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粉红人生--《粉红牢房效应:绑架思维、感觉和行为的9大潜在力量》

我们真的有自由意志吗?上次听王立铭的课程提到,人的很多性格偏好和行为举止都是基因决定,我们被基因控制着,蒙在鼓里却以为自己是个清醒的,拥有自由意志的人。这本心理学的著作,继续的告诉我们,我们在心理层面其实也是被基因控制着的,我们脑子的想法可能真的不是来自我们的真实意志与想法。

粉红人生–《粉红牢房效应:绑架思维、感觉和行为的9大潜在力量》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康纳曼的作品《快思慢想》引用过这本《粉红牢房效应》,一直都有想看的念头,终于在前段日子看完了。看完这么重要的书,当然有很多感想,然而无论如何先得把干货捞出来,绑架人思维、感觉和行为的9大因素分别为:

  • 外在环境:颜色、地点和环境、天气与温度
  • 社会群体:身边有人造成影响、身边其他人的特质造成的影响、文化
  • 内在世界:姓名、标签、符号

在书的末尾,作者借用了蝴蝶效应来描述人的行为:

究其核心,本书是想向你说明,你的意识就是10亿次小小的蝴蝶效应带来的集体结果你的思想、感情和行动是混沌连锁反应的产物,又受到本书所描述的9种微妙力量的助推。所以说,人的行为很难预测,一部分原因是它非常敏感,洛伦兹的蝴蝶每次拍打翅膀,它都感受得到只要在早期施加一些影响,你就有可能变成一个截然不同的人

关于颜色

蓝绿光波是可见光中波长最短的光线,能够引发各种调节昼夜节律的生物功能,是调节时差的绝佳解药。蓝色天然的更吸引人的关注,对日夜颠倒工作的工人的研究发现,用蓝绿色灯光照明,可以减少夜班工人的疲惫感和提高他们的敏锐度。

在生物上和情绪上对人类有着最多意味的背景环境,莫过于爱情与性了,而对这此最有影响的是红色。为了解释红色为什么能增强性魅力,研究人员回到了低等动物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大量展示红色的动物往往能获得性方面的成功。

我们周围的世界在无形中塑造着我们的思考、感觉和行为方式,还说明构建一个公正、不偏不倚的世界是多么困难。红色制服能带来不公正的优势,黑色制服能唤起不必要的攻击,蓝色和白色制服则会激发相对温和的行为

不需要花太多心思,人们就能将体育中的颜色与道德观念联系起来:红色意味着主导地位;蓝色意味着温和。在一个痴迷肤色的世界里,关于颜色与道德观念的最具破坏力的认知大概是:黑色意味着残酷,白色意味着纯洁

关于地点和环境

作者从旧港产片经常提到的九龙城寨讲起,几位牛津大学学者研究发现:高密度的居住环境不但会让人变得冷漠与吝啬,还会引发心理疾病、家庭解体以及生活品质的下降。“过度拥挤还会带来噪音问题,让儿童暴露在嘈杂的噪音下,会妨碍孩子的智力发展,扼杀他们的创造力和学习能力。

过度拥挤和噪音污染都是较新出现的问题,几百年前,工业革命的号角尚未吹响,发电机、发动机亦未出现,那时候,这两个问题几乎还不存在,可突然之间,大城市取代了零散的城镇和村庄,修建这些城市的机器本身又会带来大量噪音。面对这些现代化的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往往是这样的:把世界还原成它们先前的样子,自然环境是疗愈的灵丹妙药。大自然的存在似乎减缓了他们所承受的压力,而这些压力给住在人造环境中的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困扰。“亲近大自然”不只是一句口号,它能让病患更快痊愈,让心烦意乱的孩子更平静。

自然环境和人造环境的区别在哪里呢?宁静的街道景观为什么就起不到和宁静的自然景观同样的效果呢?建筑也有独特的魅力,与自然环境相比,有人更喜欢城市环境,但为什么反而是自然有着这么强大的恢复作用呢?答案是:自然环境拥有一系列特点,与人造环境明显不同。20世纪初,现代心理学 巨匠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就解释过,人的注意力分为两种不同的形式。

