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探险家精神--《商业冒险》

这是我在第一届南国书香节上买的书,就是冲着封面上说“巴菲特送给比尔盖茨”以及“比尔盖茨最喜欢的商业书”买的。这不就是影响力原则中第四条,“权威人士推荐”吗?

由于这是一本竖版的台版书,需要从上往下来阅读,加上满页的繁体字,确实让我读起来不太顺畅。更重要的是,这是12个经典的华尔街故事,作者也假设你是有一定的商业运作知识的基础的。对于商业小白的我,有时候即便把故事读完,也无法弄懂为什么他们会那样做,多少是有点丢人的。

探险家精神–《商业冒险》

当然,这书也激励我要阅读更多的关于经济与金融运作的书籍,另外这12个故事中的确也有那么几个深深的打动了我,那就是第5章《全录∙全录∙全录∙全录》(“全录公司”,国内翻译成“施乐公司”)、第9章《华府高官的第二人生》,以及末章《英镑捍卫战》。

即便是华府高官,也会有不干自己的老本行,自己能干啥的担忧

主人公是美国原子能委员会首任主席,李莲道。他是一位很出色的官员,在麦卡锡主义的攻击下,选择了辞职,然后出任了一家小型生产化工黏土材料的董事长。

在选择离开政府的时候,李莲道深感不安,担心自己的谋生能力,入华府前他是一名律师,所以他担心自己是不是只能再做回律师来谋生。作为一名在曼哈顿有一栋房子的家庭,或许压根不需要担心谋生的问题,只不过他有忧患意识而已。谋生能力,这也是我思考了很久的东西,我到底要不要完全放弃自己作为工程师的身份,首先这会让我丧失自信,其次我也没法做得更好。更关键的是,万一不干这行,我还能干点啥。

看到这里,我不禁放宽了些心,发现这种担忧不仅是我这种微不足道的小角色会有,连美国原子能委员会的会长都有,看起来我不算太奇葩。

在华府,李莲道大权在握,肩负着巨大的国际和国家的职责,几乎所有人都想着来跟他攀关系,他掌握了各种工具,就像桌上有一排按钮,摁一下,律师、技术人员和会计师就会等着他布置工作。当他来到华尔街的时候,只有一间小办公室和一位秘书,掌管着一个破落的小公司,虽然公司在他的带领下成就斐然,同时也享受这种政府内没有的感觉,但毕竟两者的生活相差甚远。

他是怎么解决这些问题的?他有完全投入一件事情的巨大能力,事情的内容对他来说不是那么重要,但只要是因为他在做这件事,他就把他当做是重要的。我觉得,这是我可以学习的,手上的活,别人不一定会认为有多重要,但是自己一定要把它看成是很重要的。

以这样的心态工作,无论在哪,都会被需要!

施乐,社会企业的先驱者

在电这个新生事物刚被大众接受不久,关于纸质文档复印的技术就被发明了出来,当然一开始并不是我们现在看到的复印机这样的,每个副本的代价出奇的高,自从施乐将静电复印技术成功的工业化之后,后续的70年,几乎都是沿用同样的技术来做复印这个事。由此可见,施乐给人类带来了长远的进步,尤其是在办公领域。

为了将静电复印这个技术从实验室搬到大工厂,投资人们几乎花光了所有的钱,在最后的一刻,难题被攻关,第一台样机终于走到了台前。颇为滑稽的是,施乐的第一台912型号机器在开发布会的时候,众目睽睽之下发生了弹簧断裂、订书钉掉进机器造成卡壳和断电的故障。现在广为人知的硒鼓,这个硒元素的选取以及它的含量比例,都是在工厂实验室一点点的拼凑调试出来的。

然而每个技术都有一段让人难忘的故事,但施乐公司不同于其他公司的是作为一个公司,它强调对社会整体的责任,施乐的精神是:

订立崇高的目标,拥有几乎不可能到达的抱负,让人充满有志者事竟成的信心。

这不是一种达到目的的手段,而是人类为了谋求本身的福祉而强调的“人性价值”的事。

每个计算机从业者都在和图形界面打交道,窗口系统是当下最好的交互模式,但这种用户引导的界面是乔布斯参观完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后,借鉴开发的。接着盖茨又模仿了乔布斯的苹果系统,之后才有今天的生态。然而施乐帕洛阿尔托研究中心的成果非常的多,也发明了以太网和激光打印机,或许因为太有情怀,而导致产品难以推出市场,难以获得第一桶金。

但别忘记,这是华尔街的功劳。

笑看美元江湖地位的确定

这一个章节,对应的是“英镑保卫战”,篇幅很厚重,也是因为有些关于外汇交易以及做空货币的基础知识,我不太懂,以至于我就真的是只是看了个热闹,没摸着门道。

英镑首先采用了金本位的货币体系,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江湖地位,大家都认可黄金和英镑,尤其是在二战后,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的主导下,建立了基于美元的布雷顿森林体系(世界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组织。至于为什么是美国接下了英国的接力棒,一方面美国的财大气粗,另一方面美国也为世界货币稳定而奔走,虽然最后也没能阻止英镑的下跌,但是美国为世界争取多了3年,也重创了做空英镑的投机者。

是历史的偶然性和必然性,让美元和黄金主导着这个金融世界,不得不说,美国确实也做了很多努力。然而,这并不阻碍美国将这个金融工具投放到大国的贸易战中,在他的立场里,他认为自己是在主动的维持好金融秩序。从中国来说,这是个挑战与机遇,没有强大的金融体系与人才储备,是没有办法和美国竞争,即便是有了足够的财力与人力,也需要一些历史事件,某些偶然性的因素,让世界看到中国的大国风范和大国责任。

嗯,我当然说的是“一带一路”,我看好这个走出去的战略,也愿意为此做出个人的努力。

结语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我要更加的努力。我没法理解到底盖茨是怎么看这本书的,因为巴菲特认识他的时候,他已经创办了微软,已经是一位成功的商业领袖,金融运作对他而言只是小儿科,他看的必然是门道,不像我现在过来凑热闹。

人总要努力的求索和成长,如果我因此而碌碌无为一辈子,这就是我的命了,也只能乐天知命,没什么好抱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