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依然是跟随着比尔盖茨的脚步,于是我入手了这本台湾翻译的科普类小书《为什么要睡觉?》。仍记得,去年的诺贝尔生物学奖授予了两位研究睡眠的学者,因此我也对这本书的内容充满了期待。
虽然现在在各大书店,各大平台,都会有推荐书单。对我而言,大部分都不合胃口。我关注比尔盖茨的个人博客已经有几年时间了,每次看完他推荐的书,我都发现惊喜慢慢,因为我又发现了一个认知的新大陆,如果不是这位大神的推荐,我觉得我是可能不太会看到这些书的。从《癌症传》到《基因传》,从《疫苗》到《你当像鸟飞过你的山》,无不让我感受到大神的境界之高。
我们都误解了睡眠–《为什么要睡觉?》
当我跟朋友说,嘿,你知道我在看一本名字叫《为什么要睡觉》的书吗?回应的通常的是爽朗的笑声,这些书只有你这些书呆子才看的,有时间为什么不多睡觉?对我而言,这已经是习以为常的事情了,不过我倒是发现了一个现象:
大家觉得科普书籍应该是青少年,小孩子看的,成年人是不需要的。
其实真的是这样吗?非也。我想,当你成年了,更需要看科普,不然你怎么知道现在的科学有什么进步呢?我们脑子里的旧认知应该更新了,因为有些东西已经被证明是错的,而且很多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其实都是错误的。毕竟,过于稀松平常的事情,我们是不会去问为什么的。
比如,到底睡眠对人是否重要?有多重要?睡眠是一种什么样的生理活动?不睡觉人会不会死?在我介绍这本书之前,我先给你一个回答:睡眠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生理活动,因为不睡觉人是会死的,不管你的意志力有多强;缺乏睡眠,我们的记忆力会下降,判断力会下降,免疫力会下降,慢慢走向生命的尽头。
睡意的萌生
人为什么会萌生睡意,那是因为人体的两个机制同时起作用了:
- 第一个是人体的生物钟(视交叉上核,视觉神经的交汇处),给人体制造出反复循环的日夜节奏,约是24.25小时,稍微比一个地球日长。当生物钟觉得晚上到了,便会分泌褪黑素(仅仅相当于计算机中的信号量),让人体各个器官做好准备,进入睡眠状态。
- 第二个是人清醒的时候一直在分泌一种产生“睡眠压力”(腺苷)的化学物质,然后在睡眠的时候被清除,让人感觉到想睡觉的就是这种物质。
有的人早睡早起,有的人是夜猫子,以前我们都认为这是个人的习惯。这就错了,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人之所以能存活下来,就是因为这两种人的存在,不断的警惕着着周围可能出现的危险,让我们走出非洲,占领地球。
睡眠的种类
通过对人的脑电波的监测,发现人的睡眠有两种:
- 快速眼动睡眠(REM: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 非快速眼动睡眠(NREM:non-rapid eye movement sleep)
通常人的睡眠是先进入快速眼动期,然后进入非快速眼动期,然后回到快速眼动期,大约90分钟为一个周期,一个晚上一般有5个完整的周期。
一般人不知道的是,NREM在前半夜占上风,REM在下半夜占上风。如果我们11点入睡,第二天7点起床,那我们就获得了一个非常好的睡眠时间(WHO推荐人最好有8个小时的睡眠)。当我们推迟入睡时间(午夜1点),而起床时间不变,看起来你损失了20%的睡眠时间,但是你失去了超过25%的NREM;反之亦然(提早起来)。
那到底,失去的REM和NREM都会有什么影响呢?