  • 第一种是定向注意力,让我们能把焦点放在严苛的任务上,比如驾驶和写作。读书也需要定向注意力,如果你感到疲惫,或是一次性阅读了几个小时,你会发现自己开始走神。
  • 第二种形式是不自觉注意力,它来得很轻松,不需要额外的精神努力。詹姆斯解释说,“奇怪的东西、动人的东西、野生的动物、鲜艳的东西、漂亮的东西、文字、风、血液,等等”自然而然地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大自然存储了你的精神机能,就像食物和水存储在你的身体里一样。日常生活中的事务,例如躲避车流、盲目作决策和判断、与陌生人交往,都是消耗性的活动。大自然把人工环境从我们身上夺走的东西找了回来。你可能会说,这有点神秘,这个说法不科学,但它的核心其实来自心理学家所说的注意力恢复理论(attention restoration theory)。

自然景观和城市景观之间的区别在于它们对我们的注意力的索取程度。人造景观用连续的刺激轰炸我们,自然景观则给了我们选择的自由(你愿意多想就多想,愿意少想就少想),我们这才有了补充耗尽的心智资源的机会。

现代城市环境中充斥着书面文字,它们塑造了我们的思考深度,影响了我们向他人敞开心扉的难易程度,以及我们判断他们的行为是否符合道德的标准。

关于天气和温度

高温使人不舒服,这种不适又唤起愤怒与攻击性的想法,成为暴力犯罪的助推剂。夏天的炎热孕育战争,冬天的寒冷则孕育爱情。研究发现,男性在冬天会出现睾丸激素分泌高峰,夏天则处于波谷,冬天分泌的睾丸激素比夏天高出约30%。

有这么一个实验,免费给进入电影院的人提供热咖啡或者冷咖啡,观察拿了不同饮料的人会选择看什么样的电影,结果是:

与捧着热咖啡或热理疗包的人相比,捧着冰咖啡或者冰冷的理疗包的人愿意多花20%的钱去看一场浪漫爱情电影。他们不愿意多花钱去看动作片、喜剧片或惊悚片,大概是因为这些电影缺乏浪漫爱情片带来的暖人心怀的承诺。”

身边围绕着美女,男性就会分泌出更多的睾丸激素;新生的宝宝在身边,新妈妈们就会分泌出更多催产素。这一类生物反应中的每一种都会影响人的言行举止。睾丸激素或催产素达到峰值时,男性会变得更肆无忌惮,母亲则会更不顾一切地保护孩子。

关于身边有人影响

我们更容易对自己的道德缺点宽容,一旦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在独处情况下看起来适宜的行为,就会变得不可接受。如今,我们很少有人能单独待上几个小时,所以,我们的想法和行动会逐渐反映出有家人、朋友和陌生人在场时的情形。这些与他人的互动极大地塑造了我们的思考和行为方式,我们已经很难想象,要是自己与社会孤立一个星期、一个月甚至一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在各个时代,都曾有一小群人暂时或永久地陷入社会孤立状态,而由此导致的结果几乎无一例外地令人警醒。

大量研究也得出了类似的结论,不少研究还发现,被单独监禁的囚犯很难分清现实与虚构。心理学家将社会孤立的影响比作慢性蛇毒发作。起初,孤立带来躁动——在世界偏远地区从事季节性捕猎活动的人称之为“幽居病”(cabin fever)。幽居病可不是什么好事,患者宁肯冲进暴风雪,也不愿独自在狭小空间里单独待一个小时。在骚动过后,患者会产生幻觉,染上急性焦虑症甚至精神病,精神彻底脱离现实。长期的社会孤立是使原本健康的人过早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

为什么长期社会孤立会有这么大的破坏性呢?除了强行孤立给人带来的抑郁情绪,还有一个原因:如果我们无法将自己对世界的感受与他人的相比,就会丧失现实感。杀了牛烤了吃是合理的吗?把自己养的狗杀死吃掉呢?男人会觉得戴上假发的自己时髦吗?穿皮夹克呢?三件套西服呢?没有了社会接触,就不可能确定这些问题的答案,因为它们完全是由不同时代、不同文化的社会规范和标准决定的。出生在中国的人和出生在美国的人有着相同的消化系统,出生在18世纪的人和出生在21世纪的人有着相同的感官系统,但在不同社会背景的影响下,他们的喜好有着极大的差别。

