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

龙场悟道--《王阳明大传(上)》

又是那句很老套的话,这又是一本压箱底的书,这套书一共三本,为了减轻自己的压力,先把第一本带来了毕节,重要的是这本书讲述了王阳明龙场悟道的故事。多少我还记得当年买这套书的缘由,那个时候我兴致勃勃的把《明朝那些事儿》全读完了,萌生了一种错觉,那就是原来历史书也不枯燥啊,挺有意思的,于是入手了黄仁宇的《万历十五年》和这套冈田武彦的《王阳明大传》。

当我真的开始读《万历十五年》的时候,我就知道自己错了。一个典型的理工科男生,真的是难以啃下这种人文社科书籍。不像经管类、科技类和文学类的书,史书对我来说,确实是难以啃读,于是这套书总是放在书柜的最底下。

龙场悟道–《王阳明大传(上)》

仍记得当时京东上本套书的介绍,说冈田武彦是当下研究王阳明心学的大师,且说这套书深入浅出的讲述了王阳明生平的故事与其心学的内涵。硬着头皮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是发麻的,书中不但有很多文言文的内容,而且对王阳明生平故事的讲述极为平淡,一页页的翻下去,让感受了什么是味同嚼蜡啊。或许这本书在文科生的眼里,很有趣,解决了不少他们心中的迷惑,对我而言,这只是为了读完,完成自己给自己的任务。

关于文言文,说起来多少有点惭愧,大部分的我依然是看不懂,一篇文言文和一篇英文文章,对我来说其实都差不多,字都会,意思看不懂。即便是看道德经,找的也是解读版。虽然我们总说要从古文、经典中学习,汲取智慧,然而很多人都看不懂,更别说去思考。正如当年的白话文运动的时候,就说过古文虽然惜字如金,但是难以研读传播,尤其是向普罗大众推广,不利于文化的传播。当下的工作节奏和压力这么大,能够折腾出时间来研读古文的人,实在是难得,至少我自己做不到。

即便都说王阳明是近代的大儒,我其实也不太明白,王阳明到底获得了什么成就,从朱熹的“格物致知”,变成“致良知”。在我的眼里,在佛罗伦萨,和这些大师生活在同一年代的那些西方人,已经从所谓的“格物致知”,变成了科学理论的探索者,掀起了科学革命,反对所谓的脱离实验与数据的空想实验家。我无意评价宋明理学,然而现实就是自西方启动了“科学革命”和“文艺复兴”后,科学和文化就呈现了双螺旋的高速前进,而我们当下与西方在科技上的差距就是在宋明时期开始的。朱熹的“格物致知”,说万物都有理,可说来说去说得不都是儒家的那套关于“君臣父子”的理,只是大概念的说了世界万物运行都有它的道理,虽然对,可是这种研究无法定量定性,一旦定量定性就会被笑话成只研读皮毛。阳明搞了几个月竹子,发现怎么格物,都找不到道理呀,于是说道理其实在心,有做圣人的心,便能找寻大道理。

文化的传承其实是个很微妙的过程,虽然今天很多人并未读多少古文,但很多人的思维方式和做事方式,还是延续了上古时代的香火,还是能找寻很多痕迹。好坏难以评价,就科学技术而言,那套话语体系是不合时宜的,即便到当下,也潜移默化的做了很多潜在的栅栏。虽然承认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然而浩浩荡荡的考编队伍,说明大部分人只是嘴边说说。

学而优则仕,也对也不对。做学问的人,很多时候,做不来管理。做技术的人同样也是。有做学问的背景,当然对管理有好处,然而做学问的套路很多时候不适合做管理,不适合管人,也未必能有预见性。学者未必专心在学问,或在出仕;出仕者未必用心在做事,或在学问。鱼目混珠,沙石俱下,不退潮,不晓得谁在裸泳。出仕与学问兼得者,有,可是不多。然,激励了一大波觉得自己也能兼得的人。

结语

日后,当离开毕节的时候,愿自己在七星关也能有所觉悟。