睡觉的作用
用我们的计算机来比方,冯诺依曼的计算机体系有内存和硬盘两种存储系统,内存读写速度很快,但是断电后数据就消失了,硬盘的读写速度很慢,然而断电后是可以保存的。
人的记忆也是这样,白天把接受到的信息放入海马体(内存),晚上在非快速眼动睡眠的时候将信息写入皮质(硬盘)。然而,白天接受的信息,并不是一五一十的全部写入皮质,而是在快速眼动睡眠的时候,把白天的信息和以往已经有的信息进行筛选、整合、优化以及做关联。通常,人进入快速眼动睡眠的时候,人会做梦,所以做梦很重要,也是人类创造力量的体现。
结合自己的体验,我的第一篇论文,对某个密码系统的破解是在梦中完成的,起床后我就赶紧把程序写下来。这种体验,出现在很多学者的身上,也非常符合做梦时候,大脑对信息做优化整合的状态。
回到上一节遗留的问题,失去的REM意味着不能很好的整合新信息,失去NREM意味着新的信息不能全部写入皮层。
生命之初,大脑处于原始状态,需要大量的快速眼动睡眠,因为这样可以促进脑中神经的生长;作者把这个阶段比喻成,宽带公司给每家每户装光纤,家家户户都有高度链接的网络和带宽。酒精可以移除人的快速眼动睡眠,所以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妈妈喝酒,对胎儿的影响是很大的。这个阶段,大脑最重要的任务是为初生的大脑提供大量的神经快速道路和链接。
到了青春期前后,大脑的主要任务在于缩减规模,以提高效率和效能为主要目标,所以需要大量的非快速眼动睡眠(做梦)。作者的比喻是,发现有的用户使用的带宽多,有的使用得少,甚至有的人没有用,为了节省用量,就要修改大厦的光纤,扩大使用量大的,去除那些不用的或者用得少的。在这个过程中,青少年表现出叛逆,不这么理性,更倾向于冒险。
缺乏睡眠的可怕后果
我们大部分人都会认为,熬了几天夜,特别困,找一天补眠就可以了。但是,这是错误的。因为大脑的机制让我们不可能补眠,失去的睡眠造成的损失是弥补不回来的。
缺乏睡眠是中老年人失智,最后走向人生终点的重要原因。
睡眠不足会与精神疾病(阿兹海默症、焦虑、忧郁、自杀、中风、慢性疼痛等)正相关,也会与其他生理系统障碍疾病正相关(癌症、糖尿病、心脏病、肥胖、免疫力低下等)。通过对小白鼠的研究,发现如果不让它睡觉,它会因为消化系统疾病而死掉。
然而,人在缺乏睡眠后,产生的注意力缺失、警惕性降低、情绪控制能力降低的问题,通常不会把他们和睡眠问题关联起来。
获得更好的睡眠
书中说,影响我们睡眠的因素是:
- 持续的灯光和led的蓝光(阻碍了褪黑素的分泌,让人推迟睡眠)
- 固定的室温(只有身体体温下降, 人才能进入睡眠状态)
- 咖啡因(咖啡因阻断了大脑对腺苷的检测,因此让人保持清醒,咖啡因一旦消失,会让人的困意大增)
- 饮酒(酒精的作用是麻醉了脑部的前额皮叶,相当于与把大脑打晕,而不是让大脑进入睡眠状态,而且酒精会剥夺大脑的快速眼动睡眠,阻碍了大脑整合新资讯的能力,喝酒是会让人变笨的)
- 上班打卡的传统(会减少了快速眼动睡眠的时间,从而影响他们对知识的融汇能力)
答案就是,控制灯光和电子屏幕的使用,稍微降低室温,睡觉前5小时不要摄入咖啡因(分解的半衰期是5小时),不要大量饮酒,尽量保持有8个小时的睡眠。
结语
最后说说安眠药的作用,和酒精一样是镇静剂,把皮质打晕。安眠药引发的睡眠,并不能让大脑进入周期性的REM和NREM,所以无法加深记忆,甚至会消除记忆。
到底我们有没有科学精神?我觉得是否愿意去思考我们习以为常的事情是不是对的,就是一个试金石。口口声声说自己获得过科学教育,拥有科学精神的人,为什么会鄙视和拒绝科普类的书籍呢?
愿你能保持每天8个小时的睡眠,做一个健康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