们的生活方式。我们的基因和两千年前的祖先没有差别,回到祖先的生活方式中就可以减少时下流行的疾病。但是回到祖先的生活方式中,既是不必要的,现在的生活方式绝非没有优势,也是不可能的,环境已经大大改观。我们走上的是一条不归之路。“形似祖先”已不可能,“神似祖先”却是可行且有效的。
不过这个理论解答下面的一些问题:
Q:今天的世界物质很充足,人们经常营养过剩,甜食对人的身体影响并不好,但是为什么人们从心里就喜欢甜食?
A:这是因为石器时代食物匮乏,而甜的东西往往含有更多热量,自然选择的结果是,只有那些喜欢甜食的人的基因得以流传了下来,那些不喜欢甜食的人都被淘汰了。
Q:为什么男人都喜欢金发女郎?
A:因为金发表示年轻。金发女人的头发是十几岁的时候最“金”,过了一定年龄就不那么金了。史前没法查身份证,男人通过头发来判断女人的年龄。那些喜欢金发女郎的男人获得了更年轻的配偶,年轻的配偶容易生育,他的基因就更容易流传下来。
Q:为什么男人喜欢胸大的女人?
A:现在有研究说胸部大小跟女人的生育能力并没有明显关系,但结实的胸部象征恰好既成熟又年轻。
性器官和审美是“通货”,不然人类早就分裂出亚种了。惟其通货的性质,才能保证物种中多数成员相互具有吸引力,相互具有交媾的愿望。男性喜欢硕大而高耸的乳房,应该不是现代的时尚,人类的乳房几“乎比其他灵长目动物都大。女性很喜欢大个子男人,我们当然还无力证明它不是现代时尚。人类女性的乳房,或许也包括男性的个头,似乎与雄孔雀的长尾巴异曲同工,都是性选择的结果。
Q:为什么男人喜欢年轻而健康的女人?
A:自然选择是个很有意思的机制。比如我们说男人“喜欢”年轻的女人,是因为年轻女人更能给他们生孩子,这个说法就好像男人的“目的”就是生孩子一样。但实际上这种“目的”不一定是有意识的,很可能是无意识的。自然选择的机制决定,那些没有这种“无意识目的”的男人,既然不爱生育,他们的基因自然是都被淘汰了。
Q:男人为什么会有中年危机?
A:其实危机不是男人到了中年,而是他们的妻子到了中年。调查表明那些有年轻妻子的中年男人就没有危机。
Q:一夫一妻与一夫多妻哪一种更有利于人类种群?
A:进化心理学认为一夫多妻是最自然的社会形态,女人为了下一代,宁可跟富人一夫多妻,也不愿意跟穷人一夫一妻。实际上几乎所有社会都是一夫多妻(欧洲古代的一夫多妻主要表现在男人可以拥有情人和女奴上)。
但一夫一妻对男人有利。如果社会上最富有的25%的男人每人娶四个妻子,那么就意味着剩下75%的男人找不到妻子。缺乏女人是男人暴力犯罪的源泉。进化心理学认为,之所以有那么多伊斯兰主义恐怖分子,可能与这个宗教实行一夫多妻很有关系。
性情让这个世界变得美好!