人们会通过微妙的线索学习,只是并未意识到自己是在仿效他人的行为。事实上,大部分我们认为成立的事情,都直接来自于周围的人确立的标准。我们只能存在于一种现实当中,我们不知道存在于世界上其他地区的无数种其他现实。如果没有其他人展现出不同的行为规范,我们会始终在一出生就被框定的无形边界内思考、感受和行动。有意识地模仿或照抄别人的行为是社会环境下的禁忌,但无意识的仿效却蔚然成风。

心理学家把这种模仿称为变色龙效应。变色龙变色主要是为了表达自己的交配或战斗意图,人类的模仿似乎也是为了达到类似的社会目的。在有他人陪伴的时候,人类往往在速度上表现得更快,在力量上也表现得更强。观众能让人“释放”独自一个人时发挥不出来的“潜能”,但这不是绝对的,这一切完全取决于任务的性质:观众能凸显我们的本能反应,我们在面对需要更多谨慎思考的任务时会更难以克服这些反应

竞争一旦大大超过自己的能力范畴,人们的斗志就会减退,有时甚至会变得对竞争完全漠不关心。为一件便于想象、有限度的事业投入精神和情绪会更轻松,带来的回报更多;反之,有些事业太过宏大,就算你投入精力也多半于事无补,你自然提不起干劲。

暴力场面的洗礼实际上会改变大脑,让人分不清真实的暴力和虚拟的暴力。我们改变了大脑的‘布线’方式,不再像从前那样对暴力和痛苦作出反应。美国曾经出现过一个这样的案例,一个女人在房子里被杀害,期间有争吵和打闹,但途经现场附近的多名路人都无动于衷,后来也出现过类似的悲剧。研究人员发现,这类环境最惊人的特点就是围观者太多,却没有一个人干预,而这又恰恰解释了围观者如此冷漠的原因。如果你是唯一能施以援手的人,责任感会让你觉得义不容辞,可是如果能帮忙的人有许多,这种个人责任感就会被多个人分摊,因此会被严重削弱。

关于身边其他人的特质造成的影响

国际象棋是一项通过智力进行角逐的运动,从这一点来看,竞争对手是不是真人应该无关紧要,但事实上,它对成绩表现却有着巨大的影响。专家会告诉你,与电脑下棋和与人类对手下棋是极为不同的,哪怕两者走出了相同的路数。

男棋手们与象棋界的美女们(卡门 · 凯丝、亚历山德拉 · 科斯坚纽克一类)对阵时,会是怎样一番情形呢?棋手们是极端的理性主义者,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的基因不会让他们朝着马斯洛的低层次动机(通过有性繁殖实现基因的延续)换挡。

研究人员发现,对面坐着漂亮女对手的时候,男棋手会采用风险高的开局方式,并有意避免平局。遗憾的是这些美色当前就昏了头的男人,要为自己的冒险行为付出代价,他们往往会比头脑清醒的棋手输掉更多的比赛。

和所有异性恋男性一样,看到美女的男棋手们产生了更多的睾丸激素,睾丸激素引起了一连串的生物反应,令他们对马斯洛所谓的性动机展开追求。其中一种反应是,为了打动吸引人的异性,人们往往变得乐于承担风险,这表明男性拥有足够的资源,能够拿出一些赌注来冒险。

马斯洛认为,解决了基本生存需求之后,人就转向了需求动机层次的第二层:安全。住房和安全看似是不可剥夺的基本人权,但人类对安全的渴求却往往伴随着黑暗的代价。我们是一个慷慨的物种,能够做出仁慈、体贴的行为,但我们同样又是一个可怕的物种,倾向于做出有偏见和歧视性的行为。面对生理上能够满足马斯洛所谓生存交配需求的女性时,男性更爱摆阔,更愿意与之分享资源。我们对安全的追求以及由此而来对差异产生的恐惧造就了歧视黑人被告的司法系统。简单地说,在某些情况下,一个看起来更像“黑人”的黑人男性,被判死刑的概率比犯了同样罪行但长得不太典型的黑人高33%。诸如此类的不平等说明了一个可悲的事实:我们潜意识中对少数族裔的态度的发展速度远远跟不上我们公开表明的态度。许多丑陋的观点都深深地隐藏在我们的脑中,但我们说不定根本就不曾意识到。

