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共生--《看不见的世界:微生物与人类的博弈》

去年在看完《免疫系统一日游》的时候,顺手搜索了一下作者Idan Ben-Barak是否有其他作品。后来发现还真有不少,但中译本不多,除了《免疫系统一日游》以外,只有这本《看不见的世界:微生物与人类的博弈》。然而这本书已经没法在京东自营的平台上买到了,所以在多抓鱼平台买了一本二手的。

这本小书质量很高,因为书中的很多内容都引用了《Nature》、《Science》等最顶级的科学期刊,字里行间向大伙传达了科学精神的精髓,表述的话语生动有趣,如何能把高深的内容,生动且深入浅出的讲给他人听,的确是一门艺术。对于搞计算机的我来说,尤其值得学习,看在工作中如果能把那些晦涩、无趣的事物,生动准确的讲给领导与同事们听。

共生–《看不见的世界:微生物与人类的博弈》

作者是一名出色的科普作家,能把复杂的概念,用清晰、有条理的方式描述,并能够让读者明白各种科学问题,但作者很好的拿捏了这个度,不会把那些精妙的原理过度的简化,以至于读者觉得这个东西过于稀松平常。译者和插画师都毕业于北大,看得出他们为了这本小书花了很多心思,因为即便原著写得再逗,翻译的时候如果不够俏皮与通顺,效果就会大打折扣了。

我想,作者是非常热爱他的专业的,不然他不会写这本极具科学性和阅读性的小书,他并不只专注于自己的学术领域,做研究,发论文,更想让更多人通过他认识他的学科。其实,我也是这样的,只有站在更高的层面,承认自己的无知,愿意用人话来讲述科学道理,通过自己的行为传递科学精神的人,才是学者。那些只为论文和职称,故作高深的人,只是功利的利己主义者,白白占据了学术资源,却不是为了这份事业,只是沽名钓誉。

不可思议的事No.1:无论环境多么恶劣,都有生命的痕迹

大家都说,高温消毒后,就不会有细菌了,可你知道在海底深处,有种细菌生活在130度的烟柱里,它耗的是铁而不是氧,可以实现完全脱离阳光的生活;智利的一个沙漠,人们曾认为这里毫无生命迹象,于是用来测试火星着陆器,可就在这里竟然发现了一种极其顽强的细菌;在高强度的辐射下(150万拉德,人暴露在400-1000单位的时候就会死掉),有一种细菌能活得很自在,它的DNA有4-10个备份,DNA每次被破坏后都能迅速的自我修复。

我们曾经都天真的以为,生命的存在必须要有水、阳光和氧气。但是从微生物的研究发现,有的细菌用硫化氢代替水来完成光合作用,有的细菌用铁来代替氧气完成新陈代谢,很多细菌的生存根本不需要阳光。有一种叫做水熊的微生物,可以在绝对零度到151度的范围内存活,从容的应对高压、真空,只需要一丢丢水,立马复活。

不可思议的事No.2:氧气的出现曾是地球生命的灾难

对于微生物来说,生命是一场无休止的与环境抗争的生存之战。早起的地球,并没有氧气,微生物们直接使用太阳能,然而会释放出氧气,对它们来说,氧气只是废气。岁月漫长,直到整个地球大气的20%都是氧气,直接导致了大量的微生物因为氧气中毒而死。生死存亡之际,它只能选择适应,进化出与氧气共存的生存方式,然后在学会利用氧气。

使用氧气的生物,与不使用氧气的生物相比,可以从食物中获得多19倍的能量。如果没有这个条件,我们可能没法进化到现在这个样子。氧气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弊端,氧气具有高度的活性,会产生自由基,会对细胞尤其是对DNA产生破坏,严格意义上来说,氧气也是一种威力强大的致癌物。

不可思议的事No.3:追求太干净的生活,不是高端,是作死

微生物是人类健康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个完全无菌的人,身体绝对严重有问题。我们与体内的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就像我们细胞彼此间相互作用一样复杂,生命的发展史,就是一部各种微生物共生共存的历史。微生物对我们的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有时候,说人体是一个小宇宙也不为错,每个人人体都是一个移动的生态系统,包含了生态位、生存竞争、种群动态以及环境影响,一应俱全。我们吃下去很多食物,其实喂养的不是我们的身体,而是与我们一同共生的微生物。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肠道菌群会对我们的生命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越来越多的病发现与肠道菌群有关,连阿兹海默症都与其相关。所以贵州的酸汤,欧洲的酸奶,还有那香气喜人的面包,都是让我们改善共生环境的方式,说不定日本的鱼生也是呢。

结语

书里的各种小知识很有趣,时不时总会让人忍俊不禁。笑归笑,这本书在科学上还是绝对的严肃的,毕竟科学不是一门宗教,只是一种信仰,一种精神。科学不是万能的,很多时候,科学不是一局定输赢,无论是否科学泰斗,都有错的时候。唯有大胆假设,细心求证,不为外部压力左右自己的结论,才是科学精神的体现,很多科研工作者都牺牲在与外部力量角逐的战斗中。很多科学家选择了自杀来终结,很多人说因为科学家们太单纯,太脆弱,其实他们根本理解不了那些科研工作者承受了多大的心理压力,他们只是用不太合适的方式,选择了坚持他们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