在自然界,帮助无血缘无地缘关系的陌生人,结果是没有存活的可能,所以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好人死得快”。所以在生物界一般存在两种利他,亲缘利他和互惠利他,这两种利他在性质上泾渭分明。因为亲缘利他是不要回报的(父母爱子女),而互惠利他是要回报的(同类施舍的食物,以后是要还给人家的),亲缘利他更真诚本色,而互惠利他更机会和算计。
如果没有了两性,没有了两性繁衍,生物的世界中仅有同性繁殖,那么血缘利他将不复存在。也就是说,这个世界上不再有带着牺牲精神的利他,只有互惠和交换。没有人真正关心自身之外的他人,每个个体都只关心自己。如果说每个个体只关心自己的世界是个黑暗的世界,是两性的存在为这个黑暗的世界投入了第一束光。
没有强烈的择偶交配的欲求,物种将灭绝。而性冲动的发动机是什么?是情感,即性情。“性情”一词早就被泛化,我们这里用其原初的含义,性情者,性所驱动的情感。性的满足是疗效优良的安慰剂,生物系列谱中高端的例证是,未婚男人的犯罪率大大高于已婚男人。性情抑制着个体面临食物竞争时的极端利己,化解着它们杀戮的凶残本性。性情指引它们(他们)温情地对待某些他人。
尽管文化可以滋养英雄情结,但就其原初的性质而言,英雄情结是一种本能。这一本能的原初形式是什么?是性炫耀。性的欲望,是英雄情结这一“多级火箭”的初动力。更准确地说,英雄情结的最初目标是性,以后便升华了,大大地超越了性。人类与动物有诸多差别。这无疑是重大差别之一。
和亲的生物学解释
海伦导致的一场战争不仅很可能是真实的存在,也象征着那个时代很多争斗的起因。在共同体的规模极大地扩展后,战争源自某个女人几成历史,但是“性情”、情感因素、尊严,仍然是导致战争的重要因素。
当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认同这样一种观点,乱伦的禁忌虽然是一种文化和规范,但是符合人类共有的一种生理特征——一个屋檐下成长起来的男女相互难于产生吸引力。
由此做出下述推论应该是不过分的,即对本族男子而言,族外的女子要比族内的女子更具吸引力。正是这一生理特征决定了远古社会中,男性疯狂地抢夺其他部落的女子。而性资源具有其他物质资源所不具备的一个特征。物质资源对人们的吸引力几乎是相同的,而性资源对族外人的吸引超过族内人。
这样,抢夺就很容易转变为交换,因为大凡两个动机支撑的行动,落实的可能要大大增强。这里一个动机是避免对方的攻击和劫掠,另一个动机是得到对方的女性。这岂止是“双赢”,而是多重收获。
所以这一游戏从远古走入前现代,从基层走入高层,从社会走入政治,从大唐公主下嫁吐蕃,演至满清公主嫁给蒙古贵族,长盛不衰。促进人类体质的进化,增加了与周围部落的和睦,其实都是副产品。根本原因是性的特征所使然,即她对部落内外双方的不等值,所以天然地诱发交换。
看脸的世界
一个人的体貌对他人,特别是对异性,会产生美感。这美感的功能是什么?是吸引力,是男女彼此走近,或男性追求女性的初始媒介。自然选择筛选出体貌及对体貌的感受力,是服务于交配、生育和繁衍的。其效率和成功的指标就是吸引力充足与否。
美的功能就是吸引力。这吸引力最需要发生在处于生育期的年轻人之间。为完成这一功能,进化在两个方面展开。
- 一方面,青春期最美。这是最无争论的事实,其后面的道理也最为坚实和易解。生物学家告诉我们,一个女子最富生育力的时候最美——其实人们的常识早就认识乃至不认为这是一种值得宣告的知识。
- “另一方面,青春期最盲目,最不懂美,最容易被异性吸引,即使所钟情的人不是非常的美。
自然选择的微妙在于,靠一方面来完成吸引力仍嫌不够,还要借助另一方面。也就是说,对年轻人来说,相对盲目、容易被更多的异性吸引,具有更大的生存优势。适当地追求美,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因为青春即美,找青春的性伙伴更可能产生后代。但是过犹不及,在审美上过于挑剔,不具有生存优势。
年龄增长后欲望会下降,姿色中等以下的女子对中老年男子会缺乏吸引力,姿色一流的仍对所有男人具有吸引力。灵长目动物中的统治者都不是少年人,而是年富力强者,他们享有更多的性资源。但是人类社会中有了一个变数,就是随着技术和物质条件的改善,寿命大大增长。
因为人类社会中的博弈不再取决于体力过人,权势者成了真正的老年人。权势者获取女性的权力有余,但自身的性能力不足,要靠女子的姿色来提升。现代社会因种种原因,造成了晚婚盛行。晚婚悖逆生物世界中的自然倾向,男子性欲初萌时的盲目性降低,审美拔高,对美便有了过高的追求。晚婚对姿色中下的女子和社会地位较低的男子都是不利的。
所以”剩男”,”剩女”的存在是自然选择的产物。
雌雄博弈
灵长目动物的世界里,两性的生存策略是不同的。
- 雄性的策略是广种博收,是寻找更多的性伙伴。
- 雌性因为卵子的稀少和宝贵,要寻找的不是更多的,而是更好的性伙伴,并悉心养育子女,争取“丈夫居家”帮助养育子女。
两种不同的性倾向与三种婚配方式(一夫一妻,多偶,群婚)交叉起来,在性伙伴多寡上会导致怎样的分布呢?