关于文化

每一种社会互动也都存在于更大、更宏观的文化背景之下。文化指的是分享着共同认识、价值观、目标和实践的群体(不管是较大的宗教、运动团体还是针织爱好者的小圈子,都属于一种“文化”),每一种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质。一些文化背景温柔地包裹着我们,为我们提供社会支持和友爱的感觉,而另一些文化背景则帮助我们通过被其“染色”的透镜去理解世界。这种文化透镜深刻地影响着我们所看到的东西,进而塑造了我们对万事万物(从物体到人,再到诸如数学、荣誉和艺术等抽象概念)的认识。

美国人虽然通常重视独特和自立等个人主义价值观,但还是不免屈服于社会影响的压力。研究人员花了一些时间调查人的顺从性在不同文化里的反响,并最终在全球范围内作了检验。在其他推崇个人主义的国家,从英国到荷兰,实验的结果相差无几,但在集体主义盛行的国家,差异就很大了。日本的参与者中有50%向社会压力低了头,加纳人中有47%,斐济人中有58%。顺从(通往社会和谐的途径)偶尔会出现在个人主义盛行的美国,但它在重视集体主义观念的文化环境中更常见。

如果一个地域崇尚“为荣誉而战”的理念,随着他们的年轻男性走向成熟,会逐渐学会透过放大镜看待人身威胁。原本可一笑置之的事情被认真看待,人们不得不做出相应的甚至升级的反应。荣誉文化会带来更严重的后果:年轻人死于与冒险、男子气概等相关偶然事故的比例更大。每种文化都有各自特殊的不安全感,因此,在一种文化中被视为破坏男人荣誉的侮辱,放在另一种文化中只是人际间的小摩擦。

虽然当下人类流动频繁,但是地域文化似乎是一成不变的。一旦你浸淫于一种文化中,就要永远受到该文化的规范和习俗的约束。从历史上看,这有可能是真的,因为从前人们住在相互隔离的社群中,很少与附近的其他社群互动。虽然人口流动与迁徙会造就很多“二元文化者”(“即长时间生活在两种文化中的人”),他们逐渐对新的文化家园感到了舒适和满意,但他们的思维永远是分叉的,在原有文化和新文化的常规之间分裂了。只需要被简单提示过去事情是怎么做的,他们就能切换回“故国”模式。

文化是一个普遍存在的强大思想元素,不但左右了我们解读天气与股市变化这类随时变动的事件的方式,也影响了我们对疾病和人身威胁的体验。

关于姓名

研究人员已经证明,名字深深地扎根于我们的精神世界,像磁石那样吸引人们向它所蕴含的概念靠拢。名字传达了极丰富的信息,我们很容易忘记它们其实并不像数字那样有着天然的含义。个人的名字之所以重要,其中一个原因就是,名字能让他人自动对我们进行分类。来自不同社会经济和教育背景的人生活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下,这反过来塑造了他们对特定名字的偏好。

姓名之所以能够塑造我们的人生,是因为姓名与带有真实意义的重要概念紧密相连。

因此,名字有着塑造我们人生结局的能力,是因为它们跟有着真正意义的重要概念捆绑在一起。它们有时与种族或社会地位相关,有时与慈善诉求或课堂上的点名顺序有关。这些关系中有些是积极的,有些是消极的。

一个拗口名字带来的最明显后果是,你的父母会让你一辈子受错误拼写和错误发音的困扰。我们可以对偶然的失误一笑置之,但有时失误会导致严重后果。拥有一个别出心裁的名字不大可能让你成名,但就是这个别出心裁(在此指拗口)的名字可能为你招来负面的关注和结果。欢天喜地的父母为了庆祝生命的奇迹,给自己的小宝贝起名为“克拉哈”(Keirraih),可等小克拉哈开始上学和工作,她很可能变成吸引负面关注的磁石。这样的父母不免值得同情。

关于标签

名字远比我们凭直觉想象得重要。从你的名字本身,人们就能大致推测出你的年龄、种族和经济状况。如果你的名字容易发音、起得好,他们可能会决定聘用你,而如果你拗口的名字激起了错误的联想,他们可能会把你放逐到最底层。适当的名称“与我们给充斥在日常生活中的概念所贴的语言标签没有什么不同。和名字一样,标签塑造了我们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一如下一章内容所示,我们给人贴的“黑”、“白”、“富”、“穷”、“聪明”和“简单”等标签真的会让人变得更黑、更白、更富、更穷、更聪明、更简单——而这一切,完全只是因为我们最初给他们贴的标签如此。

人很容易受到影响,一旦面对难以判定的现象,就愿意依靠标签的引导看待世界。社会标签并非天生就是危险的。给一个人贴上“右撇子”、“黑人”或“工人阶级”这类标签本身并没有什么问题,但一旦与带有含义的性格特征相联系,这些标签就很有害了。相比之下,“黑人”和“工人阶层”就蕴含着很多联想,其中一些较正面,但更多的则是负面的。如果一个人被贴上了“黑人”的标签,我们会受其触发,感知到那些常与“黑”有关的特点。

有时候,无意义的标签也会莫名其妙地获得意义。按照惯例,世界地图都将北半球置于南半球的上方,但将四个基本方位按这种方式垂直放置并没有什么内在的原因。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逐渐将两套定向系统合并起来,认为北就位于一个中心参考点之上,南则在之下。大家则更乐意住在城市北边,大概是因为北边更高,显得比城市南边更优越。

成年人生活在一个不停将种族与个性特征相提并论的世界里,种族标签也就跟个性特征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标签深刻地塑造了我们对待其他人的方式,就算是随意编造的标签也有着极强的破坏力,会妨碍最聪明的人发挥潜力。对儿童而言,这些破坏性的种族联想尚未变成颠扑不破的真理,所以他们幼小的心灵还来得接受其他可能性。我们看到了种族主义和偏见是怎样影响成年人思维的,我们该防止这些偏见在儿童心中扎根。

标签不光会消除歧义,还会改变结果。标签不仅是代号,更塑造了我们心目中的形象。 正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认为富裕版的汉娜更聪明(关于事先看过汉娜两个版本的简历后做评价的实验),橡树学校的老师也在无意中强调了学生的优点、忽视了他们的弱点(随机选取学生来进行持续的长时间的表扬)。橡树学校的老师们和“突飞猛进”学生进行互动时,总是期待看到这名学生的进步。每当“突飞猛进”的学生答对了问题,老师们似乎就会将其视为进步的最初迹象;要是学生未能答对,老师们则会忽视这一失误,认为这无非是整体进步中的小小异常。于是,那一年里,老师们总是表扬这些学生的进步,忽视他们的失误,同时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确保孩子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辜负“突飞猛进”标签所寄予的希望。

正如普林斯顿大学的学生认为富裕版的汉娜更聪明(关于事先看过汉娜两个版本的简历后做评价的实验),橡树学校的老师也在无意中强调了学生的优点、忽视了他们的弱点(随机选取学生来进行持续的长时间的表扬)。橡树学校的老师们和“突飞猛进”学生进行互动时,总是期待看到这名学生的进步。每当“突飞猛进”的学生答对了问题,老师们似乎就会将其视为进步的最初迹象;要是学生未能答对,老师们则会忽视这一失误,认为这无非是整体进步中的小小异常。于是,那一年里,老师们总是表扬这些学生的进步,忽视他们的失误,同时还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确保孩子们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不辜负“突飞猛进”标签所寄予的希望。

标签限定了我们感知时间与空间的方式,可我们一无所察,但它们最狡猾的手腕是,它们能画出一幅根本不存在的场景。犯罪案件或意外现场的目击证人,可能会因为他人给事件贴的标签而产生错误或夸大的记忆。犯罪或事故的目击者会因为他人给事件贴的标签而形成虚构或夸张的记忆。这个故事的寓意是,原告和被告不应轻率地接受对方律师做出的描述。原告可以愤怒地声称“被撞毁了”(smash),而被告则可以开脱为只是“轻轻顶了一下”(nudge)”。

关于符号

摘录来自: 亚当•奥尔特. “粉红牢房效应:绑架思维、感觉和行为的9大潜在力量。” Apple Books.