多偶制下雄性的情况最清晰。在首领的地位稳定期间,首领及地位高的几位雄性,占有全部成熟的雌性。其他的成熟雄性只能择机偶尔染指。雌性是比较均匀地获得性伙伴,还是具备不同的性吸引力,因此占有不同数量的性伙伴,还未见调查给予更充分的说明。
群婚制下,性能力强的雄性会享有更多的交配机会,雌性的情况和多偶制下的雌性一样晦暗不清。
一夫一妻制如果得到严格的执行,应该最清楚,但遗憾的是绝对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几乎没有。
人类的情形最复杂,因为人类在性倾向上摇摆于一夫一妻制和多偶制之间,在制度上以一夫一妻制为主。人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男性非常重视女性的体貌。无论是哪一种性倾向,无论处于哪一种婚配方式,交配人次上雄雌是相等的,因为同性恋和自恋不在我们考虑之内。
两性在性倾向上的差异,雄性求偶上的主动,加上雄性审美上的挑选,性伙伴的分布应该是:有婚外恋的男性较多,或结婚不止一次的男性较多;有婚外恋的女性较少,或结婚不止一次的女性较少;但是,有婚外恋或再婚的女性,婚外恋或再婚的次数更多。
不然,男女交配人次就不等了。概率上说,婚外恋和再婚次数较多的女性应该是体貌出众的。但以上只是逻辑上的推论,似乎雄辩,但缺乏经验上的证实。
种族内自相残杀
很多动物在进化中发展出“防止伤害同类分子的可靠的抑制力。嗜杀同类在混血脊椎动物中是罕见的,哺乳动物中根本没有。最嗜杀的肉食动物,尤其是狼,却是所有动物世界中抑制力最可靠的。
边界、领地、认同在人类文明中的重大功能,我们不可轻视亨廷顿在世纪末发出的文明冲突的预言。
边界及其标志的功能是什么呢?
边界没有独立于领地的功能,边界服务于领地,边界就是领地的组成部分。没有领地就没有边界,没有边界也同样没有领地。
领地使得复杂的、合作的、信任的社会关系得以产生,边界努力找到合适的标志,去适应人类形形色色的关系和领地行为。找不到恰当的边界标志的领地是不能存在的。
封建、帝国、资本是人类最伟大的三项制度创作。
- 封建制帮助人类从血缘走向地缘,它的等级和边界是建立在血缘、领地这些天然特征之上,它靠着亲缘、领地、等级这三种界线将社会成员划分在不同的群体中,并制定了群体间的臣属关系,在更大范围内建立了秩序。
- 帝国在相当程度上继承了封建制的遗产——宗法、疆界。与此同时,官僚系统的再生产要求它造就一个人类历史上最庞大的非人格的制度系统——科举制,它把对熟人的信任在相当程“度上转化为对学历与考核的信任。但是中国古代的集权制受其自身能力的制约,它不想也不能破坏基层社会中的领地和领地上相当程度的自治。
- 对传统领地及其秩序的最大摧毁来自两大势力:采取全权制的现代帝国和资本主义。现代的全权制靠着现代技术手段将其政治理想和计划深入到基层,以行政单位取代和摧毁了自然过程中形成的领地、界线、私人所有权和自治。资本主义则帮助人类大大地超越天然的标志,从熟悉的人格关系全面地走向匿名的非人格的关系。
结语
跟着非主流的郑也夫教授梳理了一遍主流的社会学与生物学的知识点,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或许书中讨论的很多问题,在政治正确的西方语系环境中,怕是难以讨论的吧。
从一个很功利的角度来说,如果想活得长久,那就得神似祖先了,别吃这么多的甜食,别看这么多的电脑和书籍,不能吃的太饱,以及好好的应对自己的性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