符号和其他有意义的图像能迅速激发从愤怒、恐惧到喜悦、庆贺的各种极端反应。由于我们处理符号性图像的速度极快(比我们处理文字含义时快得多), 再加上图像还会自动深深嵌入我们的记忆,更令它们有了如虎添翼般的强大威力。

符号是吸引意义的磁石,有着和文字与标签一样的力量,可以塑造我们的思想和行为,它们通过引导或预先在我们脑中植入特定的想法和行为来完成这一过程。

因为我们缺乏意识,这些符号的影响力便更加有害,因为它们就在我们浑然不觉的情况下暗中影响着我们,塑造着我们的思想与感受。我们每天都会看到很多符号,尤其是在广告牌、报纸和电视上,因此,我们很难给予符号海洋里偶然飘过的个把符号太多的关注。因为我们缺乏有意关注,符号的影响力也就变得更加阴险:因为它们是在自觉意识的层面之下摆布和塑造我们的思想和感受的。

符号能在无意识中影响我们,这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大脑随时随地都在下意识地自动处理图像。你埋头看这本书时,大脑会继续收集来自外围视野的视觉信息。即便图像只在一瞬间闪烁而过,你根本来不及辨认自己到底看到了什么,它仍能影响你的想法。

有很多相关实验证据可以证明,在我们根本来不及逐一辨识符号的短暂时间里展示它们,就能掀起强大的连锁反应。有一个如今世人皆知的符号:苹果公司的商标。这个商标可不仅仅描绘了一个苹果,它描绘的是代表创新、与众不同的思维的苹果(一如广告活动所称)。意识到这个符号的含义后,一群研究人员想知道,人们在极短的时间里看到苹果标志后是否真能进行与众不同的思考,或者是更有创意的思考。作为对比,研究人员认为,人们在看到IBM的商标时应该不会过多地想到创意,因为IBM是与智慧、责任挂钩的,与创意则没有太大的联系。

世上存在多种超级符号,而代表货币的金钱符号是其中最强大也最常见的一种。金钱的一个主导功能就是自由与独立,所以,研究人员预先估计,用金钱符号进行引导之后,人的行为会表现得更独立、更自私。独立与坚持虽是积极特征,但也和金钱一样有其消极的不良影响,即不愿协助别人或与其互动,多多少少会暴露出几分吝啬的本性来。

除了金钱之外,有力量发动战争、终止友谊的符号较为罕见,但也有两个例外:

  • 国家象征和宗教符号。国家象征可以体现在该国的国旗上,而反对国家的抗议举动中则会频频出现亵渎国旗的行为。国旗是国家认同的具体象征,会激起人们内心的爱国精神与团结意识,但国旗也可能唤起与这些概念有关的负面冲动,例如排外心态及对其他民族的侵略。
  • 和国家主义一样,宗教身份也是构成人们自我认同的重要元素,能够引起战争与种族灭绝、绝食与自我牺牲。用宗教符号对人进行引导会产生自相矛盾的结果,这是因为一般人通常会因此认为自己的道德品行不够高尚,同时又会因此表现出较为正直的行为。

结语

当你认识到这些因素以后,不难发现赌场为什么喜欢用美女荷官,很多企业喜欢将企业文化的标识贴得到处都是,也能找到“赏识教育”管用的原因,发现名字与命运的某个程度的关联,更能发现一杯热饮有多暖心等等。

认识到能影响人的社会因素,是让人喜忧参半的,因为这些知识可以让人用来获得非法财富,也可以让人做好自我防御。

对于各位,你们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